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提到自己因為一場失去社群帳號的問題,原本想說申請藍勾勾也許能馬上開啟客服管道,所以馬上就掏了腰包申請藍勾勾。結果…還是一樣找不到解法。後來透過社群上友人的幫忙,帳號終於救回來了。不過,因為申請藍勾勾因關係,臉書竟然主動通知我的營利功能被開啟,這完全出乎我意料。
接著我就在過去的一個月時間作了一些實驗,開始比較認真發文並洞察到一些狀況:
內容產值排序(由高到低):
照片 > 限時動態 > 文字 > 影片 > Reels(不過影片與 Reels 發得少,可以先忽略)演算法觀察:
- 收益和瀏覽次數、觸及次數關聯度較高,和互動率相關性偏低。
- 貼文字數長短與深度無直接關係,短文字有時反而因為瀏覽次數高,收益也比較高。
- 互動高並不代表收益好,寫了很有價值的內容,貼文儲存和分享次數高,對收益幫助沒什麼影響。
- 同樣觸及的內容,收益還是會有差距,判斷條件不明。
- 不過上述的條件,雖然說收益有差異,因為整體分佈 < $2,很多收益小於 $0.5左右,甚至一堆只有$0.01,所以佔總體很小。
- 臉書的手機版和桌機版的後台,同一時間觀察瀏覽和觸及數據竟有1%左右的誤差。
- 有篇刻意說錯數字,甚至我回一些白目的留言。這明顯爭議和引發批評的內容,反而更容易推升觸及和分享,是收益最高的貼文。
觸及超低的內容:
- 文字方框
- 帶有連結的貼文
目前後台潛力為:
- 受眾互動情形:Very good
- 內容原創性:Excellent
副作用:
- 自從開啟營利後,反而去年有幾篇看似無害的舊貼文莫名被下架,規則邏輯不明。
- 還有詐騙留言變得超級多
上述僅是剛滿一個月的結果,根據Reddit的都市傳說,有人提到開啟功能越久,給的收益越少,簡直詐騙平台。
這場意外的小插曲,也意外成就了這一篇。整體來說,收益潛力受到各種變數影響,分數越高,轉化為實際獲利的機率也越大。但跟內容深度無關,這點倒是另我蠻失望的,發廢文或是被人酸反而觸及比較高,進而收益增加。
Meta 客服真人聯繫指南:
以下是聯繫 Meta 真人客服的步驟:
- 步驟一:進入協助中心
- 步驟二:建立新的客服案件
- 步驟三:提交聯繫資訊並找到「聯繫客服」按鈕
- 步驟四:發起對話並排除機器人
上述文字只描述了大概的步驟,但實際操作起來,光是來回等待可能就要花上數個小時。如果成功連線到真人客服,有高機率會遇到帶有濃厚咖哩口音的客服人員。對印度腔英文沒把握的話,建議你多用打字聊天的方式溝通。
這部影片是四個月前發佈的,對於解決臉書帳號權限問題非常有幫助。許多網路上的教學都已經過時,但這部影片的頻道主從事海外廣告投放,具備很高的參考價值,分享給經營社群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