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鐵志學站是東華大學大眾運輸主要站點 / 資料來源:我自己
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上)、(下)」裡,我提出東華大學是花蓮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高等教育資源,有待展現其與花蓮共生共好價值。花蓮與東華要共生共好,城市發展也要與學生人生共生共好,不僅城市要創造活動需求,連結彼此的移動系統也是不能少。
東華大學位於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與花蓮縣首要城市花蓮市間的交通運輸除公路自駕外,有賴大眾運輸的台鐵與公車服務,我稱之為外移動系統。
學校腹地廣大,學生主要活動有教學區與宿舍區,教學區集中居中,宿舍區散落四方,彼此之間距離遠,與校門口也距離遠,交通運輸靠學生自行處理,我稱之為內移動系統。
花蓮與東華的連結,城市與學生的連結,靠外、內移動系統合作生效,進而形成生活的模樣。
這個模樣美嗎?
檢視花蓮市區與東華大學之間的大眾運輸,有台鐵花蓮站至志學站,與公車專跑東華的301路線、繞行東華的1121路線、行經志學站的1122路線。
其中台鐵與公車1122路線,學生在志學站下車後,到學校北門(志學門)間是沒有大眾運輸服務的,以 Google Maps 估計有700公尺距離約10幾分鐘步行時間,是外移動系統的不足路段。

左為台鐵志學站,右為東華北門 / 資料來源:我自己的手機截圖 from Google Maps
沿上,進入北門後要前往學校各使用區如教學區、宿舍區等,此內移動系統只能靠學生自行處理,一般就是步行、單車、機車,以 Google Maps 估計從北門至教學區的行政大樓,有2000公尺距離約30分鐘步行時間,是內移動系統的不便路網。

左為東華北門,右為東華行政大樓 / 資料來源:我自己的手機截圖 from Google Maps
小結評估台鐵與公車1122路線,外移動系統不足,內移動系統不便。
再看公車301路線,從花蓮市走台11丙線公路到學校南門(大門),進入校園依序行經行政大樓站、原住民學院站、育成中心站、圖書館資訊大樓站後折返回花蓮市。
再看公車1121路線,從花蓮市走台9線公路到學校南門(大門),進入校園依序行經育成中心站、圖書館資訊大樓站、行政大樓站後南行往光復再折返回花蓮市。
小結評估公車301與1121路線,外移動系統完全(可以抵達校門口),內移動系統不足(未服務到宿舍區與北門)。
總結評估東華大學的移動系統,外、內移動系統皆不足不便。
除了看移動系統的連結,也要看活動系統的連結,才能看清生活的模樣。
學生學習與住宿的需求由學校提供,其他生活需求如採買物資、一般吃飯、約會聚餐等從哪裡獲得滿足呢?遠則到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市街,近則在北門外的志學中正路商圈,也就是鐵公路志學站至學校北門700公尺的市街。

從台鐵志學站大廳看志學中正路商圈 / 資料來源:我自己
不管遠近,由於學校外、內移動系統皆不足不便,學生活動受阻。
以從宿舍區到花蓮市來看,走北門的路徑,須先自行處理(步行、騎車)從宿舍區到志學站的內、外移動系統不足路段,再搭乘台鐵或公車;走南門的路徑,須先自行處理從宿舍區到校內公車站點的內移動系統不足路段,再搭乘公車。
以從宿舍區到志學中正路商圈來看,一定走北門的路徑,須自行處理(步行、騎車)從宿舍區到北門的內移動系統不足路段,才能到商圈消費。
總結評估東華大學的活動系統,學校與城市,學校與周邊,因移動系統不足不便而受阻。
綜合評估東華大學的移動系統與活動系統,鐵公路志學站到學校北門的外移動系統,學校北門到各使用區及南門的內移動系統,是學校與花蓮、學生與城市能否共生共好的發展課題。
解決對策可以參考機場航廈間的接駁公車或巡迴電車概念,將上述綜合評估東華大學外、內移動系統不足不便部分補起來,也將外、內移動系統連結起來,並使學校與周邊及花蓮的活動連結起來,促進學校與花蓮、學生與城市發展共生共好。
發展方案有兩種,一為現行大眾運輸服務的再設計,公車301路線加站點行經校內宿舍區與北門至校外志學站,再原路折返回花蓮市,或改走台9線公路回花蓮市並發展雙循環301路線;公車1121路線從校外志學站轉中正路,進校內北門與各使用區至南門出校外,再走台9線公路南行往光復再折返回花蓮市,也就是繞行路徑先走東華校區。

東華大學外內移動系統設計與公車301路線再設計概念圖 / 資料來源:我自己

東華大學外內移動系統設計與公車1121路線再設計概念圖 / 資料來源:我自己
方案一有個問題,志學中正路不夠寬,現行公車行駛其中恐有困難。
方案二是大眾運輸服務的新設計,由花蓮縣政府與東華大學合作,發展全新公車服務。路線從台鐵志學站走中正路進學校北門,行經校內各使用區至南門再折返。車輛選用中小型電動公車,不僅適合中正路,也減少行駛噪音與碳排影響校內生活。
方案二也有問題,不僅要花大錢,且縣政府與學校的合作也是一個考驗。
總的來說,東華大學的移動系統與活動系統是有課題的,地方與中央政府應重視並合作解決。
或許可以考量折衷方案,短期將現行中小型燃油公車全調來行駛方案二路線,長期建立需求黏著度後升級成中小型電動公車。
花蓮與大學,城市與學生,應互相效力使彼此得利,花蓮與城市得發展,大學與學生也成長。這個概念如同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所提,移動與活動互相效力使人在城市生活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