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某天你等的公車不再準時,餐廳裡也看不到店員,甚至醫院病房空著卻沒人照護──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大缺工》描繪的未來日常。
本書作者任職的RECRUIT Works研究所,大約每五年會提出關於「工作的未來景象」,這次模擬了2040年日本的勞動供需情況,屆時勞動力缺口將高達1,100萬人,身在台灣的我們又要如何借鏡。
缺工的日常景象
當缺工從新聞標題變成日常現實,我們的生活將從此被改寫。
開出再高的薪資,也換不來足夠的人手。餐廳沒有店員,顧客只能面對冷冰冰的點餐機;技術工不足,破裂的自來水管或道路天坑,必須要拖上好幾天才能修復。
公車司機不足,班次被迫減少,通勤族只能苦苦等待。學校老師不足,學生只能在教室裡自習。公司人力吃緊,沒有餘裕培養新人,只能在惡性循環中不斷消耗。
叫了救護車,但長照機構與醫療院所,卻因無人值班而停擺。垃圾無法即時清運、貨物配送延誤、災後重建乏人問津──這些日常的「小事」,一旦全面失能,將引爆整個社會的惡性循環。
缺工,不再只是報章雜誌的標題,而是逐步滲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危機背後的契機
作者古屋星斗將當前的狀態形容為「危機」──危是危險,機則是契機。勞動力不足確實危險,但同時也迫使我們尋找突破的可能性。
在討論缺工時,常被稱為「三神器」的解方是:女性、銀髮族與外國人。但若比較數據,台灣的銀髮族就業率遠不及日本──日本65歲以上就業率為25.1%(2021),台灣僅有9.6%(2022)。這也反映出台灣社會仍受限於「65歲就該退休享福」、「我才不要變老歹命」的觀念,也顯示出職場環境對銀髮族並不夠友善。
至於外籍移工,雖然每年開放人數自2015年的58萬增加到2024年的82萬人,但依然無法挽救勞動力的緊縮。這意味著光靠增加人力供給,問題仍難以解決。
因此,作者提出了四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 機械化與自動化
- 類工作活動
- 銀髮族的小型活動
- 企業減少無謂的工作並提供支持
解方一:機械化與自動化
勞動力不足,未來勢必得依靠 AI 與機器人。然而,作者提醒我們,真正的挑戰不是「把機器人直接放進人類的工作場域」,而是要「打造方便機器人工作的制度與環境」。
例如餐廳,為了要使用送餐機器人,就必須調整餐桌間距、教育顧客自行取下餐點,這就是創造「機器人友善環境」。書中也提出了另一個成功案例:零售業過去常因店員結帳太慢而被客訴,但導入自動結帳機後,原本的店員轉而協助顧客操作,還能利用空檔提供購物建議,減少客訴並提升服務價值。
以我所在的建築營造業為例,未來可以讓「機器狗」取代工程師進行工地巡視與拍照。但傳統工地環境物料雜亂,施工動線不順,若能配合預鑄結構、鋁模板等新工法改善環境,才能讓機器真正發揮效能。
日本的大型營造商(鹿島建設、竹中工務店、清水建設等)已經組成「建築 RX 聯盟」,研發自動搬運機器人、自走式放樣機、遠端操作的塔吊與挖土機,試圖用科技重新描繪工地。雖然建築業要實現全面自動化還有很長一段路,但運輸業的自駕配送,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普及。
解方二:類工作活動
「類工作活動」指的並不是真正的工作,而是透過遊戲或娛樂,順便完成社會任務。比方說一邊玩Pokémon GO,一邊進行社區的巡邏,守護居民的安全,就是一種類工作活動。
日本的案例是《TEKKON》遊戲,玩家在遊戲中拍攝人孔蓋與電線桿,加上定位資訊,短短三個月就蒐集了五十萬筆基礎設施資料,成為政府維護的重要依據。
參與者的動機調查也很有趣,前三名分別是「想擴大交友圈」(29.1%)、「度過愉快時光」(25.2%)、「受到家人或朋友拜託」(22%)。可見吸引人們開始參與的驅動力,重要的是「能為自己帶來好處」,而不是單純依賴民眾的愛心或善意。這提醒我們,設計活動時必須確保參與者能獲得回饋──不論是金錢、社會名聲,或是遊戲化的點數升級,才能成為持續活動的動力。
這也讓我聯想到在工程中最基本的「自主檢查」,拿著設計圖比對現場鋼筋支數、間距和尺寸,這種例行工作容易讓人覺得單調。如果能導入遊戲化設計,例如完成檢查後獲得點數,並透過 App 上傳資料庫,自動生成「自主檢查表」,就能讓工程師產生成就感,同時公司也能得到完整而即時的紀錄。
正好呼應書中強調的──勞動力不足時,單靠「人」往往難以解決問題,還需要透過制度設計與激勵驅動,才能真正提升工作效率與熱情。
解方三:銀髮族的小型活動
作者認為,高齡者要過得幸福並能夠繼續貢獻社會,需要三大要素:
- 維持健康的生活節奏
- 不會過度負擔的工作
- 和沒有利害衝突的人建立簡單關係
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在上了年紀後,還能像年輕時那樣工作。這也意味著,銀髮族的「勞動力」未必是正式工作,像是醫院與圖書館志工、進行資源回收的師兄師姐、學校說故事的爺爺奶奶,都是透過簡單活動發揮價值。退休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貢獻社會的開始,也會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解方四:減少無謂的工作與職場支持
解決缺工問題有兩條路:增加供給,或是減少需求。減少無謂的工作,就是降低需求。
書中調查顯示,超過兩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工作內容中有30%以上是多餘的」,換算起來,相當於每週花了將近兩天在沒有意義的任務上,這樣的數字確實令人震驚。
以我過去的公職經驗為例,為了應付上級機關,每週、每月都必須填寫無數的報表,中間還會穿插一些特急件,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數據的真實性都有待商榷;甚至為了一個逗號或句號來回修改公文,不只浪費時間,更造成有限的人力無謂消耗。
此外,企業也能透過提供彈性支持來減輕員工壓力,例如允許參與志工活動、照護長輩、接送孩子。這不只是對員工友善,也能避免因制度的僵化而增加不必要的勞動力需求。當員工能夠親自照顧家人,就能將原先的需求人力轉往社會其他需要的地方。
結論

讀完《大缺工》:缺工已經不只是企業的課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要面對的挑戰。未來我們必須習慣「人力稀缺」的社會,並思考如何與科技協作、如何用有限的人力創造最大價值。
醫院裡的照護、工地上的施工、家庭中的陪伴──這些都無法簡單交給機器。自動化能取代的是工作,但無法取代「人」的溫度。
當你下一次在超市自助結帳,或看到新聞報導缺工問題時,不妨也問問自己:我是否正在做「只有人能做的事」?
這,或許才是我們在缺工時代最需要的自我提醒。
有關本文中提到的2040年未來預測報告,可以從以下的連結延伸閱讀:
Future Predictions 2040 in Japan -The Dawn of the Limited-Labor Supply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