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JTBC
韓劇 《Esquire: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韓文劇名:에스콰이어: 변호사를 꿈꾸는 변호사들),講述新進律師姜孝敏(鄭彩娟 飾)在律林律師事務所任職,雖然具備堅定的正義感與自信,但性格內向且不擅長社交;後來她與冷靜但經驗豐富、才華洋溢的資深律師 尹錫勳 (李陣郁 飾) 合作,透過他的指導與支持,孝敏逐漸成長為一位成熟、自信的律師。
這部劇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在案件背後看到每一位律師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悄悄投射到為個案提供的專業服務裡。這與我在心理諮商和教練的經驗相呼應,因此在看劇的時侯,會有更深層的反思。當尹錫勳說出「語言也是一種武器」時,這不僅是對專業技能的概括,更是對溝通實踐本質的深刻洞察 —— 每個字詞的背後,都承載著說話者的價值觀、經歷與情感。
老話一句,寫這篇文章時結局雖尚未推出,但由於我會引用劇情片段,擔心劇透的朋友請繞道。
個案處理的價值觀投射:律師的內在鏡像
錫勳的虐童案:無法擁有孩子的父性渴望
案件表象:虐童案的法律處理。
深層動機:錫勳因為自己無法擁有孩子,對兒童受虐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與憤怒。
行為分析:
- 法律內的努力:運用所有合法手段為受害兒童爭取最大保護
- 法律外的行動:採取一些遊走法律邊緣的方式確保施暴者受到應有懲罰
- 情感驅動:這不只是職業責任,更是他內在父性本能的外化
深層解讀:錫勳的行動反映了現代法律實踐的根本矛盾 —— 當法律的客觀性遇到人性的主觀痛苦時,專業律師如何在「理性執業」與「情感正義」之間找到平衡?他對虐童案的執著,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無法成為父親的遺憾尋找一種補償性的表達。
孝敏的家暴案:共情能力的專業化
案件特色:對家暴受害者的深度關懷與細膩協助
個人背景:作為高敏感族群,對他人痛苦有著天然的感受力
處理方式:
- 情感先行:總是先建立當事人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 細節敏感:能察覺到其他人忽略的微小線索
- 持續關注:案件結束後仍持續關心當事人的生活狀況
價值觀體現:孝敏的處理方式反映了她相信「法律的最終目的是讓人過得更好」,而不只是「讓壞人得到懲罰」。她的共情能力讓她看到了法律條文背後活生生的人。
敏貞的企業案件:效率與人情的平衡術
專業特色:在商業效率與人性關懷之間尋找平衡點
處理哲學:相信專業能力與人性溫暖可以並存
深層意涵:敏貞代表了中生代職業女性的價值觀 —— 既要在男性主導的職場中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又不願意為此完全犧牲自己的同理心與人性關懷。
權娜妍:高層女性的「能見度」與孤獨
身份象徵:律師事務所唯一的女性代表,錫勳的導師
職涯困境:曾因缺乏「政治手腕」而被男性排擠出權力核心
信念投射:
- 直接而坦率:不善於迂迴的權力遊戲,更傾向於直接面對問題
- 專業本位:相信專業能力應該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 孤獨承擔:作為唯一的高層女性,必須獨自承受雙重標準的檢視
深層共鳴:權娜妍的經歷,與我自己在職場的親身經驗和服務過的個案狀況相符合 —— 專業被質疑的理由,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沒有符合男性標準下的遊戲規則。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高階管理核心中,女性必須適應一套她們從未參與制定的規則:應酬文化、權力政治、甚至性別歧視的潛規則。
生存策略的兩難:
- 適應男性規則:喝酒、應酬、接受「只有男人才能掌權」的邏輯
- 堅持女性特質:保持直接、真誠,但可能被視為「缺乏政治智慧」
- 如履薄冰的平衡:要在一屋子男性領導人中成為唯一的女性參與者,必須付出數倍於常人的努力、堅持和勇氣
價值觀的體現:權娜妍對錫勳的指導方式,反映了她相信「真正的專業應該建立在人性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純粹的技術操作或權力遊戲。她的孤獨不僅來自於職位的稀有,更來自於價值觀的堅持 —— 在重視形式與權謀的環境中,堅持實質與真誠。
語言的階層性:誰的聲音被聽見?
權力語言 vs 弱勢話語:
· 法律專業語言:具有制度權威,能影響判決結果
· 當事人的情感表達:被認為「不夠客觀」而被忽視或扭曲
· 社會邊緣群體的聲音:需要專業代言才能進入法律場域
劇集的洞察:真正的專業律師,是能夠將弱勢者的生活語言轉譯為法律語言的人,而女主角孝敏的成長,正是學會了這種「語言翻譯」的能力。
語言的性別階級性
當尹錫勳對姜孝敏說:「他把你當作女人而不是他的律師,妳這麼容易就退讓了?連自己都無法辯護,你怎麼為別人辯護?」。這就是女性在職場中面臨的挑戰:被看的是女人的性別,而不是職權和專業。
在第八集中,洪道允利用主管職權以粗魯的語言謾罵女下屬、將文件朝向她們丟去、再將女下屬們帶去客戶飯局陪酒、藉機碰觸她們的身體,這樣的情況在今天現實職場中仍持續上演,反應了職場女性面對的不公平和不正義的挑戰。
這部劇,真心推薦給女性朋友,更推薦給男性朋友,請認真的觀看並且明白這樣的情況絶對是違法的,且不能忍氣吞聲粉飾太平!! (請容許我很有情緒的寫出這段文字,因為這樣的環境和事件,每一位做為和不做為的人都有責任)
法律實踐的人性化: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案件選擇背後的個人敘事:每個律師對某類案件的特殊關注,都反映了他們的生命經歷。
錫勳與兒童保護:
- 無法擁有的痛苦轉化為對兒童的強烈保護慾
- 透過保護其他人的孩子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洞
- 法律成為他實現「父性關懷」的替代途徑
孝敏與弱勢保護:
- 自身的邊緣化經驗讓她對被忽視者特別敏感
- 用專業能力為那些「沒有聲音的人」發聲
- 法律成為她實現「社會關懷」的工具
女性在職場的三重身影
劇中的律師事務所中,以三位不同職位的女性做為代表:
- 新人(孝敏):在事件的層次中,「生硬法律條文和規則」的文化裡,找到「帶著柔軟也能堅守原則」的生存方式。
- 中層(敏貞):在模式的層次中,既要專業也要做情感調解者,這就是隱形的情緒勞動最鮮明的寫照。
- 高層(娜妍):在結構的層次中,雖然站在組織職級的頂端,卻依然面臨「能幹但不近人情又不合群」的評價。女性被看見的同時,也被更加嚴苛地檢視。
這三層女性角色像是職場的橫切面,讓觀眾看到女性在不同職級層次上,如何用不同方式為自己辯護和發聲。
法律與生活的無縫接合:日常倫理的法律化
每個案件都是一面鏡子:
親密關係暴力案:
- 表面問題:如何用法律保護受害者
- 深層探討:什麼是健康的愛情關係?法律能介入情感到什麼程度?
身障者權益案:
- 表面問題:無障礙設施與就業歧視
- 深層探討:社會如何定義「正常」?法律如何保障多元生活方式?
生殖醫療糾紛:
- 表面問題:醫療責任與賠償
- 深層探討:什麼構成一個家庭?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基本關係?
劇集最深刻的洞察是:法律不單提供規範,更是我們思考「如何生活」的框架。
三個哲學層次:
- 個人層次:法律幫助我們思考個人權利與責任的邊界
- 關係層次:法律提供處理人際衝突的理性框架
- 社會層次:法律反映我們對公平正義的集體想像
結語:當女性在法律中看見自己
《Esquire》不只是律師們的故事,它更是女性如何在專業、婚姻、情感與制度夾縫中,持續替自己辯護的故事;此外,它帶來更深層的看見是,法律是人性的容器,也是反應人性的鏡子。
作為容器的法律:
- 容納了人們對正義的最崇高想像
- 承載了個人創傷轉化為社會關懷的可能
- 提供了理性處理情感衝突的框架
作為鏡子的法律:
- 反映了每個律師的內在世界與價值觀
- 映照了社會的權力結構與不平等
- 顯現了我們對「好生活」的不同定義
作為女性的看見:
- 在制度裡,女性常常被隱形;但在事件中,她們的痛苦卻是最深刻且真實的。
- 在職場裡,女性常被要求證明自己的能力強過他人;但真正的力量,或許是能在堅定裡持續保有溫柔和仁慈,與他人連結。
- 在生命裡,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像孝敏一樣,不斷學著如何將自己的聲音,讓世界清晰的聽見。
「沒有人能代替你發聲,只有你能替自己說話,請你和你所愛的人一起站出來奮戰。」
最後,以這句台詞做為結尾。
我想大聲的說:
身為女性,即使沒有人替我們辯護,我們仍舊要站出來,勇敢為自己發聲 。
透過劇集讓我更深刻的體悟到:真正有意義的專業 —— 不是個人成就的最大化,而是以自己的專業能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即使只有一點點改變,我也會堅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