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焦慮」常被視為一種負面情緒:讓人失眠、心悸、呼吸急促,甚至影響工作與人際。但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焦慮並非單純的壞東西,它其實是我們祖先在殘酷環境中存活下來的重要求生本能。
|焦慮的進化背景
數十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在充滿威脅的環境中:猛獸、飢荒、部落衝突隨時可能奪走生命。對環境中可能的危險保持高度敏感,也就是焦慮,能讓他們提前察覺威脅、做出反應。這種「過度警覺」的基因,正是靠焦慮機制保留下來的。
古代威脅 (猛獸、部落衝突)
|焦慮的生理機制
當我們感知到威脅,大腦杏仁核會迅速啟動交感神經系統,釋放腎上腺素與皮質醇。心跳加快、呼吸變急促、肌肉緊繃,這些都是「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的一部分。它讓我們的祖先能更快逃跑、反擊或尋找庇護所。
大腦杏仁核(啟動警報)
交感神經系統(釋放腎上腺素與皮質醇)
身體反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繃
行動:戰 / 逃 / 僵(Fight or Flight)
|為什麼到了現代,依然會有焦慮困擾?
問題在於,我們的神經系統沒有完全「升級」到現代生活。面對考試、職場競爭、社交場合等並不致命的壓力,我們的大腦依然啟動原始的生存模式。換句話說,焦慮反應本是保護機制,但在當代,威脅往往不是獅子老虎,而是電子郵件、貸款與未來的不確定性,這讓焦慮成為慢性負擔。
現代情境:工作壓力、社交焦慮
同樣反應被觸發→ 焦慮成為慢性負擔
|讓焦慮回歸「求生本能」
- 辨識真正的威脅:區分什麼是立即危險,什麼只是心理壓力。
- 透過運動釋放能量:模擬古人「逃跑 / 戰鬥」後的身體恢復。
- 呼吸與冥想:降低交感神經活性,讓大腦從警戒轉為放鬆。
- 設定可控目標:用小步驟建立安全感與掌控感。
焦慮的存在,提醒我們人類並非理性機器,而是帶著數萬年生存記憶的生物。與其完全消滅焦慮,不如學會與它共處,讓它再次成為我們的生存助手,而不是生活的負擔。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