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繪本的世界裡,
往往最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華麗的場景或複雜的細節,
而是某種被凝縮的力量。

🦁波莉.鄧巴的《獅子就是獅子》正是如此,
它從封面開始,
就在讀者心裡種下了一個不安的問題,
如果一頭獅子戴上帽子、拿起餐具,
看起來像一位紳士,就不再危險了嗎?
封面給出的答案並不明確,
但視覺已經先講了一半的故事。
整體以大面積的紅作為底色,
那是一種讓人警覺的色彩,
獅子站在中央,戴著帽子,穿著外套,
手裡還端正的拿著刀叉,
他的外表似乎想告訴你,
我是文明的,我懂得禮儀。
但他的鬃毛仍然炸開,
他的眼神仍是直勾勾的,
他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孩子,
一個抬頭望著他,眼神裡有點疑惑;
另一個則直直盯著他,神情更接近戒備。
這樣的構圖,讓人心裡同時拉扯,
他既像客人,也像捕食者。

🦁翻開書頁,第一個場景延續了這種矛盾。
白底上,獅子戴上了一頂帽子,
手裡還多了一把雨傘。
文字輕輕的問:
「如果這隻獅子戴上一頂帽子⋯⋯
應該就沒那麼可怕了吧?」
畫面上的獅子身體正準備向前,
卻把頭回望觀者,眼神依然不動聲色。
那把紅傘,
像是延伸自封面底色的另一個警訊,
被折疊、被收起,但始終還在。
他的指尖還在,利牙藏在笑裡,
這一頁像在低聲警告,你真的確定嗎?

🦁接著,場景轉移到家門口。
獅子舉著帽子,跨過門檻,
帶著笑容喊著「叮咚!」
文字像是邀請,又像自我授權,
「我可以進來嗎?那麼我就不客氣啦!」
孩子退後一步,卻沒有真正阻止。
他一一把帽子、雨傘掛在衣帽架上,
像完成一個正式的儀式。
這個小小的細節,其實非常巧妙,
當一個外來者把自己的物件放進屋內,
意味著他已經被默許為家裡的一份子。
這個跨頁的緊張感並不靠動作,
而是靠界線的跨越。
當獅子從門外走到門內,
故事也從外部的觀察變成了內部的共處。

🦁第三個場景忽然換了節奏,
音符、多彩的線條、旋轉的姿勢,
獅子與孩子們手牽著手,
整個房間都被舞蹈捲動起來。
帽子被吹起,秩序被打亂,
背景的家具也似乎開始跟著旋轉。
這是一場充滿笑聲的舞會,
孩子的臉上帶著亢奮與快樂。
然而,正因為快樂,才會遮掩判斷。
這一幕傳達的是一種身體的感覺,
被牽著手,跟著速度跑,
甚至暈眩到忘了思考。
波莉.鄧巴用這樣的渦旋,
畫出「快樂如何讓人放下警戒」的瞬間。
我們也會被帶著節奏走,
差點忘了最初那個問題。

🦁然後,一切回到靜止的餐桌,
獅子坐得端正,手持餐具,
臉上甚至帶著專注而滿足的神情。
他把眼睛闔上,好像真的在細細品嘗。
桌布鋪好,場景安穩,
幾乎讓人以為這就是「日常」。
然而,就在這樣看似平和的時刻,
畫面的顏色忽然轉為飽和的紅,
像是把整個空氣都燒熱起來。
獅子輕輕拿起餐巾,擦拭嘴角,
語氣仍然彬彬有禮,
但那一瞬間,畫面裡的牙齒閃得特別清晰,
笑容反而讓人緊張。
紅色的背景此刻像一個放大的驚嘆號,
提醒我們,有些要求,再怎麼溫柔的提出,
都可能帶著不容忽視的危險。
🦁這幾個場景,從封面到內頁,
構成了一條明確的曲線,
外表的修飾、界線的跨越、
遊戲的暈眩、以及餐桌上的試探。
波莉.鄧巴讓讀者在笑聲與不安之間往返,
體驗一次「判斷」的過程。
她沒有把道理明白寫在頁面上,
而是透過圖像與語言的互相對話,
讓孩子自己去感受,
🦁當我們遇到一個看似友善、
甚至很有趣的人或事,
我們該如何判斷?
我們的心裡是否仍然記得最初的直覺?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把主體性還給孩子,
故事裡的大人缺席,沒有替他們下決定。
孩子一開始只是被動觀察,
但終究還是需要自己找出聲音,
這樣的設計讓孩子知道,
你有權利感受,你有權利判斷,
你有權利說出自己的界線。
🦁幽默感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獅子擦嘴的表情、跳舞時誇張的旋轉、
孩子猶疑卻又忍不住微笑的臉,
這些都讓故事保持輕盈。
嚴肅的主題被幽默緩衝下來,
不會讓孩子覺得沉重,
這是一種很棒的表達方式,
在笑聲裡講述界線,在遊戲裡傳遞勇氣。
🦁這個故事最銳利的地方,
不是獅子的牙齒,
而是它逼我們看清的事實,
有些本質不會因為外表改變。
一頂帽子、一支雨傘、一句客氣的問候,
都足以讓人放下戒心,
但真正該相信的,
是來自我們心裡那一瞬間的不安。
所以,這不只是一本好玩的繪本,
它是一種練習。
讓孩子在笑聲中學會說「不」,
讓大人在閱讀時重新意識到,
我們總有權利保護自己。
🦁那句直白的話「獅子就是獅子」,
變成一個帶著重量的提醒。
它不只是故事的收尾,
而是要伴隨著我們,
走進生活裡的每一次判斷。
在任何時候,
都不要忘記明辨是非,
也不要害怕把「不」說出口。
《獅子就是獅子》
作者|波莉.鄧巴
譯者|海狗房東
出版|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