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去把火之鳥找來看還不是因為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李毅誠最近上志琪77的podcast大堆這部漫畫。李老闆說一定要去看,看完會對生命的意義和生與死的想法有一個思索,然後說喜歡漫畫的至少要看過。雖然我平時只是一個看王道漫畫就很爽的直男,但秉持著對漫畫一定程度的熱愛,我還是找來看了。

跑去大學的圖書館找了實體書來看,看這書況,幾乎全新,想必還沒被人借閱過,看起來是學校幾個月前才添購的。我想漫畫最好還是實體翻閱,油墨和紙上的畫格滾動才過癮。《火之鳥》在台灣發行的單行本總集叫火之鳥復刻本,當中一共有十二本:黎明篇、未來篇、宇宙篇、大和篇、鳳凰篇、復活篇、望鄉篇、亂世篇、羽衣篇、異形篇、生命篇、太陽篇。本來知道這個篇幅之後,是有點卻步的,想說應該留一個空閒的午後或晚上一口氣的讀完它,但還是按捺不住好奇心,把書架上的書抽下來翻了。

而結果呢?其實在看第一本黎明篇時,我是幾度看不下去的,斷斷續續、拖拖拉拉才看完。故事在說,一個人類才剛脫離原始人,已知用火有刀等金屬,有部落國家的古代。然後有一隻火鳥,只要人們喝了他的鮮血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各部落的人們就互相廝殺戰爭,爭奪這隻象徵著永恆生命的火鳥,但到最後誰都沒有得到火鳥,而人類只是繼續戰爭殺伐。就這樣。



我心想這有很厲害嗎?有點呆板,不死鳥的比喻也太笨拙了吧。但漫畫功力確實有些東西,手塚治虫在當時已經在用唐吉訶德式的作者現身後設還有玩弄畫格內外的敘事方式,可以說作為一個漫畫家,手塚治虫對漫畫這個媒介、創作形式的特性已經熟稔到暸若指掌。
結果進入第二集的未來篇之後,一切整個大翻轉。這給我一個教訓,不要太早評論一件事物,要有耐心。第二集未來篇,頗像是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的《堤 La Jetée》(1962)的背景。故事直接跳到了西元3404年地球環境被人類破壞到無法再給人類居住,全人類都只能住在地下深處。然後世界和國家變成由機器人統治,政治警治司法軍隊全部都聽令於機器人總統的指揮,底下生活的人們更無止盡的異化,成為名副其實「齒輪當中的齒輪」不停運轉。一位名「山之邊正人」的二等宇宙戰士)其實就是警察)卻在居住處藏匿一次因為任務帶回的滅絕生物:穆比,一種能像百變怪隨意變換型態然後能滿足人類的慾望和願望透過腦波實行一種類似無限月讀的冥想。這個冥想就像做夢一樣,能在一個欺騙感官的虛擬世界旅行、吃美食、游泳、約會、做愛。
而機器人總統因為判定這會降低人類的生產力,所以下令趕盡殺絕穆比。所以穆比整個族群都像窟盧塔族被滅了。而「山之邊正人」身邊這個化作少女樣子的羅比「珠美」,於是就成為了好比酷拉皮卡的存在。成為了宇宙中僅存的族群活標本。而這樣的藏匿終究會被星羅棋佈的偵察系統發現追殺,所以主角「山之邊正人」就帶著「珠美」開始逃亡。



而第二集來到了結尾,讀者才會知道,原來在黎明篇的遠古世界,其實是未來篇的地球因為人類戰爭導致世界毀滅之後,萬物又經過幾百年的生長、生殖、感應、代謝才又誕生了人猿然後又演化出了人類,然後人類又建立起的原始社會。
所以原本讀者以為第一集之後,接下來十二集應該就是在玩世紀帝國看著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結果手塚治虫直接將故事跳到了結尾,給讀者看一個文明發展到最後的樣貌,還是會經歷毀滅、重生,然後文明又會重新發展一遍,不斷循環。於是那隻火鳥的意象就成為了漫畫本身的結構和內容,《火之鳥》這部漫畫也就沒有開始和結束,就像是一個循環的結構,好比生命的生生不息。

我大概知道為什麼手塚治虫叫漫畫之神,因為他創作了一個像是「生命」般的漫畫,而神的定義不就是造物主嗎?《火之鳥》沒有真正的開頭和結局,這本漫畫是手塚治虫對生命的看法:生與死相依,生命的結束也是生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