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咪咪精彩的文章,很長篇但非常受用,這幾年看過不少blog,看到太多留言都在問相同問題,到後來我都直接當作一種集中指標在看,即市場現在火熱甚麼?進而思考該不該跟車、風險和預期損益點、效益值。
大咪咪非常多提及標的的文章,每個都看完後再去省思標的特性、產業,以及是否適合自己,比如說因為我很大比例會用options,那麼有的低價股、流動性較低的標的就不適合,那就直接忽略,也能呼應文章中提到的"長線投資"謬誤,我的經驗告訴我這些看似無聊的大盤標的,並不無聊,而且報酬也不差,更能穩定心態,比如我最愛用options的M7標的是AMZN,而放長線現股DCA部位的是TSLA。
以我小孩長線投資部位舉例,2022設定目標是18年後的(2040)才會用到,產業趨勢是科技為主,故當時僅兩檔定扣標的SMH+006208,但從去年開始調整增加TSLA,今年再增加ITA。
我相信很多謬誤的迷思來自於對工具的不理解,我很喜歡一個問題:「期權風險比現股高嗎?」,我得到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對",但我舉的例子是,假若我手上持有100股台積電(現價約125000)跟我持有一口小台積期(對應100股現貨、保證金16875),當遇到市場修正時哪個會比較有壓力,那哪個會更有機會去做加碼?那接著再來思考期權風險真的比較高嗎?
大咪咪的兩個問題,我的想法:
Q.我現在可以「長期投資」XXX嗎?(股價當時已經漲了30~50%了)
長線利基點(基本面)、目標預期(預計損益)、現在投入的風險是什麼(風險控管)
已經漲幾%不是我的關注,那是過去式,過去成為過去,現在是關注未來還有沒有機會,有那就是長期投資的可能,M7這些巨頭哪個不是低價上來,甚至碰過分割的,那個%數是幾年達成的,那幾年是不是我對"長期"的定義。
Q.這檔股票我賺到120%,請問可以「續抱嗎」?要不要續抱?
先思考長線還是短線標的,創高不賣,但設定移動停利,止盈價設在最少想賺的目標,不會設定就找技術面MA 20、支撐位(左右平台)等等,長線/短線標的的設定就依照不同區間去分別(比如日K/週K),若可續抱,還會再思考是不是再加碼(反馬丁策略),若不續抱是不是適合做為下次再交易的標的(產業方向和特性等),那價位設定在哪要開始觀察,有沒有甚麼其他相關受惠者等等。
總之,自從訂閱大咪咪後,很多文章讓我有更多省思和發想,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