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流程卡住的不是事情,而是「你」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明明手上工作不算太多,但就是總覺得做不完。時間像沙漏一樣不斷往下滑,效率卻一點都沒提升。
你試過加班、試過提早開始、試過分段處理,甚至試過早上五點起床「啟動儀式」,但事情還是卡著。 有時候我們以為問題是「事情太多」,但其實卡住的不是事情,是「你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就是你一直沒更新的工作流程。
而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曾經誤以為只要「撐過去」就好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工作這件事,是跑不完的馬拉松,但你不能永遠穿著不適合的鞋跑步。
你不是懶,是還在用舊版本的自己做事
當我第一次聽到「工作流程也能迭代」這個觀念時,是在一次很普通的會議後。
那天同事做了一份月報,內容清楚、格式整齊,交件速度還快得驚人。我有點不可置信地問他:「你怎麼那麼快就做完了?」 她笑笑說:「我只是把流程優化過,報表早就設定好公式了,點幾下就自動跑出來了。」
那瞬間我才發現,自己一直陷在一種「原地跑步」的狀態裡。
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每天在做的,是一份從三年前就沒改過的報表、沿用著公司十年前的檔名命名方式, 我不是不想前進,而是我把自己綁在了舊流程裡。
所以這不是「你不夠好」,這只是「你還沒更新」。
「忙」不一定等於有效: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了?
大部分我們覺得「很忙」的時候,實際上只是「低效率的疲憊」在放大焦慮。
像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都在趕報告,晚下班成了常態。但有一天我靜下來,仔細記錄了一次完整的報告製作流程,結果嚇了一跳。
從資料收集、整理、撰寫、校對到寄出,裡面竟然有超過50%的時間,是花在「找資料來源」、「複製貼上」和「格式排版」這些非思考性的機械工作。
那一刻我明白了!
你再努力,也救不回一個設計不良的流程。 再強的意志力,也不敵無效的架構。
我開始試著拆解流程、標記出「最花時間」、「最容易錯」、「最討厭做」的步驟。接著去問同事、上網查教學、甚至報名了一堂「Excel高效報表術」。
不是為了多會用工具,而是我知道: 只要能讓工作流程快一點、少一點錯,就能把那三個小時,拿去做真正能創造價值的事。
所有的成長,都是從「重新思考」開始
我們常說「要學會用對方法」,但什麼是方法?它其實是你對事情的處理邏輯——也就是流程的總和。
如果你總覺得工作成長停滯,與其問「我是不是不夠好」,不如先問:「我的工作流程,有沒有可能被優化?」
把這樣的思維用在日常工作中,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可以這樣改變:
- 原本每天手動回覆的郵件 → 設定自動範本,只針對關鍵問題回覆
- 每週花好幾小時統計的報表 → 改用 BI 工具串接資料庫自動更新
- 記錄事項用手抄記事本 → 換成 Notion 等系統化筆記
這不只是節省時間,而是讓你有機會「空出時間」——去思考、去創造、去學習。
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自動化不是偷懶,是為了更高層次的努力
很多人會覺得「自動化」這個詞太高端,彷彿只屬於工程師、產品經理或數據分析師。但事實上,自動化的門檻遠比你想得低。
從「設定一封自動回覆信」,到「建立簡單的 Excel 模板」,都是一種入門自動化。
我們不是為了「不努力」而自動化,而是為了把努力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比如,有些報告需要你分析趨勢,那你就該把時間花在分析上,而不是排版;有些會議需要你提供洞見,那你就該花時間深思,而不是整理資料。
你可以很努力,但努力要放在正確的地方。
一流人才與三流人才的差距,不在努力,而在「反覆優化」
這世界上努力的人太多了,但持續優化自己工作方式的人,並不多。
我看過很多能力不差的人,在職場上原地打轉;也見過一些學歷普通的夥伴,卻靠著超高的流程感,讓自己一年比一年進步。
原因很簡單,前者相信「只要夠努力,早晚會看到成果」,後者則知道:「努力的方式,也該不斷升級」。
這不是說哪一種比較對,而是你想走多遠,就得決定你要用什麼速度。
在這個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的職場裡,會持續進化的人,才有機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你不是不夠好,只是還沒升級
你今天還是那個願意努力、渴望成長的你。
只是這一次,別再只靠意志力硬撐,而是試著「設計一套新的工作系統」來支持你。
就像更新手機系統一樣,不是你不會用手機,而是升級後的效率與體驗,會讓你更願意長期使用它。
而你的工作流程,也值得一套更順、更聰明的升級版本。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工作成長的突破口,不妨從「重新設計你的流程」開始。試著記錄你一天的工作節奏,看看哪個環節可以改進、刪減或自動化。 寫下來,動手做,然後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不是你太差,而是方法一直沒更新。
❤️歡迎追蹤我,我會持續更新更多職場故事和想法~
❤️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目前工作上最想優化的流程是什麼?我們一起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