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主要是為了來回答讀工業設計系會不會很花錢的問題,以個人過去就讀工業設計的經驗,來分享在就讀工業設計系的過程中,除了學費外,還會將錢花在什麼地方。
以下將工業設計系學生在學業上的開銷分為:筆電開銷、軟體開銷、作品/模型開銷、其他開銷來介紹,讓大家可以更具體了解讀工業設計系在基本學費之外,到底會花多少錢。
筆電開銷:4 萬元
身為一名工業設計系的學生,首先要面臨的是「買電腦」的問題,我認為若想要買到合用的筆電,至少要買個 3.5 萬以上的筆電,若大約考量損耗及電腦退化的問題, 差不多 4 萬以上的才比較可能用到大學畢業。(總之,建議至少買到電競筆電的規格為佳)當然,如果你就是只買了一台文書機,基本上真的要使用建模軟體也是做得到的。但問題是,只要建模的檔案有一定複雜度後,就很挺有可能發生當機的問題。另外,除了建模之外,在模型渲染的處理時,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在讓電腦跑計算的時間,且若檔案有一定複雜度時,在操作上也會變得窒礙難行。
所以若沒有買到足夠規格的電腦,可能在需要獨立作業對於複雜度較高的作品會有所侷限,以及在需要渲染模型時會比較吃力。
當然這個問題可能在大三、大四開始有較多分組作業時,間接透過組員的力量化解,在分工上可能會基於硬體限制而轉向比較不需要吃電腦效能的分工。(且實際在分組工作中,建模常常只會倚賴組內的其中一人完成,因為建模工作並不是一個容易拆分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若沒有一台足夠效能的電腦,對於學習來說,這可能會影響到你在建模、渲染方面的能力累積。
筆電開銷小結
- 若要如工業設計系,建議買至少 (接近) 4 萬的電競筆電
- 若只買到效能不足的文書筆電,可能會影響學習及工作效率
軟體開銷:0 - 3 萬元
一般情況下,學校通常會以校級買一套建模軟體,像是 Solidworks,供工程科系及工業設計系使用;但像是工業設計系還需要使用的渲染軟體 (如:KeyShot),或是其他建模軟體,可能學校就不一定會買。
以及工業設計系時常有製圖、做海報等需求,可能也會需要用到的 Adobe 軟體,但這個部分通常也是需要學生自行買單 (Adobe 學校合作方案,月租費約 500 元,四年約 24,000 元);而 3D 渲染及 3D 建模軟體價格通常都不是一般學生或個人可負擔,這部分不太可能透過購買方式。(不是用盜版就是用開源軟體)
就學時的實際情況就是,大家可能都會先從盜版的軟體開始使用,尤其在 3D 渲染軟體(如:KeyShot) 可能會一路用到畢業。但基於尊重智慧財產權,我個人不推薦這個做法,且使用盜版軟體也有相應風險需要承擔,這部分大家可能要自行評估。
另外,現在可能還有使用生成式 AI 繪圖的需求,這部分目前看起來也多是學生需要自行吸收,或使用免費版本。
就解決方法來說,大概如下:
- 使用開源軟體代替付費軟體
- 2D 平面設計:用 Inkscape 代替 Adobe Illustrator;用 Gimp 代替 Adobe Photoshop。但這個做法的壞處是,若同學都用 Adobe 進行製圖,可能在檔案要交流或分工的情況下,會有相容性的問題,尤其在用 Inkscape 代替 Adobe Illustrator 的情況上較為難以解決。
- 3D 渲染軟體:用 Blender 代替 KeyShot。但缺點是,我個人認為學習門檻較高,不過 Blender 線上教學挺充足的,可以參考看看。
- 生成式 AI 繪圖:如:Vizcom、Leonardo.Ai、Stable Diffusion Online 等都有部分功能可使用。
軟體開銷小結
- 學校原則上都會提供一套建模軟體,但不會提供渲染軟體及平面設計軟體
- 若不想額外花費買付費軟體,可透過其他免費開源軟體解決此問題,但可能會面臨相容性問題
模型/作品開銷:7.5-15 萬元
這部分的花費可大可小,但還是希望更客觀的告訴大家費用的估計值。從課程面的客觀標準來說,模型的費用大概可從四個面向進行分析評估:第一是作品量,第二是作品的用途及要求,第三是學習成本 (含工具費用),第四則是展出花費。
模型、作品總開銷 ≒ 作品量 X 作品用途及要求 + 學習成本 + 展出花費
以下會將個人將工業設計系在大學就讀分為三個學習階段,並提出這三個階段課堂的性質差異,進而更細緻的說明模型與作品的可能開銷為多少。
階段一:大一,基本功學習期
大一時期作品數通常較多,大概可理解成進階版的美術課,訓練學生基本的設計能力 (外觀、構想等),主要會透過:紙、壓克力、木板、木材、石膏、噴漆、發泡材 + 補土等材料進行創作。
因此在大一時作品單價都不會太高,但因作品量較大及學習成本較高,花錢彈性空間較大,可能會受到老師授課內容差異而有比較大的差別,每學期大約會花幾千甚至幾萬的費用進行創作。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大一上學期因學習內容較為基本,主要花費在於繪圖紙、顏料、壓克力板,整學期大約作品花費可在 5,000 元以內。
但大一下學期的老師導入了各類型的作業練習,且在學習過程中也花費較多「智商稅」,最貴的單一作品就花了大約 5,000 元,整學期作品花費大約為 15,000 元左右。
階段二:大二、大三,練習設計期
大二、大三作品數量大約為每學期 2~3 個作品,每學期期末都會展出,因此都有輸出作品說明展板 ( 250 元/張*2) 及製作模型的需求,每個模型的價格若以 3D 列印 + 噴漆來算,每件模型至少為 2000 元/個 (這算是挺便宜的模型價格)。
因此大二大三作品若以平均每學期 2 件,那整體作品上的花費大約為:
(每學期 2 件 * 2000+250 模型+展板價格)* 4 個學期 ≒ 18,000 元
也就是說,大二、大三平均下來每學期作品花費大約下限 5,000 元,再加上一些智商稅或是草模耗材費用,我想平均每學期至少要抓大約 6、7 千的作品費用。
(還是會受到老師是以分組還是個人進行課程影響,不過分組的作品價格通常會更貴一些)
階段三:大四,畢業設計
基本上大四一整年就是產出 1~2 個作品,不過大四畢業設計作品通常完成度要求較高,且可能會比較有需要田野調查 (交通、訪談費用),加上模型試錯、外包等費用,以及會需要較高額的畢業設計籌畫及展出的相關費用。
每個人在作品上大約需要花費 15,000 元,加上策展費後平均每人大約需要 3-5 萬元,平均來說,大四一整年在作品及期相關開銷大約為 5-10 萬元。
模型/作品開銷小結
- 大一基本功學習期,材料費用相對低,不過作品數較多,整年估計花費 1-2 萬元
- 大二大三練習設計,作品數每學期大約 2 個,每年花費約為 1.5-3 萬元
- 大四畢業設計,因有較高額的策展攤分費用,且作品要求較高,一年約花費 5-8 萬元
- 大學四年總計在作品上的花費大約為 7.5-15 萬之間,平均每年 2-4 萬元。
其他開銷
而如果可以的話,或許能夠搭配個平板,對於繪製草圖也很有幫助;如果還能配個相機,在進行產品拍攝上也會方便許多。
以及如果在上述所提的不同類型上,有餘裕做出多一點的投資,其實對於學習效率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若能準備一個多功能電鑽,相信在模型製作上會有一定的幫助,或像是在買一些耗材,買品質相對好一些的材料,在做作品的順暢度也會提升。
總之,上述提到的下限金額,算是相對拘謹且節省的花費;若有更充足的金錢彈性,對於做作品時的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效率的提升。
小結
上述只提到工業設計多花錢的地方,但工業設計系有一個地方相對來說比較省錢 —— 書籍費用,我回想起來,因工業設計系課程所需要準備的書大概只有 4-5 本 (設計概論、統計學、人因工程、機構學),甚至有些是學長姊有傳承或是可與同學共用的,所以實際有買的書真的很少。
而總合以上,四年來工業設計系比一般科系多花的錢大約為 10 - 20 萬元之間 (一般情況下),不過也有可能因為學校風土民情不同、老師習慣不同,而有不同的花費變化的可能,例如:
- 比較好的老師願意生出部分費用,讓學生做作品的錢可以部份報帳
- 有些學校較注重最後的展出,因此花更多的模型及展出費用
- 家裡有錢,畢業設計不手軟,光畢業設計就先砸 20 萬
反思與建議
最後是我個人的一點反思及建議:
在工業設計的學習過程中,時常會被「金錢」這種外部因素干擾,例如同一課程中,有人有錢將模型外包,用更少時間與精力,獲得更好的成品展示;也有人相對沒錢,只能自己刻出模型。那麼,作為教學方 (教師),是不是也應該規範合理的金錢運用額度,也當作是教學中的一部分 (掌握成本運用),而不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放錯重點 (模型的好壞)。
承上,身為學生,我覺得也該好好思考自己應該花多少錢,投入多少金錢的標準還是「以學習為主要目標」。例如買電腦的標準,若是只買到文書機,可能會導致後續學習不順暢,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就買電腦這件事,我認為還是要買符合規格的為佳;至於模型的花費,我認為如果能因為在模型投入的金錢中,讓你對於模型、產品製作有更多的體悟及啟發,那這個錢還是要花。
最後,就四年中最花錢的畢業設計來說,如果你未來是考慮找偏向 PM、企劃工作方向、或是即將要往研究方向前進的話,我認為可以將高額的模型費節省下來,而偏重市場分析、使用者分析等方面,或是就跳脫以設計呈現為重的框架。或是以小論文的方式作為專題設計課程的產出,我認為也是值得考慮的一種可能性,只是好像大家都忘記還有這種方式了。
總的來說,回到本質就是該把學習當作是一種投資,該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不過至於這些資源到底應不應該投入,則要去評估、思考報酬率為何,如果是為了一次性的、沒必要的展出,而做了一個只要花錢就了事的模型,那不如別做了。但若從製作模型的過程中,還是能夠學習到相關知識的話,那就可斟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