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在 Threads 被熱烈討論的話題是關於使用這兩個詞彙的人,涇渭分明:要不你就是「居然人」,或要不妳就是「竟然人」。

之前一直以為大家口語都說「竟然」,「居然」是文言用語,沒想到我大錯特錯。「居然」不是文言文用語,這推翻了我過往的偏見(覺得成長);開始練習定期推翻自己的理所當然與根深蒂固,提升認知與思維邊界。
二、觀察:無論使用「居然」或「竟然」,對話經常出現此類型詞彙,表示越常顯露出驚訝表現。反之,越少使用,相對越冷靜。
三、問題:
- 看到台灣的網頁資訊定義:「居然」後面都接正面表義,「竟然」後面都接負面表義,這個分類是對的嗎?(個人認為:不盡然。)
- 中文世界裡,會用「居然」也會用「竟然」的人,是否對這兩個詞彙存在均等的偏好?或者偏向更多使用「竟然」?
ChatGPT的分析:(根據內文,資料來源應該多屬於中國的中文網頁資訊)
這是一個語言習慣與語感偏好的問題,實際上在中文世界裡,「居然」與「竟然」雖然意思相近,皆表示出乎意料,但它們在語感、語氣強度與使用情境上仍有細微差異,也因此使用者的偏好往往不是「完全均等」。
1. 語氣強度與語感差異
- **「竟然」**的語氣通常更強烈,帶有更強的驚訝或不滿感,有時甚至夾雜一點譴責的情緒。
- 例如:「他竟然撒謊!」(語氣重,帶有責怪)
- **「居然」**則語氣稍微柔和一些,偏向冷靜地陳述驚訝的事實。
- 例如:「他居然沒來參加會議。」(語氣較平,但仍表驚訝)
2. 使用偏好(語體差異)
- **「竟然」**稍微更偏向書面語或強烈情緒的對話。
- **「居然」**則在口語中更常見,且語感較自然。
3. 實際使用傾向
從現有語料庫(如中國國家語言資源動態語料庫、網路語料如微博、知乎)觀察:
- 在網路與書面語中,「竟然」的使用頻率略高於「居然」。(註:這點與 Threads 上面看到的投票結果相似)
- 在對話語境或日常交流中,某些地區(如台灣)則可能偏好使用「居然」,覺得較口語化。(註:這點分析根據 Threads 投票結果與個人實際在台灣的生活環境經驗來看,並不正確。)
4. 結論
會使用兩者的人通常不會對它們的使用完全均等,大多數人會根據語境或語氣需要偏向使用「竟然」或「居然」其中之一。總體而言,在強調驚訝或不滿的語氣下,「竟然」更常被使用,尤其是在中國大陸的書面與網路語境中。若是口語或較溫和的語境,「居然」可能更自然且常見。(註:個人認為這是中國的情況,不見得適用於其他中文母語地區。)
四、與 ChatGPT 的共識
可以同意的是,「居然」與「竟然」的使用時機與個人語氣使用習慣有關,與後面接正面或負面表義的相關性較低。更精確來說,人類對負面消息的反應本來就較高,導致語氣上更強烈,才偏向更高比例的人使用「竟然」,但不能說語氣強烈的陳述都屬負面表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