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圍棋有一點興趣,所以得知故宮舉辦「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展」時,我就決定要去一睹為快。剛好今天以及最近都發生好多事,我決定寫篇文章記錄一下生活,順便作為2025的中場回顧。
即便暑假已經過了一個多月,還是未能改掉期末的靡爛作息,原本今天預計要臺北故宮一日遊,結果最後十一點才搭上客運。這一天,只剩下一半。
或許是老天考驗,我在大橋頭站看著304重慶線從眼前呼嘯而過,然後下一班要等二十分鐘。當我為了躲太陽跑進捷運站時,一點半的警報開始,就這樣,我直接被困在捷運站直到下午兩點。幾經波折,終於走進故宮,雖然時間不多,很可惜沒看到「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不過其它也有很多有趣、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覽,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都拍了些什麼照片吧!
首先是此行的目標──「碁人弈事」圍棋文化展,裡面有很多圍棋生活相關的書畫、記載,以及以前古老的棋譜。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臺灣棋壇風雲」的部分,展覽了臺灣名棋手奮戰的歷程,尤其看到許皓鋐老師這塊亞運金牌,兩年前追直播時,看著AI勝率而起起伏伏的心情彷彿又回來了,只能說到這裡已經不虛此行。(這次展區還有附設四台電腦,可以和不同等級的AI進行對弈,但是現場小孩太多了,我就沒有去玩。)
另外,身為一位國文老師,有時要講解些古代的器物、文字等,學生沒有概念,都要上網搜尋。這次去看一些器物展時,我的內心也還會同步思考可以怎麼樣融入到教材之中,所以就拍了一些圖片。另外也看到很多精緻的器物,不禁讓人慨嘆古代上層階級真的很會過生活呢!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面這顆橄欖核。之前大學時讀過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裡面記敘一顆刻有〈赤壁賦〉情景的橄欖核,那時候就想說要有多麼精細的工藝,才能在果核上面雕刻。今天有幸親眼目睹,雖然不是同一顆橄欖核,但是上面的景象都需要放大鏡才看得到,可見工藝技術之高超。(這也讓我想起臺灣的微雕大師「陳逢顯」,在米粒上雕刻作畫,屬實不是常人辦得到的。)
最後還有一部分,是基於我學習語言的興趣所拍的,就是各種滿文文獻。先前修滿文課時,老師有說他的學生會開始拿著《滿和辭典》開始在故宮解讀文獻,但我覺得這樣真的會被當成怪人😅,所以決定拍回家,有時間再來試著翻譯看看。以前覺得是天書的東西,竟真的開始多少能理解一些,總感覺先前苦讀都有回報,很有成就感。(可惜這次沒看到藏語文獻,不然我也要拍回家解讀了。)
走出故宮之後,我到了士林夜市尋找晚餐。看到士林慈誠宮關公聖誕,找來布袋戲團酬神,因為機會難得,我又在廟前坐了一個小時。身為語言學的研究生,差點就開始田野調查了,可惜最後有點晚了,戲還沒演完就坐上回新竹的客運,結束忙碌的一天。

明虛實掌中劇團
從大學到研究所,我的興趣改變了很多,也因此學到很多。我感覺這些學到的,逐漸在人生中發揮效果,無論是在故宮某件展覽品前駐足,抑或是在路邊豎耳傾聽不同語言的對話,都讓我的人生充滿很多新奇的體驗。
2025上半年似乎都在為了適應研究所生涯而努力(可能是我修四堂課太多了),除了五月去看歌仔戲之外,很少有這種走走放鬆的機會,很開心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也分享給大家。
下半年人生可預見的會更加忙碌,因為這兩天終於鼓起勇氣詢問所上教授論文指導的問題,很肯定我碩士生涯的暑假已經結束了,接下來就要面對無窮無盡的論文地獄了。希望我還可以學得更多,也還有時間可以分享更多有趣的知識給大家。
如果你有能力且願意負擔的話,歡迎訂閱「佚名:語言、歷史與生活」,支持我產出更多有趣的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