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鬼月又到了。農曆七月,在許多人心中總是籠罩著禁忌與傳說,從街角廟口的供桌,到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這是一個深深烙印在中華文化裡的月份。 身為鬼故事愛好者的我,這段時間總特別期待——不只網路上會出現各種靈異故事,YouTube 上更是常見 Youtuber 舉辦的「鬼故事馬拉松」。 但在所有鬼月限定的「節目單」裡,有一個作品始終佔據我的心,那就是每年只在鬼月推出的特別節目——《毛骨悚然撞鬼經驗》(日語原名:ほんとにあった怖い話)。 這檔節目幾乎成了我迎接鬼月的固定儀式。

節目的魔力:真實故事的再現
《毛骨悚然撞鬼經驗》自 1999 年開始播出,每年夏天推出特別篇,成為日本靈異節目的代表。節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將觀眾投稿的「真實撞鬼經歷」改編成短劇。演員們細膩的表演、陰冷的攝影手法,再加上詭譎的音效,很容易把人帶進那種「身歷其境」的感覺。 這些故事有的令人毛骨悚然,讓人全身起雞皮疙瘩;有的卻反而出乎意料地溫馨,彷彿靈魂只是透過一些小小的動作,傳遞思念或守護。這樣的反差,讓節目不只是單純的驚嚇,而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
鬼月的儀式感:五字切り
最讓我難忘的橋段,是每次故事播畢,主持人稻垣吾郎帶著「ほん怖クラブ」的小學生一起進行的「五字切り」儀式。 孩子們輪流喊出「皆!」「祷!」「怖!」「無!」,最後吾郎再念一句「弱気退散!」,敲響鈴聲,全場大喊「喝!」。 這段看似有點搞笑的小儀式,主要是因為怕大家看了會怕,可以跟著念,把不好的東西趕走這樣。有點像 YT 老王說故事,每次都要喊 『power!』 一樣,偷聽使多力的『心中保持明亮』。
更妙的是,小學生們的反應往往成為亮點。有的孩子被嚇得尖叫不已,有的則努力冷靜分析,甚至還會提出天真的疑問。這種童真與恐怖的碰撞,讓整個節目多了一層可愛的反差,也讓觀眾在緊張之餘不至於完全崩潰。雖然我覺得有些小學生應該是真的被嚇死。
印象深刻的故事篇章
這麼多年看下來,有幾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猶新。 其中一個是「病房的布偶」。故事講的是一個住院的孩子,病房裡的布偶會自己移動,最後甚至轉過頭來盯著人看。那一瞬間真的讓人心臟快停跳,但隨著劇情發展,你卻感受到這個靈異現象背後藏著一絲淡淡的溫柔。恐懼中帶著哀愁,甚至有點溫暖,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真恐》風格之一。
另一個讓人窒息的故事是「四疊半的貴婦人」。狹小的房間、緊繃的氣氛,再加上隱隱浮現的幽靈身影,帶來的不僅是驚嚇,還有一股沉重的歷史感。看完後你會忍不住思考,這些靈魂或許不只是來嚇人,而是背負著某種過去的記憶。
你所害怕的每個鬼,或許都是別人朝思暮想的人
其實鬼故事也不是都是嚇人恐怖的,其中有不少是感人的風格。有一集是 「被附身的騎士」,是在說一個人在公路上飆車出車禍死掉的年輕人,有一天附身在一個也在公路上飆車的人身上,然後一路騎回家到他爸開的壽司店回家看爸爸。一開門爸爸就知道是兒子回來了。
節目的特點與魅力
如果要濃縮《毛骨悚然撞鬼經驗》的魅力,我會這樣形容:
- 真實感:故事源自觀眾投稿,觀眾總會想「這可能真的發生過」,那種真實感比任何特效更有力量。
- 情感性:它不是一味嚇人,而是經常在恐懼之後留下一絲暖意。這讓我覺得「鬼不只是可怕,也可能是思念的化身」。
- 主持搭配:稻垣吾郎冷靜的氣質,搭配小學生的童真反應,形成節目中最療癒的反差。但這幾年好像沒有了,覺得有點可惜。吾郎也越來越老了。
結語
鬼月不只是一個民俗月份,它更是一個提醒我們「看見」的時間點。《毛骨悚然撞鬼經驗》陪伴了我好多年,成了每年夏天我最期待的特別節目。 它不是單純的恐怖片,而是把恐懼和情感揉在一起,讓你一邊顫抖,一邊覺得溫暖。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嚇到不敢上廁所,我還是會一年又一年地坐在螢幕前,等待螢幕那頭傳來的一聲——「弱気退散!」

廖玉茹 鬼月鬼抓人換你也發一篇喔~不然就帶你去電影院看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