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藥妝店,你會看到一整排日本品牌的隱形眼鏡:強調保濕、UV 防護、各種花色,包裝精緻,代言人亮眼。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隱形眼鏡是一種「時尚+醫療」的混合品,只要挑一款舒適、價格合適的日拋或月拋就好。
但若從材質切入,會發現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現實。全球市場早已進入 矽水膠(Silicone Hydrogel)時代,這種材質透氧性高,在歐美市佔率超過八成,已成為標準配置。然而在亞洲,包括台灣在內,矽水膠市佔率卻不到五成。原因並非技術落後,而是長期以來水膠(Hydrogel)產品因成本低廉、售價便宜,被大量生產並壓低價格,讓消費者習慣於「便宜就好」的選擇。
這種市場結構落差,正是產業發展的矛盾縮影。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產業從來不是靠「削價競爭」撐起,而是倚賴一連串隱藏在供應鏈深處的戰術:搶原料、拚工藝、爭交期。你每天戴上的那片透明鏡片,背後其實是反直覺的商業生存戰。
反直覺一:真正的戰場在原料,不在品牌
我們以為隱形眼鏡的競爭在於品牌廣告,其實不然。真正決定台廠能不能出貨、能不能賺錢的關鍵,在上游原料。
一副高階隱形眼鏡的核心材料離不開這三種:
- 矽水膠:讓鏡片高透氧、佩戴安全,卻只掌握在少數歐美化工巨頭手中。
- 保濕劑:如玻尿酸衍生物、PEG,決定鏡片戴久了會不會乾。
- UV 吸收劑與色素:涉及專利與安全,來源有限。

這些原料供應高度集中,疫情期間甚至上演過價格兩三成的漲幅、海運費翻倍的壓力。更現實的是,上游廠商往往會優先保障自家品牌或國際大廠,台灣廠商永遠排在次要順位。這種「被動等待」的處境,對一個出口占比七成以上的產業來說,形同被人掐住咽喉。
矽水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台廠其實早已具備量產能力,但問題是:材料的合成專利、配方壟斷在歐美少數化工巨頭手裡,台廠只能花高價進口。即使進口到料,也因為亞洲市場長期由便宜的水膠產品佔據,價格結構難以支撐矽水膠的全面普及,產業被迫處在「技術能做,市場卻推不動」的矛盾。
因此,台廠真正的戰場,從來不是「品牌能不能打贏日本、歐美大廠」,而是更基本的「能不能搶到料」。這樣的壓力,反而逼出台廠的自研動能。像優你康就投入多年研發,推出高階矽水膠 linofilcon A,並於 2022 年取得美國 USAN 認證。這不只是材料上的突破,更是台廠正嘗試把「無法掌控的命脈」重新握在自己手裡。
反直覺二:機器能買,工藝卻買不到
許多人直覺認為:製造業不就是比誰買到更好的機器嗎?事實上,在隱形眼鏡產業,這條公式完全不成立。
台灣廠商使用的注塑機、模具、塗層設備,多半來自德國、日本或美國。但同一台機器,不同廠做出來的產品,良率可能差一倍以上。
關鍵在於「know-how」:
- 模具設計能不能確保鏡片厚薄一致?
- 塗層工藝會不會造成異物?
- 保濕劑與矽水膠比例,會不會導致配戴乾澀?
這些細節,全靠十年以上的工藝累積與工程師調整,無法靠買設備解決。設備是顯性的資產,但技術才是隱性的資本。消費者或許感受不到,但你戴著不乾、不澀的一整天,背後就是工藝的差距。
反直覺三:台灣出口王者,卻在本土市場隱形
根據財政部與進出口統計資料,台灣近五年隱形眼鏡出口額維持高檔,2021 年一度突破 5.3 億美元(約新台幣 150 億元),整體眼鏡產業產值則落在 300–400 億元區間。出口市場集中在日本、中國與美國,其中 日本長年是最大買家,2024 年出口額突破 3 億美元,幾乎佔了全體出口的一半以上,中國與美國分居第二、第三位的出口格局。

來源 : 進出口統計資料
在台灣的藥妝店裡,多數人最熟悉的品牌名字是嬌生 ACUVUE、博士倫、Alcon、CooperVision,甚至韓國 OLENS。消費者的直覺印象是:台灣只是代工基地,真正佔據貨架的,是國際大牌。
但反直覺的是,台灣並不只是代工,台灣本土其實有一整條品牌版圖:
星歐(LARGAN)全球最大的隱形眼鏡代工廠之一,在台灣市場也有自有品牌零售;
晶碩(Pegavision)中信金控關係企業,主打彩片、美瞳,代工出口佔比達 8 成以上;
帝康(TICON)台灣最老牌的廠商之一,從醫療用軟式鏡片走到彩色片;
美若康(Miacare)來自明基佳能集團,平價矽水膠是學生族群的愛用款;
海昌(Hydron)更是早在台灣設廠,通路能見度高。
更細看代工產品結構,美瞳和彩片是台廠近年最具優勢的領域。彩片必須不斷更新花色圖紋,屬於小批量、多樣化的生產需求,四大國際大廠反而難以快速應對。台廠靈活的產線與平台化能力,讓 MIT 彩片在中國、美國、日本市場快速打出知名度。
反直覺四:決勝負的三大戰術
隱形眼鏡的競爭從來不是削價戰,而是「誰能準時交貨」的生存戰。台廠為了確保能穩定出貨,在供應鏈深處發展出三種反直覺的戰術。
首先,是「先料後價」與現金流的搏弈。在一般製造業,工廠是「先接單、再下料」,但隱形眼鏡業者卻必須提前與上游原料商簽訂長約,預先鎖定矽水膠或保濕劑的用量。這種策略雖然確保了材料的穩定性,卻也讓廠商承擔了巨大的資金風險。一旦客戶訂單延遲或取消,這筆龐大的預付款就會卡在倉庫,侵蝕原本就不高的利潤。許多台廠因此寧願虧本也要準時交貨,因為一旦違約,不僅訂單作廢,更會賠上品牌方的長期信任。
第二,是「平台化客製」的高效模式。消費者常覺得隱形眼鏡的花色和款式多到眼花撩亂,但台廠並非每款都單獨開模。他們將模具和基材標準化,再透過可替換的顏色層或表面處理來快速切換。這使得表面上看似混亂的多樣化產品,在台廠手裡反而成了高效率的生產模式,讓消費者能快速看到限量新色上架。
最後,是「合規即商務」。在許多產業中,法規是麻煩、是成本,但在隱形眼鏡產業,合規反而是武器。台廠會事先將 FDA、CE、甚至日本厚生省的法規資料包準備好,一旦品牌客戶決定推出新品,就能立刻送件申請。這不僅為客戶節省了大量時間,也讓台廠在激烈的國際市場上,搶得新品上市的先機。
出口隱形挑戰:高峰之後的壓力
台灣雖然長年維持隱形眼鏡出口大國的地位,但細看各市場走勢,可以發現隱藏的壓力。
日本 穩居第一大市場,出口穩步增長,幾乎佔去一半以上總出口,顯示台灣在日本仍有強勁的競爭力與穩定需求,但是也同時達到了單一市場占比過高的風險區。再看,中國大陸 市場的表現波動:2021 年達 2.1 億美元,2024 年跌至 1.52 億美元,反映消費降級與本土品牌競爭的雙重壓力。
最需要警惕的是 美國市場,2022 年前的出口都還算穩健,卻連續兩年驟降,訂單流失的幅度極大。台灣有評論認為除了本土品牌優勢與法規壁壘外,也與產品結構有關。美國消費者偏好多日配戴型鏡片,而台廠主力出口仍以日拋與彩片為主,需求錯位加劇了市佔流失。
除此之外,匯率波動 更是雪上加霜。隱形眼鏡出口大多以美元計價,2022–2024 年間新台幣在 27–32 區間大幅震盪,對營收 8 成以上依賴出口的台廠來說,匯率變動往往比營收增減更快吞蝕毛利。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台灣出口總額仍維持高檔,廠商卻感受到經營上的壓力。

近五年美金/台幣匯率走勢
【凱西觀點】隱形的「道」
這篇文章談了許多關於「隱形」的面向:隱形的台灣製造、隱形的供應鏈戰場,以及隱形卻真實存在的價值。
這些「隱形」背後,其實是台灣廠商最真切的掙扎與智慧。他們沒有雄厚的資源,卻能把「缺料」轉化為超前部署的動力;沒有最頂級的設備,卻能靠十數年的工藝積累淬鍊出別人難以複製的 know-how;沒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卻能在一道又一道嚴苛的法規門檻下,為自己刻下「合規」的勳章。
當然,這樣的產業也有其要承受的挑戰:今年 5 月,加美光學宣布倒閉,這不僅是台灣隱形眼鏡產業的一記警鐘,也意味著中低階市場出現新的空缺與洗牌契機。我認為,這既是風險,也是一次讓企業重新審視自身定位並推動優化的機會。
難得的是,總有一群人能以膽識與韌性為槓桿,硬生生闖出屬於企業的生存之道。未來,我更期待台灣廠商不僅守住既有市場,更能抓住功能型鏡片的契機,例如抗藍光、運動專用、散光與抗 UV。這些新藍海才是下一輪競爭的真正戰場。
延伸閱讀文章:
台灣的「隱形冠軍」!隱形眼鏡產業簡介與概況
我國眼鏡業產值迭創新高
認識化工產業與職場圖像- 醫材產業.隱形眼鏡與光學鏡片製造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