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銷觀察-台灣跨域的難處?
這幾年,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為什麼台灣的 IP 這麼難跨域?」
前幾年身為接案企劃/製片,我常常要幫電影或影集寫到「行銷可能性」以及「跨域延伸的機會」。但每一次寫下去,我心裡都會浮現一個疑問:這些規劃真的能實現嗎?問題並不是故事不好,也不是觀眾不買單,而是整個產業的結構與心態,讓跨域變得困難重重。
一條龍的幻想與過度持有
許多故事持有者,依舊抱著「一條龍」的幻想:希望自己同時做電影、漫畫、動畫、遊戲,一切都掌握在手裡,之後再靠授權賺大錢。
但現實是殘酷的——往往第一步就失利。電影不賣座,後續所有規劃也只能腰斬。這不是創意的問題,而是 過度持有導致專業分工不足,最終拖垮了整體計畫。
時間差:#錯失行銷的黃金時間
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時間差」。
台灣的 IP 常常是 電影先拍完,上映前三個月才找漫畫、商品或遊戲方合作。但此時不只行銷時機過於緊迫,其他產業也根本來不及投入。
跨域合作若錯失同步規劃,就等於在消費者旅程中斷層。觀眾可能看完電影或是漫畫之後沒有後續接觸點,導致品牌資產流失。
在國際市場上,跨域早已是 同步規劃:漫畫先行鋪墊、商品與周邊提前設計、影集播出時配合遊戲或沉浸式體驗一併推出。這是一場完整的 IP Launch Campaign,而不是臨時拼湊的「加一」。
煙火效應與持續性內容
在台灣電影當然仍是 IP 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它像煙火,瞬間綻放卻短暫。要延長生命週期,就必須有其他媒介接棒。
行銷上,這叫做持續性內容(Evergreen Content):漫畫的連載、遊戲的更新、沉浸式劇場的互動,這些都是維持聲量、延長回收的關鍵。缺乏這些設計,再成功的電影也會迅速熄火。
三個被忽略的關鍵問題
除了過度持有與時間差,在台灣或許還有三個根本問題:
市場結構問題:台灣文創市場小,單一媒材回收有限,所以更需要前期就規劃跨域,才能提高 ROI。
商業模式設計:跨域不是「加媒材」,而是「加價值」。不同媒材要設計不同切入點,不然只是成本堆疊。
專業分工與合作心態:跨域成功案例的共同點都是「能分利」,願意讓不同專業者各自發揮,而不是全卡在原 IP 持有者手裡。
以上這些內容許多人也都知道,也都在想辦法突破,因此慢慢的,也開始看到許多人嘗試改變,讓故事更多元的開始在前端,可能先做漫畫、也可能同步規劃劇本殺,讓整體的商業模式更健全,但許多 IP 卻依然轉不動。
為什麼?不是故事不好看,也不是情節不夠吸引人。
問題往往回到最初的「過度持有」,即使表面上放開了權利,實際上對故事的掌握依然很強,結果只是反覆服務同一群粉絲,無法真正破圈。
因此,IP 跨域的高概念一開始就必須定義在「能夠接觸到不同人」。早期可以聚焦於小圈層,但必須設計好「能擴張」的核心,才能在未來跨向更多族群。所以,從一開始就要把故事的定位釐清。
跨域其實是在建立「品牌資產」,而不是單純「多媒材曝光」。如果每個媒材只是在重複內容,而沒有強化品牌印象,那就只是成本堆疊,沒有累積價值。
落到實務操作,更需要專業分工。會寫電影劇本的人,不一定能寫出真正打動漫畫讀者的內容;同樣地,自己喜歡的題材,也不必然能轉換成密室逃脫或商品設計。有時候要擺脫「一廂情願」的執念,並不容易。
專業分工+受眾理解,才是跨域成功的基礎。
跨域不是多做,而是早做、專業做、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