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法編
一個熟悉的困境
專注議題漫畫的小型出版社,面臨這樣的矛盾:作品獲得海外版權青睞,在專業圈內口碑極佳,甚至有國外媒體專文介紹,但在台灣市場,每本書的銷量卻始終在低檔徘徊。
這可能並非個案,而是許多小眾出版社共同面臨的現實。問題不在於內容品質不夠好,而是優質的品牌價值無法順利轉化為實際的購買行為。
三道關卡,阻擋了潛在讀者
接觸面有限,優質內容困在同溫層
小型出版社習慣依賴熟悉的銷售管道——議題書店、專業社群、相關學者的推薦。這些管道雖然精準,讀者忠誠度也高,但觸及面相當有限。當年產量只有1-2本新書時,很難在茫茫書海中創造足夠的聲量。
結果就是,那些原本可能對作品感興趣的讀者,根本不知道有這些書存在。
認知門檻,專業標籤讓一般讀者卻步
「議題漫畫」、「非虛構」這些標籤,往往給人一種「很嚴肅」、「需要思考」的印象。即使內容精彩有趣,但光是包裝方式就讓許多一般讀者望而卻步,認為「這應該是給專家看的」。
這種認知門檻,就像在書本外圍築了一道無形的牆。
購買轉換,從興趣到行動的最後一哩路
最後一群人是最可惜的——他們對內容有興趣,也認同品牌價值,但就是遲遲不願意掏錢購買。可能是擔心內容不如預期、不習慣視覺風格、礙於定價考量……也可能單純是「想買但不急」,結果一拖再拖就忘了。
四個策略方向,引導動心到下單結帳
建立內容階梯,讓讀者慢慢靠近
與其期待讀者一步到位直接購書,不如建立一個「內容階梯」,讓他們逐步認識品牌。
從免費的社群貼文開始,提供作品片段、創作花絮;逐步進階到付費購買的深度內容,像是接續內容或完整版;最高層級則是限定版本或獨家內容,例如作者訪談、創作過程紀錄,給最核心的支持者。
這就像經營一家酒吧,不是每個人都會直接點單最貴的調酒,但可以先從招待shot開始,讓客人慢慢愛上店家獨特的調味。
走出同溫層,建立多元銷售管道
不只在獨立書店等人上門,而是主動出擊尋找新的可能性。
主流書店的主題書展、編輯推薦位,仍有一定曝光成效。咖啡廳、藝文空間、大學書店這些地方,聚集的正是對文化內容有興趣的潛在讀者。線上平台的經營更是當代讀者習慣接觸視覺作品的第一關,透過積極經營社群媒體、內容平台,累積更多內容量,建立長期影響力。
重點是跳脫「讀者就是那群人」的思維,去接觸那些「可能成為讀者」的人群。
重新包裝內容,建立情感連結
議題很重要,但不需要板著臉說話。
與其強調「這本書要讓讀者學到什麼」,不如說「這個故事為什麼感動了編輯團隊」。分享創作過程中的有趣細節,讓讀者看見作者的人性面。結合時事對既有作品重述或提供新解讀切角,讓舊書也能創造新話題。
最重要的是,要讓讀者感受到:「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個值得分享的故事。」
從讀者到傳播者,建立影響者網絡
最好的行銷,是讓讀者主動為品牌說話。
深度經營核心讀者群,給他們獨家內容、與作者互動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特別的價值。同時積極與相關領域的意見領袖、學者、媒體人建立關係,借助他們的影響力擴散內容。
更進一步,鼓勵讀者討論、甚至創作相關內容,無論是讀後感想還是二次創作,都能為品牌帶來額外的曝光和聲量。
務實的執行建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對於只有1-5人的小團隊來說,不可能什麼都同時做。
建議分階段推進:先從調整行銷切角和社群策略開始,這些成本較低但效果明顯。接著花3-6個月時間建立新的通路關係和跨界合作。最後才投入資源做內容擴充和深度社群經營。
重新定義成功
追求銷量成長沒有錯,但不應該只看最終的數字。
新讀者的獲取成本和比例、品牌在更廣泛群體中的認知度、讀者的回購率和推薦意願,這些都是同樣重要的指標。它們不只反映當下的成績,更預告了未來的可能性。
畢竟,小眾出版的價值不只在於賣出多少本書,而在於內容能夠觸動多少人的心,影響多少人的想法。當出版社找到讓這份價值被更多人看見的方法時,銷量自然會跟上來。
關鍵在於:小眾出版社不需要改變品牌的核心價值,只需要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它、理解它、進而愛上它。這才是突圍的真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