昨天從臉書看到荒野台中分會副分會長水獺的貼文得知,他13年級(高中畢業)的孩子今日啟程徒步環島,設定是獨自一人窮遊,自備帳篷及睡墊,打算向沿途臉友徵求過夜落腳處,僅須提供沐浴及充電的協助,他在屋簷,迴廊都可以搭帳棲身。
他的規劃不只是匆匆繞行台灣一圈,而是沿途都可以接受委託任務,不管是房屋修繕,採辦庶務,還是代為訪視親友(?)……都行。
他背包貼了一幅有趣的宣告:「窮遊—徒步環島中,可以來找我聊聊!!走遍天涯,也需要一夜棲!」水獺與他的太太琪玉都是荒野很早期的志工,在荒野的志工服務中認識然後結婚,他們的孩子是標準的「荒野小孩」,也有荒野人的素樸及好奇熱情的行動力。
我能體會水獺身為家長,一方面開心孩子能夠獨立,以台灣土地的行腳開始累積自己的生命故事,理性上知道孩子們出門闖蕩,應該是無依無靠,舉目無親,體驗才會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也擔心並期待孩子都能有安身的棲所,並被沿途的善意照料著。
看到水獺的貼文,很感動,也很開心。
偶爾朋友問我,荒野今年成立三十年,我有何感想?很奇怪的,一時間浮現腦海的,不是為那層出不窮的環境議題所開的無數次的會議,也不是南來北往到處奔波為荒野志工上課,而是在荒野活動中,看見的那些「荒野孩子」臉上露出的自信與篤定。
在課程訓練中,我常提醒那些非常辛苦的荒野親子團志工幹部,我們是在為台灣未來培育引領社會能永續的菁英。我認為的社會菁英,並不是那些能考高分有好學歷好工作能賺大錢的所謂成功人士,真正的社會菁英是那些願意關心社會,並且願意行動的人。
台灣需要的不是只追求個人成就,而是心心念念與社會共好,內心強大且良善的人。這三十年來,在荒野家庭出生成長的孩子,我期待著,也懷有強烈的信心。
看著這些孩子的成長,荒野老伙伴們流的汗流的淚,所有的努力與辛苦,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