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寵物經濟快速成長,美國與台灣表現出不同特色。美國2025年寵物產業總支出預估達1570億美元,其中食品約580億美元,醫療及用品約350億美元。但在寵物支出急升的同時,也出現主人自願送養潮,反映出經濟壓力和生活方式變遷帶來的雙重挑戰。
美國寵物支出飆升現況:經濟壓力下的兩極化發展
支出持續攀升的驚人數據
美國寵物產業在過去五年經歷了爆炸性成長。根據APPA的最新統計,2025年總支出預估達到1570億美元,相較2020年的1036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51%。這一趨勢主要受疫情後寵物擁有率上升及寵物擬人化影響所驅動。其中,寵物食品價格暴漲成為焦點:過去五年平均上漲18.1%,某些州如佛蒙特州漲幅甚至達44.3%。服務支出也激增超過40%,涵蓋美容、醫療及訓練等領域。
世代差異更凸顯這一現象:Z世代飼主年度支出最高可達6000美元以上,遠超全國平均水準。他們傾向選擇高端有機食品及智能寵物用品,推動產業向高端化轉型。整體而言,食品佔總支出的最大比例,約580億美元,其次是醫療用品約350億美元,反映出美國飼主對寵物健康的強烈重視。經濟壓力催生送養危機
然而,支出飆升的背後隱藏著嚴峻的送養危機。2025年,美國多州棄養率較去年同期攀升近43%,主要原因包括生活成本激增、通貨膨脹導致的獸醫診療及食品價格上漲、就業不穩定以及住房問題。根據ASPCA數據,約650萬隻動物進入收容所,其中僅320萬隻被領養,60.7萬隻面臨安樂死。
調查顯示,90%的飼主表示經濟壓力已影響寵物照顧能力,37%甚至因醫療費用負債。移民政策收緊進一步加劇收容系統負擔,送養潮已成為美國經濟壓力的指標性現象。部分地區如芝加哥,送養率上升導致收容所滿載,凸顯需加強低成本醫療補助及飼主教育。
台灣寵物送養情況:零撲殺政策下的挑戰與機遇
政策轉型帶來的影響
台灣自2017年實施「零撲殺」政策以來,寵物福利大幅提升,但也帶來新挑戰。該政策禁止安樂死,導致收容所壓力增加:部分動物滯留超過千天,民間狗場興起至188家,飼養超過3.5萬隻。管理品質參差不齊,出現動物福利隱憂。
儘管如此,領養率從2012年的36.38%提升至2020年的91.06%,顯示政策成效。2023年寵物人口達279萬隻(犬148萬、貓131萬),超越兒童數,反映少子化社會的寵物熱潮。但遊蕩動物問題仍存,絕育率僅犬68.9%、貓82.8%。
送養制度的複雜性
台灣民間送養組織契約條款繁雜,包括身家調查、家訪及違約金,雖保障動物權益,但降低認養意願。公立單位流程較簡,但全國數據追蹤不足。經濟壓力如每年平均支出891美元(食品佔41%)也促使部分飼主送養,主要原因為搬家、行為問題或醫療負擔。
借鏡美國的改革方向
台灣可從美國學習政策透明化,建立公開平台公布動物流向;契約標準化,政府統一制訂定型化契約;教育強化,宣導飼主責任;福利保障,推廣強制絕育及晶片;社會企業結合,鼓勵收容所與企業合作。這些措施能減輕送養壓力,提升整體福利。
台美寵物數據全方位比較
產業支出規模對比
美國總支出1570億美元遠超台灣的約20億美元(寵物市場包括食品及用品),差距近80倍。寵物食品市場:美國580億美元 vs 台灣9.65億美元;醫療用品:美國350億美元 vs 台灣約10億美元。
飼主支出負擔分析
美國狗主年支出2524美元、貓主1700美元,醫療佔比高;台灣平均891美元,主要在食品

年均飼主支出
收容送養效果比較
美國年收容650萬隻、領養320萬隻、安樂死60.7萬隻;台灣約18萬隻收容、領養13.5萬隻,零安樂死。領養率:台灣75% vs 美國49%。
近5年發展趨勢深度解析
市場總量成長軌跡
美國2020-2025年複合成長率8.6%,從1036億增至1570億;台灣成長73%,從約10億增至20億美元。

美台寵物支出近5年趨勢
未來寵物市場發展趨勢與商機展望
市場成長動能
美國市場成熟,年成長3-4%,Z世代推動高端化,寵物保險完善。台灣高速成長,預估2030年500億美元,受少子化、高齡化驅動,數位智能產品興起。
產業發展建議
台灣應建立寵物保險、發展預防醫學、推動標準化。政策重點:完善送養監管、加強教育、公私協力創新模式。
結論:平衡成長與責任的永續發展
台美比較顯示,支出飆升不保證福利提升,經濟壓力易致危機。台灣需借鏡美國,避免問題,透過創新打造友善生態。未來五年,台灣市場有望維持高成長,但關鍵在於責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