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M平方-Podcast-25.09.07
**AI浪潮持續與市場疑慮
*自2023年至今AI浪潮未停,台灣與美國市場皆有明顯體感。*但市場不時浮現AI泡沫與過熱的疑慮,核心問題在於AI能否持續支撐全球市場榮景,以及此循環還能延續多久。
*本集Podcast以AI為主題,前半段討論全球AI長線趨勢與生產力循環未結束的理由,後半段探討美國在AI領域的領先優勢與中國的逐步崛起。
**美股行情回顧與不確定性
*九月首週美股震盪,上方壓力主要來自消息面與結構面。
*消息面:美國法院裁定川普部分關稅條款違法,引發市場對財政不確定性的憂慮。若需退回已徵收的關稅,將影響赤字改善。
*市場擔心的不是關稅高低,而是不確定性。
明確的稅率有助投資與供應鏈調整,模糊反而造成波動。
*川普語出驚人:「市場跌是因為怕沒有關稅」,看似荒謬卻反映現實。
**結構性壓力與AI疑慮
*降息預期變化持續影響估值。8月中旬起,市場由預期降息兩碼轉為超過三碼,加深波動。
*NVIDIA財報未如預期,資料中心收入不佳,增添對AI變現能力的疑慮。
*Google反壟斷官司勝訴帶來短期反彈,但長線壓力仍在。
*美債十年期殖利率維持4.2%~4.3%震盪,變化有限。
**短期觀察重點
*非農數據與CPI是未來1-2週關鍵,美國經濟韌性與聯準會政策路徑待檢驗。
*9月18日FOMC會議將是最大焦點。
**台股與半導體影響
*台股電子指數在NVIDIA財報不佳後承壓。
*消息面:美國取消台積電南京廠無條件取得先進設備資格,未來需逐案申請。
*實際影響有限,因南京廠產能僅占3%,當天外資已回補買盤。
**軍工與全球防禦超級週期
*台灣軍工概念股受GDP國防支出創新高消息帶動,但長線有結構性支撐。
*全球地緣風險推升軍工週期,M平方也建立國防軍工專區,追蹤相關數據。
*S&P500電話會議提及軍工、地緣字眼次數明顯增加,美國國防資本財新訂單強勁。
**陸港股走勢與挑戰
*上週AI算力題材推升估值,本週因融資槓桿偏高出現回調,但仍在高檔。
*未來行情關鍵:
-科技企業業績能否兌現市場期待。
-政策改革(反內捲、育兒補貼等)是否具延續性與徹底性。
**主題與提問:AI是否出現泡沫、目前走到哪個階段。
*市場對AI泡沫的疑慮反覆出現,名人談到過熱就引發波動。
*討論框架:把新科技的擴散分成三階段,定位AI所處位置並評估後續動能。
**科技三階段循環與AI定位。
*三階段:硬體突破→軟體應用加速→軟硬體再加速的正回饋循環。
*網際網路案例:微處理器奠基→WWW開放帶動應用普及。
*AI目前位置:NVIDIA等硬體突破帶動演算法進步,ChatGPT引爆應用,現階段屬軟體應用加速期。
**消費端採用快、企業端落地慢的落差。
*消費端:AI工具快速滲透,使用者把部分搜尋與資訊獲取改由AI完成。
*企業端:實際把AI用於生產或服務者占比不到一成,導入卡關現象明顯。
**企業導入AI的主要阻礙。
*成本壓力:資安與低延遲需求推動本地端部署,需投入GPU、伺服器與AI人才及維運,前期資本開支龐大。
*能力門檻:模型上下文理解、長期記憶與持續學習仍不足,遇到高風險或極端情境可靠度不夠。
*回報落差:多數企業尚未從AI投資中獲得實質回報,強化了市場對 過熱 的擔憂。
*決策信任:高管希望AI系統不只生成內容,更能在企業環境中持續學習與改進。
**代理AI(Agentic AI)的角色與意義。
*定義與差異:由「被動問答」轉為「主動代理」,具更高自主性、可處理較複雜任務並在任務中持續學習。
*對痛點的對應:有望補足企業導入所需的可靠執行與持續優化能力,縮短「投入→回報」的距離。
**當前代理能力評估與瓶頸。
*評測結果:在更貼近真實企業任務的基準中,頂尖模型的任務成功率僅約四成,離企業期望的八到九成仍有距離。
*實務分工:在風險與責任要求下,企業仍將大多數工作交由人類,僅少數交給AI。
*投資擔憂:若持續堆算力而可靠度停滯,泡沫化疑慮將被放大。
**避免泡沫破裂的關鍵動能:從代理AI到邊緣AI。
*資金續流條件:必須看見更明確的應用落地與效益回收,代理AI成熟是先決條件之一。
*邊緣AI(Edge AI):在本地端完成AI運算,具即時性與隱私優勢,搭配代理AI可形成 即時+自主 的實用助理。
*載體擴散:AI手機、AI PC、AI眼鏡、無人機、機器人、車載等成為落地承載體。
*觀察指標:關注與行動、機器人相關營收變化作為企業投入與應用擴散的溫度計。
**投資與產業觀察的實務線索。
*應用放大的時間點:當邊緣AI在多裝置普及,代表新一輪生產力動能啟動。
*生活跡象:從身邊裝置更換為具AI助理能力的產品,可作為需求擴散的直觀訊號。
*自上而下視角:硬體進步驅動應用、應用回頭拉動硬體升級的循環一旦建立,產業鏈與商業模式將同步受惠。
**AI正處於 軟體應用加速期,消費端採用領先、企業端仍在驗證與導入磨合。
*短期爭議焦點在成本與可靠度,但代理AI成熟疊加邊緣AI普及,能把「生成→執行→學習」閉環做實,為資金提供續航理由。
*關鍵觀察:模型在真實任務成功率的提升、企業端ROI轉正、以及多元載體的用戶普及,一旦同時出現,泡沫疑慮自然緩解而進入 軟硬體再加速 階段。
**問題與脈絡:美中AI實力對比與中國是否迎頭趕上。
*美國是AI最大玩家,中國為第二,市場常見論述是中國 快追上,但需拆解產業面與市場面來看。
*台灣在AI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同時中國AI硬體建設與國產處理器新聞頻出,形塑 不再需要NVIDIA的敘事。
**中國AI硬體近況與指標案例。
*寒武紀受AI趨勢帶動、股價大漲;華為宣稱處理器不依賴NVIDIA、持續技術突破。
*DeepSeek引發話題後,傳出後續模型訓練逐步轉向中國本土處理器的動向。
*表面觀察易形成「中國AI硬體與應用雙線並進」的印象。*
**供應端性能層級:總處理效能(TTP)視角的比較。
*華為昇騰Ascend 910C(本土Tier1)在「總處理效能」指標上,與可供中市場之NVIDIA刪減版晶片(A100中國版、H20)相比具優勢。
*本土Tier2(寒武紀、海光)之處理器總效能,已大致比肩A100中國版,並整體超過H20。
*然而與全球Tier1(如NVIDIA H100/GB200等)仍有明顯差距;且中國市場拿不到這些頂規晶片,此比較多在「中階帶」內部位階。
**TTP只是總分:實務採購重視的兩大差距。
*計算精度/速度彈性:美系處理器能廣域切換精度並維持高速;本土處理器可支援的精度範圍較窄,同一精度下速度亦偏弱。
*軟體生態:CUDA等美系生態如 大型廚師社群,有現成工具與經驗可複用、學習成本低;本土生態尚屬早期,工程問題多需客製摸索,導入成本高、普及速度慢。
**應用落點:訓練 vs. 推論與微調。
*在從0到1訓練最先進大模型上,本土處理器難以單獨達到NVIDIA同級水準,仍需倚賴美系處理器。
*在已訓練模型的推論、微調與後續訓練上,本土處理器可逐步擔綱,提升在地供應與成本/合規彈性。
**國產化需求與信任邏輯:市場重估的第一個背景。
*在美國科技禁令壓力下,本土處理器於中國境內取得相對優勢:一來是可得性與合規,二來是政府/國營單位重視 算力國產化 與資料/資安信任鏈,傾向採用本土解決方案。
**製造端瓶頸:市場重估的第二個背景也受限於兩大硬傷。
*半導體設備約束:中國CPU/GPU自產比率有望自2024年的約10%/34%提升至2027年的18%/39%,但主要倚賴既有DUV庫存;關鍵零組件/新設備受限,先進製程產能恐在2027–2028年後面臨瓶頸。
*記憶體(HBM)國產化不足:HBM3/3E量產時程樂觀亦需到2027年後,與全球領先者仍落後約3–5年;HBM4世代已在路上,使代際差距具持續擴大風險。
**市佔推估與邊際變化。
*機構推估本土處理器在中國境內市佔:2024年約29%→2025年42%→2027年55%;完全替代美系仍有難度,但份額提升可 肉眼可見。
*此提升更多反映政策/合規/供應可得性與成本,而非已在性能與生態上全面追平全球Tier1。
**金融市場定價視角:為何會「re-rate」。
*過去兩年市場對「美國圍堵」的負面定價已相對充分;今年起中國每一次小幅技術/供應進展,都會觸發對中國科企的估值重估(revaluation/re-rate)。
*即便2027年自主率只有約半數,也已顯著高於市場原先悲觀假設,形成「超預期」的估值支撐。
**結論與投資含義(整合觀點)。
*短期敘事:在中國本土市場,基於合規與供應可得性,本土處理器於推論/微調場景快速滲透,並在 中階帶 相對於刪減版NVIDIA具有競爭力,驅動估值re-rate。
*中期現實:要在最先進大模型訓練、軟體生態與先進製程/記憶體上全面對標全球Tier1,仍受制於設備、HBM與生態三座大山。
*操作啟示:關注 本土化需求+政策採購 鏈條與推論/邊緣算力相關供應商;同時留意設備/記憶體/生態突破節點是否出現,作為由 中階追趕 邁向 高階對標 的關鍵分水嶺。
**中美AI角力:算力與電力、以及中國資產走強的底層邏輯
*中美短期「共融」幾乎不可能,美不再限中、稀土全供美等情境不具可行性。
*AI競逐的核心被濃縮為 國力=算力+電力。
*美國不缺算力;中國不缺電力,各握一端優勢。
*全球GPU集群總效能:美國約占75%三居首;中國不足15%,算力差距明顯。
*華為昇騰Ascent 910c雖屬中國Tier 1處理器,但單顆性能、記憶體容量與HBM頻寬約為NVIDIA GB200的30%、70%、40%。
*中國以 堆料 補弱:在伺服器系統中處理器數量放到NVIDIA系統的5倍,系統總算力/容量/頻寬可達對手約1.7倍/3.6倍/2.1倍。
*代價是功耗約4.1倍;但中國電力相對不稀缺,使此路徑具可行性。
*美國在算力占優之際推動 核能復興,用以補齊電力短板。
*近兩月陸股、港股走強,外資回補;
AI競爭力(本土處理器與DeepSeek等大模型)重估是動能之一。
*更關鍵驅動在「信心修復」:年初民營企業座談會釋出監管鬆綁訊號,提振民企信心。
*流動性面指標改善:企業活期存款年增率顯著回升,被視為資金活力的關鍵跡象。
*新質生產力 (高技術產業)產量與產值爆發,對沖關稅不確定性並托舉總體。
*反內捲 成新一輪信心催化劑,本土AI處理器競爭力持續抬升。
*上述觀點自3月中國專題、5月底月報、7月3日新質生產力報告、7月底月報等一路強調並更新。
**台灣PMI(6個月展望=38)vs. 台股創高:結構分化與集中度風險
*製造業景氣展望偏悲觀,產業呈兩極化:跟上AI者強、受對等關稅衝擊者見裁員關廠減班。
*台股創高主要仰賴少數權值股,尤以台積電受惠AI晶片需求最為明確。
*市場廣度轉弱:高於200日均線的公司不到三成,顯示結構性集中。
*後市關鍵在權值股基本面延續性:若營收與獲利續升,指數仍可創高;一旦龍頭失速,下檔壓力放大。
*此現象與美股M7資金高度集中相呼應,集中好則指數不差,集中轉弱則風險加劇。
**美國是否走向停滯性通膨:關稅衝擊的 一次性 與兩大監測圖像
*聯準會主流看法傾向將關稅視為對通膨的 一次性 衝擊,對政策與長期通膨影響可控,但需持續驗證。
*判斷是否演變為持續性通膨的關鍵在 粘著性通膨 是否被點燃。
*粘著性通膨的兩大核心是房租與薪資;近期房租價格指數持續降溫,趨勢未變。
*觀察 美國零售商品每日價格指數 並分產地來源(美國、加墨、中國等)可追蹤關稅傳導;目前僅見輕微抬升,幅度不明顯。
*隨舊庫存消化、企業改以新關稅條件進口,需持續追蹤該價格指數是否顯著上行。
*若粘著性通膨延續降溫而商品端僅短暫抬頭,則關稅引致的通膨難以演變為持久的停滯性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