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是很美麗的地方,許多建設都需要與生態環境做平衡,在發展新能源之下,真的要多做評估,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愛惜自己的家鄉人人有則。
當然我也樂見台灣有新能源發展,可是面對這個土地,不是該珍惜它嗎?在沒有認真的評估風險與當地居民充份溝通下,所有的計畫都是不成熟的。
以下是2025年4月9日台東縣議會邀請東海岸及南迴地區民眾進行民意座談的內容,由公視新聞撰寫的內容:出處
去(2024)年12月和今(2025)年2月份先前曾報導過,一家風電業者規畫在台東南迴和東海岸的海岸線總共設置58支風力發電機,引起地方反對並發起連署,台東縣議會也舉辦民意座談會。不過風電開發業者表示,目前還在進行環評前的地方意見和資料蒐集,也沒有舉辦過說明會,但會努力爭取支持。
原視新聞網擷取內容:出處
事實上,這項風電計畫,業者早在去年就開始評估,規劃會在台東沿海地區設置約60座大型風機,消息曝光後,居民除了向地方政府陳情表達反對立場,也成立反風電自救會、發起連署,試圖將地方心聲傳達中央。
國民黨立委 黃建賓:「(經濟)部長初步的回應是說只要地方不同意中央也不會同意,但是根據媒體的報導還有業者的說法,看來他們還是有意的在持續推進。」
台亞風能公司公共事務協理 黃佩君:「拜訪滿多地方鄉親、有給我們很多意見,所以其實我們(設置)的點位是有調整過的,就是盡量地去避開住宅。」

4月9日下午的座談會,整體下來感覺「仍然執意要進行」。
真的很想了解所謂的拜訪與民意是哪裡來的,如果那些內容是少數人的分享,真的不能代表全東部人民,所有的良善溝通與理解,都該是互相的。
讓我們簡單認識何謂民主:
民主的基石包括了「集會」、「言論自由」、「通訊自由」、「平等」、「公民權」、「選舉權」、「生命權」,並提供保護和有效實現人權的環境。
拉里·戴蒙德(美國政治社會學者,世界知名的民主理論學者) 指出,現代民主包括四個關鍵要素:(1)透過自由和公正的選舉產生政府;(2)作為公民積極參與政治和公民生活;(3)保護所有公民的人權;(4)法律和程序平等地適用於所有公民。
民間應該有更多的議題需要被了解,東部的風力發電計畫,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當人民不再在乎關於自身權益時,會有更多的財團與民間公司,利用文字遊戲踩在法律邊緣,來強制執行一些具有爭議的提案,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可能會發生的事實。
業者已經在東部規劃出預定地,可能也已進行了「場勘」行動,並會以有說服力的內容去與當地居民溝通,就像是包裹著糖衣的毒,可能會講述一些有利的方案,而淺談了當中的危險。
以東部當地的土質適合嗎?東部地區離地震板塊非常的接近,而要蓋的風力發電機組是非常巨大的,海會侵蝕、泥沙會流失,要如何確保當自然災害來臨時,居民與生態環境是能安全的呢?
想淺淡自己為什麼這麼反對建立風立發電機的原因:
主因為「(1)東部較多的斷層,也屬於地質敏感區 (2) 可能牽涉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及傳統海域的問題」,地質與地震斷層的風險存在真的沒有關係嗎?台灣最美的東海岸,被國外旅客讚嘆且熱愛的地方,也是珍稀植物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以及傳統原住民族文化藝術豐饒的地方,難道這些都不應該被珍視嗎?
如黃仁委員所說:「怎麼會因為偏鄉人口少,就被直接規劃成陸域風力發電的區域。」
在質詢的過程中,我才曉得,原來該業者已經私下舉辦說明會,根據過去風力發電的爭議:2012年行政院提出千架海陸風機的計畫,從新北到中彰雲西海岸,三百多架大型風機迅速矗立。然而,在地居民的抗爭也不曾平息。由於資訊不對等,陸域風機的進駐每每激起地方反感。2008年桃園新屋鄉首先發難,2011年北海岸的三芝區也爆發怒火,但能源單位並未記取教訓,2012年英華威公司在苗栗苑裡強行動工。
對於「東成陸域風力發電計畫」滿滿疑問,業者是如何向當地居民做調查?為什麼計畫都在進行,卻沒有對外充份的說明呢?對計畫的真實性打上問號(真的有調查做深度計畫嗎?還是想用口頭說明強行通關?) 真的需要警慎評估,北部至西南部過往的經歷不再重演。
在「台東不一樣」裡,有位海外遊客帶領著大家透過他的視野來玩台東,讓我們跟著羅安德鏡頭體驗不同的旅程,他說:「人類想念綠色的自然,藍的海水,天,白雲的時候,當然就是要往台東去啦!」
分享台東不一樣的影片給你們:
下圖:左邊為臺灣活動斷層,右邊為台亞公司計畫在臨海沿線設陸域風力發電地

這邊來解釋活動斷層是什麼:
活動斷層是指「更新世晚期(更新世是地質年代,更新世是地質年代的專有名詞,單位是世;距今約十萬年)以來曾活動過,未來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已有的斷層,尤其活動斷層都是很容易再發生斷層活動而引發地震的。
斷層帶禁限建規定是什麼?斷層帶可以蓋房子嗎?
1999 年 921 集集大地震之後,將車籠埔斷層線兩側各 15 公尺劃定為斷層帶限建範圍,以斷層露出線兩側各 15 公尺範圍內(簡稱「 斷層帶 」)之公有地禁建,私有地則限建二層樓、七公尺以下之建築物,且為避免往後斷層帶房屋交易損及第三者權益,位於斷層帶的土地及建築物應於所有權狀上註記「位於斷層上」,盼能藉此透過直接或間接地管制、法令規範,減緩地震災害風險區土地開發帶來的衝擊。
從經濟部提供的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中提到:
世界上面臨活動斷層威脅之國家,於斷層沿線不得興建學校、醫 院、機場、車站、發電廠、水庫等重要設施的共識度很高,但對於一般的土地開發與建築物興建是否應該受到限制,則是依據各國家的客 觀條件及法令限制而有所不同。現行國內有關活動斷層帶附近的土地利用管制係分散在不同的法規中,土地開發行為的審查也分別由各項不同的審查機制把關,不同的法規間對於活動斷層議題缺乏整體相同的判斷標準與作業流程,難免會衍生審查標準不一致的疑慮;同時,現行法令大多未公告活動斷層相關圖件,審查時只能參考現有調查成果或出版文獻為準,但由於上述資料會隨著調查資料的累積而不時變更,卻未經由嚴謹的法制作業程序公告周知,容易衍生適法性的質疑與審查過程的爭議。
風力發電不屬於一般的土地開發與建築物興建,對於地調所正式公告的活動斷層,縣市政府可以在斷層兩側劃設一定範圍,禁止興建公有建築,限制私有建築簷高不得超過七公尺。2022年的918地震,東部最被記得的就是玉里圓環地裂,東部一直都是地震活躍的地方,帶來的危險災害是無法預測的。

再來,噪音與環境生態都是需要考量進去,噪音的部份,相信有去過東部的朋友一定知道,海岸離部落住宅只隔了沙灘和一條大馬路,距離非常的接近。另外,台灣地理位置也是許多鳥類遷徒必經之路,盼能好好的評估。
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網頁擷取:
噪音
避免設置於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以免噪音干擾居民生活。至少要離房屋約300公尺,其噪音即可降至45dB(分貝)。

環境生態
據統計鳥類因撞擊風力發電機而死亡之數量遠低於其他人為因素,但設置時仍要盡量避開候鳥遷移路徑,以減低對鳥類生態之影響。
下圖為每年鳥類死亡概估表
死亡原因:打獵(1,500千隻鳥)、電力線(1,000千隻鳥)、交通(2,000千隻鳥)、風力機1GW(20千隻鳥)

至昨日2025年4月10日所採取的行動:

內容文章擷取:
Google搜尋「台東風力發電」;新聞(公視、原視)擷取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