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韭菜到自我修復:一位散戶的內心煉金術
我曾是韭菜
股市不是一場戰爭,它更像一座廟。初入廟堂的我,總以為每天翻手機看K線、紅綠燈號就能祈福成功。陽光普照就加碼,風雨交加便慌張——我誤以為這就是參與市場的方式。
金融海嘯的震撼
2008年,雷曼兄弟倒下時,我還不懂什麼是風控。全球股市血流成河,那些曾經信奉的「長抱績優股」理論瞬間破滅。第一次,我感受到信心崩潰速度遠超股票下跌速度。
市場不保證回報,它只給誠實的人機會。疫情下的醒悟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指數斷崖下跌。我終於明白,危機從不預約,它總在你最鬆懈時來臨。這次不是企業經營不善,也非市場泡沫,而是一場橫掃全球的「黑天鵝」。
我開始問自己:「這些股票,是我真正了解且願意長期持有的資產嗎?」疫情教會我建立資產免疫系統,而非依靠運氣對抗風險。
政治風險也能割韭菜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出口課徵懲罰性關稅,外資撤退、台幣狂貶,加權指數連續跳空大跌。我看著盤中跳水,心頭像被釘子封住。這次風險來自政治,而非市場本身。
從混亂到規劃
多年來,我從廢墟中重建自己。不再迷信「利多即買」或「他人恐懼我貪婪」的口號。我學會分析財報、理解產業結構,選擇能穿越景氣循環的資產。
我懂得ETF底層邏輯,不追殖利率表象,而看它能否提供退休所需穩定現金流。這不僅是技術轉變,更是認知重塑。
我從追行情的韭菜,慢慢變成會佈局的農夫。
打造穩定現金流
我不再追求報復性獲利,而是打造一套能呼吸的資產配置。就像築一棟抵抗四季風雨的房子,不求華麗,但求安穩。退休後,我需要的不是暴漲驚喜,而是每季穩定落下的股利,如春天穩定發芽的樹。
朋友笑我:「你變保守了。」我說,不,我只是從韭菜變成農夫了。我不再被收割,而是開始種東西。不是為了致富,而是為了生存與心安。
市場是修練場,不是賭場
如今看指數起伏,我已無波瀾。因為我知道,市場是修練場,不是賭場。它不提供捷徑,卻允許修行;不給承諾,卻會給成長者禮物。
從金融海嘯、新冠疫情,到川普關稅突襲,我跌倒過、懷疑過,但選擇留下。不是因為我能輸得起,而是我學得會。
我學到的不只是賺錢的方法,更是活下去的智慧。
如果你也有類似經歷,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在市場修練場上成長。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分享,讓更多人看到穩健理財的力量。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