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生活

含有「數位生活」共 3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最近宣布,他的公司 xAI 正在打造一款名為 Grokipedia 的平台,被視為維基百科的挑戰者。這一舉動乍看之下是科技大亨的又一次「顛覆式創新」,但是深入思考,問題的複雜度遠高於「維基百科有偏見、Grokipedia會更好」的這種二元化敘事。
Thumbnail
李老師 🌞,午安🌕 這篇分析讓巨獸讀得又點頭又冒冷汗。 的確,維基百科不再是絕對中立的烏托邦,而 Grokipedia 若誕生,也免不了偏見與權力集中,只是換了名字和舞台。 看起來是要把個人查詢AI的體驗直接擴散成群眾可享的普世經驗⋯ 巨獸特別認同您最後那句:關鍵不在誰掌控平台,而在於知識能否持續在多元、公正、可驗證的環境流動。 就像火堆──重要的不是誰坐在最中間,而是火光能不能平均照亮每一張臉。🔥🌿 李老師,中秋節快樂🌕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6 天前
巨獸的詩篇 中秋節快樂~ 從神的角度看,當馬斯克也想"定義"世界,那麼,他就"僭越"了…🙁
當訂閱成本不再是負擔,我們就能用更輕鬆的方式,去擁抱數位工具帶來的價值。
Thumbnail
  隨著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網路已深深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朋友圈的分享、即時訊息的往返,抑或影音平台的推送,數位社交幾乎不分晝夜地在我們身邊展開。然而,正因交流變得過於頻繁,新的問題隨之浮現:當我們收到親友轉發的文章、影片或訊息時,究竟應否即刻回覆?若選擇「已讀不回」,會否被視為冷漠無禮?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9/14
有禮行遍天下!在網路世界也適用!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9/14
❦ 莊小昕 小昕所言甚是。
「useful idiot」(常譯為「有用的傻子」或「有用的白痴」)一詞雖常被誤傳為出自列寧,實際上並無確切出處。然而,它卻揭示了一種在政治與意識形態對立情境中反覆出現的現象:某些人因缺乏警覺或思考,被動或主動地成為他人政治目的的工具,卻並不自知。
Thumbnail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5/08/25
最怕的是錯誤的觀念摻雜在衆多正確的論述之中,久而久之謬誤就被人們視爲真理。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5
薇亦柔止 在信仰領域,尤其要警覺這種情况。🤔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航海家一號」(Voyager 1)自1977年啟程,歷經近半世紀的孤行,正遠離太陽的懷抱,航向「星際空間」的幽深寂寥。它或許不會再歸來,卻為人類留下了無可取代的科學成就與人文遺產。
Thumbnail
我老師曾說,他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曾說老子跟莊子恐怕是外星人,應對老莊宏大的思想觀,楚王掉了一把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而儒家的孔子說: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孔子認為應該超越楚國的局限 而老子聽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評價後,說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連「人」也不必拘泥,只說「失之,得之」即可。這反映了道家的立場主張人與萬物都是一樣的,是自然的平等產物。 地緣政治對比宇宙而言真是渺小,而領導者汲汲營營於政治與國家利益的爭奪,的確太過拘泥,而佛家教義的【空】就比老莊境界更深,因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8
阿偉很有事☘ 早安阿偉,久違了!你的留言太棒了! 中國古代思想有糟粕部分,也有精金的部分。楚人遺弓寓言,正是涉及儒道互動的精金美玉。往昔為大學部授課,也曾講過這個故事,也曾引用方東美教授的詮釋,學生往往聽得進去,而達成擴張思想懷抱的目的!😀 阿偉看懂了拙作的用意,非常開心~😁
某天晚上,你滑著 YouTube,演算法推送了一支「外國女孩在新疆旅行」的影片。畫面裡,她在大巴札逛街、吃烤肉、跟當地人載歌載舞,背景是湛藍天空與金色麥田。影片拍得漂亮、節奏輕快,沒有政治標語,只有一句輕描淡寫的旁白:「這裡很安全,也很自由。」你可能看完就關掉,感覺這不過是一支旅遊Vlog.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5/08/14
嗨,晨安!生活圈中就有一直歌誦大陸的人!真想不透到底其想法是如何成型至此。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4
林漢清 早安,説穿了還是人海戰術,以短影音撲天蓋地宣傳。老共花了巨額經費於網路影音,向全球輸出中國敘事,99%是跨張的…
短影音的魅力,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精密設計。TikTok 透過「無限滑動」、自動播放,以及隨機出現的「驚喜影片」,牢牢抓住人類大腦的獎賞系統,使使用者不自覺地一支接一支地看下去。這種設計對大腦極具誘惑力,一旦陷入節奏,很容易一刷就是一兩小時,睡眠被壓縮,情緒與專注力亦隨之受影響。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5/08/11
嗨,午安!沉緬於短影音許是己無當下醒覺之意識,我如是想!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1
林漢清 我也偶爾會:沉緬→警覺→再沉緬→再警覺…如此週而復始~😅
作為一位數位平台寫作人,必須每日寫作、天天發表,這是毅力的挑戰;而且必須維持水準、內容翻新,所以更是智力的琢磨。自從參與數位寫作以來,我承受過一些挫折,也有過一點點思考。以下是微末的心得,寫出來彼此共勉。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8/06
謝謝老師學者式分享!這篇既有方法又有心法,應當作為方格寫作教學指南!👍👍👍
2025年6月30日,社群平台X(前身為Twitter)用戶 @Pyongyang_cui 發表一則引發廣泛共鳴的言論,提及「傻子共振」這一非正式術語,意指「當低智商、低認知的人透過網路聚集,彼此肯定與壯膽後,反而更加確信自己的錯誤認知」。這種描述雖帶有嘲諷語氣,卻生動指出了數位時代下認知偏誤··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5/07/18
嗨,晨安!您提“儍子共振”,嗯!友朋間的高知識份子也有類似情況發生,個人無言以對自遠之!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18
林漢清 我從前也"傻"過~😅
本文探討未來人類植入數位身份晶片之可能性,從寵物晶片應用延伸至人類身份認證、醫療及警政等面向,並構想結合腦波傳導眼鏡之便利應用與隱私權保障措施,最後提出試驗時程與普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