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讀村上春樹的小說時,很快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顏色,無所不在。
紅色的房間、綠色的森林、藍色的氣氛、黑白的對立。這些顏色並不是隨意點綴,而是故事的「暗語」,帶領讀者進入潛意識的氛圍。
一、為什麼是顏色?
村上春樹的小說常常帶著一種「看不見的節奏」。不同於單純的敘事,他更像是用音樂來寫小說。而顏色,就是音符的另一種翻譯。- 顏色比文字更直接地刺激感官。
- 顏色能承載情緒與潛台詞。
- 當他用一個顏色來定義場景時,那個畫面會長久留在讀者心裡。
村上自己曾說過,他是靠「節奏」而不是「故事」推動小說。顏色,正好是節奏的一部分。
二、村上小說裡的顏色邏輯
1. 藍色:孤獨的頻率
藍色是他小說裡最常見的顏色。它代表冷調、距離感,有時甚至是一種「宇宙的孤獨」。
在《海邊的卡夫卡》中,海的藍色就是孤獨的象徵;在《1Q84》裡,藍天變成雙月之下的異世界入口。藍色不僅是天空與海洋,更是「與世界保持距離」的心理狀態。
2. 綠色:日常的異質感
《挪威的森林》就是最好的例子。森林的綠色既是大自然的顏色,又暗示著生命與死亡的糾纏。
村上的綠色往往不是純淨的,而是帶有不安感的綠:像是在日常生活裡突然冒出的陌生感,提醒人們,熟悉的世界背後其實藏著縫隙。
3. 黑與白:對立與空無
黑與白經常成雙成對出現。黑暗意味著虛無與失落,而白色則不是純潔,而是「空白」。
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黑色的陰影代表恐懼,白色的城牆則是無情的隔絕。這種黑白對立,讓讀者感受到生與死、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張力。
4. 紅色:慾望與危險
紅色往往和激情、慾望、暴力連結。
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中,紅色的酒吧燈光,就是慾望的隱喻。紅色一出現,總是暗示著角色即將進入某種不可控的情境。
5.「沒有色彩」的反向隱喻
如果說村上春樹的小說大多用「具體顏色」去建構氛圍,那麼《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就是一次極端反轉。
主角多崎作被貼上「沒有色彩」的標籤。他的朋友們名字裡都有顏色:赤松、青海、白根、黑埜,唯獨他什麼都沒有。
1. 沒有色彩 = 空白的存在感
「沒有色彩」不是中性,而是一種缺席。他在朋友圈裡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像是空白的一頁。村上透過這種設定,讓讀者感受到:有時候,缺少某種元素,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顏色。
2. 色彩 = 身份的標記
在這部小說裡,顏色不只是氛圍,而是身份、記憶與關係的象徵。
- 赤松:熱情、鮮明
- 青海:冷靜、理性
- 白根:純潔卻也脆弱
- 黑埜:深沉與陰影
對照之下,沒有色彩的多崎作,永遠無法找到歸屬,直接被絕交。
3. 作為小說技巧的啟發
這裡我們能學到一個進階技巧:有時候,不是加顏色,而是減顏色,反而更有力。
例如,如果你小說裡所有角色都鮮豔,唯獨有一個人「始終灰白無色」,那麼讀者會自然將注意力聚焦在他身上。
這樣的「缺失感」其實比多餘的裝飾更能推動故事。
三、結語
村上春樹的小說,用顏色構築世界。藍色的孤獨、綠色的日常異質、紅色的慾望、黑白的對立,甚至「沒有色彩」的空白,都成為故事裡的潛台詞。
對寫作者來說,顏色並不是形容詞的裝飾品,而是角色、情節、甚至身份認同的隱喻工具。當我們學會這種「顏色邏輯」,小說的畫面感與情感深度就會被大大提升。
如果你喜歡這種小說技巧的分享,別忘了追蹤我。我會持續陪你拆解名著小說裡的祕密,讓你的故事更有靈魂。
#小說陪寫 #小說技巧 #村上春樹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 #顏色隱喻 #寫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