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我是在去(2024)年初參加職訓時,第一次接觸到「不良大叔」這個教育節目。那段時間,正處於低潮期,身體狀況不佳,心裡也充滿不確定感。課程結束後的日子裡,我常常感到空白與徬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始在往返屏東—台南的過程裡收聽節目。


後來,我鼓起勇氣,主動私訊了葉教授。我向他談到自己生病後的心路歷程,分享了對未來的茫然,也詢問了關於孩子教育以及創新教育的一些想法。我原本以為,他大概不會特別在意,只是禮貌性地回覆;畢竟,我並不是他的學生,更不是什麼特別的人物,只是個素未謀面的社會人士。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非常慎重地回答了我每一個問題。
他不僅給了具體的建議,還鼓勵我不要因為病後的低潮,就放棄尋找新的方向。他提醒我,即使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刻,也仍然有可能找到新的目標。他的回覆讓我感受到一種真誠的關心,並非敷衍或套話,而是真心把我當作一個值得傾聽的人來對待。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孤單無助的,而是有人願意花心力,陪我思考、給我鼓勵。
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極其珍貴。雖然後來我因故刪掉了與他的對話,甚至如今已經忘了大部分文字的內容,但那份「被認真對待」的感覺,仍然深深留在心裡。

正因為有過這樣的親身經驗,當葉教授在社會上陷入爭議,被撻伐、被抵制的時候,我心裡覺得格外難過。這並不是說他沒有犯錯,事實上,把敏感事件的相關對話拿到臉書公開評論,確實是不妥當的做法,也的確失了身為政務官應有的分寸。但在我心裡,他並不是冷漠或傲慢的人,而是一個曾經願意認真回覆陌生人訊息、願意給予鼓勵與指引的教育者。
我不否認他有需要檢討的地方,但我難過的是:社會很快地選擇「一棒打死」。短短幾天之內,曾經的教育貢獻、創新的努力、對學生的啟發,都被一股腦兒地否定了。犯錯不代表應該被埋葬,人才不該就這樣被掩蓋。這種處理方式,與我印象中極權時代的「批鬥」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惋惜的不只是他的遭遇,也惋惜整個社會的急躁與嚴苛。我們往往過度專注於一個人的失足,卻忘了他曾經真實存在的付出與善意。對我來說,他不只是新聞裡的「爭議人物」,而是一位在我低谷時曾伸出過一點點力量、提醒我不要放棄人生目標的教育者。
每個人都會跌倒,但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給人爬起來的機會?
看了新聞真難過😮💨,真的有必要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