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完健檢,打開報告一看到一堆紅字,心裡是不是都涼了一半?
有人嚇到失眠,有人馬上覺得「是不是得大病了」,更有人開始懷疑:「為什麼健檢中心只會丟數字,不給答案?」
其實,這些紅字的背後,藏著整個醫療體系分層的設計。它不是要嚇唬你,也不是要推卸責任,而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得到 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最適合自己的醫療資源。紅字不是「判決書」,而是「路標」
健檢報告上的紅字,代表你的檢測值落在參考範圍之外。
但紅字 ≠ 疾病。
- 有些紅字只是「提醒」,可能和飲食、作息、甚至檢查當天的狀態有關。
- 有些紅字代表「潛在風險」,需要追蹤,並不等於馬上發病。
- 當然,也有少部分紅字代表「需要立即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所以,紅字的用意是給你一個「起點」,提醒你該怎麼往下走,而不是直接宣判結果。
健檢中心的角色:不只是檢查站,更是分流站
其實不少健檢中心都有 醫事人員諮詢服務。
醫師或護理師會在整合體檢數值後,幫你判別:
- 需要立刻就醫 → 例如懷疑重大疾病,會建議直接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 適合先到基層診所 → 由家庭醫師做初步診療,必要時再轉醫學中心。
- 僅需定期追蹤 → 超出參考區間但無立即風險,建議生活調整與追蹤。
這一層「前哨分流」,其實是健檢中心與基層診所之間的平衡機制。它能避免診所突然被紅字報告潮擠爆,也讓民眾多一顆定心丸,不至於陷入恐慌或過度醫療。
醫療分層的初衷:各守崗位,不踢皮球
台灣的醫療設計,其實就是在做「分工」:
- 基層診所/藥局:第一線守門員,處理常見病、慢性病管理,並提供生活衛教。
- 醫學中心:高階檢查與治療,接手複雜或危急的狀況。
- 健檢中心:偵測與提醒,協助初步分流。
醫事人員當然都希望「疾病在自己手上就能被阻斷」,但現實是每個單位都有能力邊界。
最重要的是: 他們願意在能力所及內盡全力,並在必要時 不推卸、不踢皮球,而是適度轉介。
這就是醫療體系能運作的最大誠意。
從紅字看見國人的健康焦慮 + 數字的聲音
台灣人其實非常重視健檢與健康報告。這種「報告要看、紅字要查」的文化,其實正反映出我們對健康的渴望。然而,真實情況常常是「異常很多、自知率低、真正採取行動的比例不高」。
- 以「脂肪肝」為例:在某健康管理中心的檢查中,男性中異常比例高達 61.5%,女性也近半數 (約 49.3%)。肝功能異常整體比例則達 29.3%。這意味著很多人健檢出問題,但可能沒有症狀,也未必馬上處理。eonway.com
- 再以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為例:20 歲以上成人中,高血壓異常但自覺率約 68%,高血糖約 66%,但高血脂自覺率卻只有 約 23%。也就是說,有很多人其實已經出現紅字,但沒有意識到、也沒有處理。衛生福利部
這樣的「異常 → 不自知 → 不行動」的落差,是健康照護與醫療分層中常被忽略的角落。
另一方面,醫療資源的壓力也逐漸浮現:
- 急診患者中約 72% 是民眾自行前往,而非經診所或其他醫療機構轉診,造成很多,是輕症或可在門診處理的患者佔用急診。未來醫 Med Times
- 急診滯留病人的問題尤為明顯:某些醫學中心急診暫留(等到住院床位)48 小時以上的比率約 2%–7%,台大醫院曾達 約 7%。這些耗費床位與人力的問題,部分源自於診所或基層未能接手可處理的病人或追蹤。報導者
從紅字看見國人的健康焦慮
你是否注意過?台灣人非常重視健檢,也很在意健保。
這種「報告要看、紅字要查」的文化,其實正反映出我們對健康的渴望。
紅字不是醫療資源的浪費,而是醫療體系給你的 訊號燈。
當我們能正確解讀紅字,把需求放到正確的層級,就能避免:
- 醫學中心急診爆量
- 基層診所被誤解成「只是騙錢」
- 醫護人員長期疲勞與苦撐
換個角度來看,台灣診所與藥局密集,其實是幸福的指標。它代表我們能隨時找到入口,醫療是「觸手可及」的。
下一步:診所篇
紅字不是要你馬上衝醫院,而是要你 找到最適合的醫療層級。
下一篇,我們會聊聊「診所的角色」,為什麼它是醫療體系的守門員,如何幫助你在紅字之後做出最好的選擇。
✍️ 小結
紅字的存在,不是為了責備,而是為了提醒。 健檢中心、基層診所、醫學中心,三者之間的分工,正是醫療體系能維持穩定的關鍵。 理解這份用心,也許能讓我們在面對紅字時,少一點焦慮,多一點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