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報導小學生開學後,班級選幹部,一共有10多個:班長、副班長、體育股長、學藝股長、器材長、電器長、風紀股長、衛生股長、資源回收長、桌椅長、營養小天使、作業長、圖書長、打菜長、水果牛奶長、小幫手、冷氣長、電話長、電腦長……。
媽媽們,是否經常在家中扮演這些幹部的總和? 大小事一肩挑,累了也沒人知道?
這本書想傳達的是,身為媽媽,更應該把自己當做是經營「我家公司」的家庭CEO:縱觀全場,善用資源,進而完成任務,滿足所有人的目標和需求,讓家庭穩健成長(包含自己)。人,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從現在起,對自己好一百倍。
這句話簡直說到媽媽們的心坎裡,試問有多少次,妳總是把家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
第一章破題所講的,就是「媽媽」這個角色常見的「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應該改成「對自己好一百倍」。
第二章<<讓爸爸成為神隊友>>提到如何面對夫妻間常見的育兒理念衝突?「不要害怕衝突」、「做真實的自己」、「各自成長,互相陪伴,再共同為家庭努力」,婚姻是一場共同成長的約定,它不是幸福的終點,而是另一段追求幸福和豐富人生的起點。
第三章談論與孩子相處常見的困境,作者認為,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和差異性,「給孩子最需要的,勝過給他最好的」,對於學齡前3-6歲的孩子,在規範內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多探索、多接觸,而非塞滿一堆才藝課。
第四章提到原生家庭的束縛。在成為父母以後,我們難免會以自己的成長經驗(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養育下一代,然而陪孩子成長,也可以是父母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有機會突破舊有的限制和不適當的教養,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最後一章則是鼓勵習慣「把全家扛在身上」的媽媽們,善用身邊的資源以及與老師溝通的技巧。父母首先要能深度陪伴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並有溝通方式,才能對外和其他共同照顧者 (長輩、保母、老師…) 更好地合作引導孩子成長。
身為孩子的母親,如果你不能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總是逼迫自己接受不想做的事,又怎麼可能允許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怎麼可能允許孩子成為他們本來的樣子呢?
對自己滿意比被他人認可更重要。如果不透過他人評價來認可自己,妳的情緒會更加穩定,能量狀態也會更高。認可自己,就能靜下心來關注孩子。
想陪孩子讀書,孩子卻不認真聽。付出這麼多努力卻沒有得到期待的結果,自我價值就受到了打擊。只有孩子的行為符合我們期待時,才是有價值的結果嗎?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90%以上時間都無法實現這種狀態。
母親不是為了孩子付出一切,而是陪伴孩子往前走
英國的精神科醫師與分析家唐納德·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曾說:「母親不需要完美,只需要足夠好。過度犧牲與過度保護,反而會妨礙孩子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知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也說:「孩子最深的心理問題,往往是父母未被解決的人生問題的結果。」
父母的幸福與完整人生,本身就是送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若父母把「犧牲」當作愛,孩子承受的往往是壓力、罪惡感與失去自由。
- 讀完這本書,試著思考並寫下來:身為家庭CEO的妳,希望「我家公司」怎麼經營下去? 核心理念是什麼? 要營造怎樣的公司文化? 如何規畫成員的待遇、成長、義務、責任,共享成果和共度難關?
----------------------------------------------------
- 書名: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
- 作者:張楊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年: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