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TVN
一、城市不是背景,而是角色:空間作為情緒的映射
在《未知的首爾》裏,首爾這座城市並未被過度渲染它的繁華,相反的,它被塑造成一座冷峻、壓抑、孤獨的容器。每一個轉角、電車、便利商店、辦公大樓,都不只是「地點」而已,更是角色們情緒延伸的載體。在城市裡的空虛、擁擠、寂靜、聲響,與角色的焦慮、壓抑、麻木、渴望互為表裡。
鄉下的空間提供了另外一種的對照:不完美、破舊,卻可容納喘息、暫停與真實連結。這樣的空間對比成為雙胞胎姊妹心境變化的關鍵觸媒。
二、空間心理學視角:場所依附與情緒棲息地
在心理學中,「場所依附(Place Attachment)」指的是人們與空間之間的情感連結。在《未知的首爾》中,姐姐未來對城市的依附是一種功能性的依賴,包括職場、名利、社會認同、責任等等;而妹妹未知對鄉村的依附則是情緒性的,像是回憶、逃避、親情連結等等。
這部劇精緻地描寫出人與空間的關係,也同時反映出我們與自我生命狀態的關係,像是那些「我無法離開的地方」,往往隱喻著「我尚未完成的情緒功課」。
三、拍攝語法:慢節奏、內在鏡頭、空白
曾拍攝《嫉妒的化身》和《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導演朴信宇,加上《五月的青春》編刻李江合,二人以緩慢的敘事、長鏡頭與壓抑的色調,給予觀眾更大的空間沈浸在角色的心理轉折之中。這些內心的掙扎往往不是透過對白,而是用利肢體、空間、目光中的空白和暫停加以傳遞。例如朗誦詩的時侯主人翁沈默的轉頭拭淚、漢江邊靜止的畫面與城市聲響的對比、未來近乎輕聲低語的自白,讓整部劇充滿了詩意。
另一個特色,是劇中大量使用空景與靜止鏡頭 —— 空蕩的街道、亮著白光卻只有女主角一人的辦公室、無人商店或樓梯間。這些場景不只是過場,更是情緒的場景:讓觀眾在這些空白裡,自己腦補角色的情感。
聲音設計亦高度巧妙。城市的雜音、電梯聲、鍵盤聲,構成心理壓力的「聲響暗流」;而鄉村的蟲鳴、雨聲與沈默,反而成為一種心理的「喘息空間」。
四、花路教練觀點:為自己設計情緒的棲息地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身處於某種「城市」的意象之中 —— 無論是職場、家庭、社群還是身份和責任。這些空間塑造了我們,同時也可能耗盡我們。花路教練提倡:設計你的情緒棲息地,不是逃離,而是重新定義。
我們可以在現實中創造這些空間的元素:
- 為自己留一張有陽光的桌子
- 在疲憊之地插上一朵美麗的花
- 隨身帶著一瓶充滿植物香氛的複方精油
- 創造不被打擾的時間段,哪怕三分鐘也好
- 找一位能夠給予你全然支持的朋友或教練
療癒不只在「什麼都沒有」的鄉村,也可以存在於「什麼都太多」的城市,只要我們願意為自己造一處喘息的角落。
▶ 系列三預告:《未知的首爾 × 家族創傷與情緒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