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或者「成為真正的自己」,也是很有啟發性的說法。
「自我轉化」、「自我培養」,甚至「自我超越」,在一般的倫理學中,似乎甚少提及。不過在一些哲學傳統中,這些卻可能和道德哲學產生某種聯繫,例如中國、古希臘哲學。
(以下內容我可能說錯。)
像是孔子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一個修養實踐、自我修行的結果。這是一個做人的境界。用比較偏孟子,或者說心學的思路來解釋的話,仁是人們本心所有的,發自內心會感同身受的。而禮是以仁為根本的。所以,孔子經過70年人生和修行歷程,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就是「自我轉化」而實現了某種超越而真正的自我。
但,這種真正的、超越的自我,會是怎樣呢?我們如何知道呢?它是否便是儒家所指引的那樣,要打上一個問號(當然儒家的理論有著相當的啟發性)。
但是如果採取某種存在主義的方向,會不會轉變成某種自我的虛無?也是個問題。
個人認為,真正的、超越的自我是要經過深刻的、廣泛的反思、自我批判(critique)和抽象思考才能找到的。(例如,認識自己的慾望;認識自己的背景、生平、身份對自己觀點、立場的影響;甚至解析自己的潛意識等等。)
但是上述這些,難道不正正是「生命之離其自己」的歷程嗎......因為「自我」、「生活動力」這些東西本來是很自然而然的東西啊。尋找真正的、超越的自我的過程,難道不會把自我變得碎裂嗎....寫到這裡,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