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台北前,豆仔有找我去錄 Podcast ,聊了很多做自媒體的心得與經驗,尤其是錄 Podcast 這一塊,聊得很開心 (*´ω`)
豆仔前陣子才開了一間公司,叫做放大製作,幫助大家怎麼製作專業Podcast節目。
如果大家有錄 podcast 的問題,可以去問他,讓自己少走很多遠路,訂閱他的頻道也可以學到很多做PODCAST的技巧喔,傳送門在這:https://portaly.cc/zienyan
從兼職到全職:回到屏東,把生活變輕
黑貓老師回憶,他的創作生涯始於20多年前,那時自媒體還不普及,他大多在下班後兼職經營,一直到現在才是全職創作。豆仔:「你這輩子大概都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全職做創作吧?」
黑貓老師:「嚴格來說,之前有全職,但總有狀況。現在是真正全心全意。」
早期,黑貓老師曾全職當遊戲實況主,與Facebook簽約領薪水,但因過度直播導致乾眼症而中斷實況主的生涯,進入養病模式。;之後的工作有做過上市公司的社群經理,也當過其他大頻道的主編,所以說全職是全職,但做的不是自己的品牌,直到最近回屏東,才真正全心投入自己的頻道。
創作的內在支撐:藝術家 vs. 商人
黑貓老師將創作者分為「藝術家型」和「商人型」:前者追求理念表達、改變世界;後者以賺錢為目標。
新手應先確保自己享受創作過程,「你在拍影片的過程,你自己就要得到成就感。錢是另外一回事,能賺到錢當然最好,可是這件事情賺不到錢,你還會甘之如飴,你才有做創作者的支持。」
很多人以為當創作者很爽,其實大部分的時候沒那麼爽。你在鏡頭前放大自己的情緒跟把能量開關打開,這行為非常耗體力。而且每次出去玩也變成工作,動不動在想怎麼拍才會有趣?機位怎麼設?光怎麼打?甚至連遇到突發狀況都要掙扎該先處理事情呢?還是該拿相機出來紀錄。
「做我們這行的,甚至被槍打到,第一個想法也是先開直播」
或是拍食記的時候,常常食物上桌了,但要忍住飢餓,讓相機先吃,等拍完影片跟相片後,菜都涼了,而且吃到不好吃的還得絞盡腦汁婉轉形容,避免被炎上或浪費一整天努力。
當生活與工作混在一起很反人性,所以創作的主題若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就很難持久。
一魚多吃的內容策略:多平臺佈局與成本控制
「我這幾年活下來的關鍵,就是一魚多吃,因為它可以把成本拉很低。」
黑貓老師舉例:寫一篇文章,先發電子報,再貼社群、再拍成影片,影片音訊截成Podcast,長影片再剪短片。這樣做一份內容,就可以放好幾個平臺。
不過如果要調整適合個平台的內容,要多花一點時間再前置作業:「前置花越多心力,後置就越輕鬆。如果你一開始就想好要剪短片或轉文章,後面就簡單。」
談到Podcast,他說前兩季是「做爽的」,但全職創作後,做什麼項目都要計算投資報酬率,Podcast是當時最不賺錢的項目,所以只好停更。
但現在有AI工具了,方便很多,現在黑貓老師做Video Podcast為主,順便輸出一份音檔丟PODCAST,就比較沒有製作成本上的壓力。
Podcast經驗分享與給新手的建議
黑貓老師曾做兩季Podcast,一共50多集,初期是疫情時好奇跟風:「我想知道錄這個在幹嘛,結果錄一錄,覺得太好玩了。」Podcast讓他找創作者聊天,深入議題,不像實況的情緒易被中斷。
但他提醒門檻:「喜歡講話、聲音好聽、口條好是前提。如果你在意流量,就還要花一些錢投資設備:例如麥克風、錄音介面、吸音、隔音,加起來兩、三萬跑不掉,或是去租錄音室,一小時 600、700就有」新手可簡單一點:「在衣櫃錄音也很有效,總之先做再說,反正失敗也沒人看到。」先錄個幾集看自己喜不喜歡這種創作模式,喜歡再來升級設備就好。
新手入場指南:先求有再求好
不論是設備還是心態,都要以身心健康為第一優先。
不論是全職還是兼職,都要能從中得到成就感跟快樂,絕對不能盲目追求流量讓自己處於內耗的狀態。
例如我錄PODCAST,可以說是找一個藉口去邀請我喜歡的創作者來聊天,畢竟直接約聊天很奇怪,大部分的創作者也都很忙。但如果你有自己的頻道了,錄音同時也能視作一種工作了,大幅增加邀約成功的機率,過程也很舒壓,可以充分享受創作的樂趣。
附錄:
更多自媒體技巧,可以參考這本:千萬網紅 KOL 圈粉營業中
豆仔的 podcast 公司傳送門:https://portaly.cc/zie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