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員的工程師
遠距工作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後,很常聽到有人身兼多職,再加上AI 風行,像任務導向的工程師替不只一間公司上班不是什麼新聞。
和工作坊遇見的兩個女孩約出來喝杯咖啡,聊到做遠距兩份遠距工作的工程師,被公司發現後開除了,除了有些產業有競業限制,也有很多公司是不准兼職的,所以簽遠距工作合約的時候,是以什麼樣的角色被雇用非常重要,定義了勞務之間的權利義務。
除了選合約,選公司的彈性和開放度也很重要。八月在曼谷開會的時候,公司大佬是個風格鮮明的人,說只要你可以做好你的工作,其他並不重要,專注在數據決策和執行上,其他我不想知道。
所以,正職外兼職,到底是不是一個好主意?
首先是可行性,知道自己有沒有在冒著被開除的風險,另外,就是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可以運用,如果這兩件事情已經稀缺,休息和健康是第一,然後要檢視時間安排,著手優化生活中可以精簡的事情。
另外一個想法則跟職涯階段 有關
我很喜歡韓第在大象與跳蚤這本書裡面,提出第二人生曲線的看法,也就是當你累積了一些資歷,無論是不是幸運地,工作就是自己的天命(多數人都不是),更該在本業的高價值技能外,更深度探索接下來的人生有什麼可能性。在人活得更長工作更久的時代,當你想要經營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有個鐘型曲線的,在你第一個鐘型開始落下之前,就可以開始思考跟準備第二甚至更多曲線,讓他慢慢爬上來。
在職場新鮮人的時候,收入其實不會差距太多,跳槽的魚池相對更大,不管你加速到管理職、換一個市場(例如外商或出國),甚至是跳進一個急速上升的產業,除了試錯成本小,收入是很有可能翻倍的,但資深之後求職的週期會加強,除了缺變少更競爭,高階管理職甚至需簽約多久不能離職。如果在本業有很高的成長空間,或許短期之內,正職的增長空間會比兼職高。
既然如此,那結論是有點經驗之後,就可以找些收入更高的兼職?這就要聊聊時薪和附加價值的事情了。
關於時薪:你的時間值多少?
說話帶著禪意,見解又獨樹一格的矽谷創投 Naval 說,你要訂一個超高的時薪,不到這個標準的事情,都要一律回絕。他在還沒有成爲矽谷傳奇投資人之前,就已經打定這個主意,從那之後他只專注在對他來說帶來高價值的事情,最後的結局就是,他非常成功,而且謹守自己的原則 Become rich and anonymous, not poor and famous 。變成有錢但低調,而不是需要拋頭露面但卻沒有自由(高級打工仔)、或甚至沒賺到錢(空有流量沒收入的網紅)。
但這時凡人你我應該面有難色,的確當一間公司或工作不能給給你更多錢或更多成長,就是開思考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值多少錢的時刻,不過很多時候理論上同意,執行上無力。
慎選兼職的類型:帶有目的性的兼職
先來一題,假設一份專案型工作日薪 200 美金好了,然後接專案時的工時為10小時左右。 是不是門好生意?
選項ㄧ、反正缺錢先接再說
選項二、把薪水除以工時,每個小時有沒有比我現職工作高?有的話就划算
其實還有一個選項三、這個工作有沒有可塑性?
有些工作需要你要在固定時間出現在固定地點,或是固定時間出現但遠距連線,這樣的機會,你給出去的真的是你分秒的『時間』,那你得到的真的就是Hourly Rate
但有的時候,專案給的是『建議』工時,也就是你實際的工作時間,是跟著你的工作效能綁一起的,如果這是你擅長的領域,或軟實力來說對你來說是輕鬆駕馭的事情,你很有可能覺得毫不費力。
再來一個可以妥協或考量的,就是這是一個具有附加價值的兼職。有時候考量獲得的不只是錢,可以考量的還有,這個兼職有辦法得到其他潛在發展機會嗎?例如,你會得到一個高價值技能或某產業專業、職業上的成長空間(從兼職有可能轉成正是機會),或是從這裡得到其他人脈或被看見。
放大你的獲得,重新定義遊戲規則
最近聽到 Codie Sanchez 的節目,這個金融業出身的豪爽女子,因為發現其實全球百大還是巷口洗衣店,其實商業本質是相同的,而開始用記者專長,教大家怎麼擁有小生意。
訪談裡面有個好有趣的部分,我聽了覺得大開眼界。
主持人問如果你現在就沒資源沒技能,比方說,你只能寫作,找到的文職工作根本賺不了幾個錢,這樣是要怎麼翻身?
她思考了提了兩個看法,首先是在寫作這件事中,寫小說可能很需要機運跟無限的時間才能爆紅賺大錢,但有沒有更小一點的利基市場?例如財經是個有錢的產業,主持人這時也靈光一閃,說其實以前工作時發現,醫療寫作的人也可以收非常高的收入,而且其實並不需要醫學院背景,只要經過一些訓練也能上手。
這時候 Codie 提出了更高一層的看法:如果我要投資這份工作,我可以跟對方談浮動而非固定的報酬 (!!!)
例如,我幫公司寫出一個銷售漏斗,文案會一層層地把客戶帶到銷售頁最後變成訂單,那我們這樣談吧,與其我跟你要更高的薪水,不如你先付我一個金額(因為我得吃飯),但接下來你用我打造的銷售漏斗賺到錢後,每筆訂單我再跟你分利潤!
請注意,他用投資的心態,而不是接受一份工作,然後接受某個價格。直接把一個一次性的收入,變成可以長遠累積收入的槓桿工具。
這樣的思維轉換,其實就是很多外國公司在招募人的時候,會提到希望人選有Business Acumen,我覺得怎麼翻中文都還是有點古怪,但簡單來說,就是你有沒有那個眼光,在每件事都看穿商業的本質,這才是非常難得的高級軟實力。
下一篇再來分享找工時候的心理戰,還有紀錄我怎麼安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