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Xbox
BXT 框架:(Business, Experience, Technology)
一開始以此框架 Xbox 360,硬體規格市面最強,2010年榮登美國使用率最高的遊戲機。然,BXT 框架傾斜,過度在意B 跟 T ,而忽略 E。導致 Xbox One 大失敗,賣太貴、遊戲客群主要是親子玩家跟健身族群、為了防止盜版,主機需綁裝置聯網,朋友不再能互相借卡帶。玩家紛紛轉去買Sony 的 PS4
Xbox 團隊將創新融入文化之中。舉體措施有:
- 新人入職計畫:每季新人可以跟Xbox 高層和資深員工,在互動過程中交流
- 導入OKR:當時花了兩年時間不斷調整,才正式融入組織。
- 成立文化委員會:每個月開會一次協調彼此策略、激盪新點子
案例二:VS Code
VSCode 到使用者五十萬時,開發成員僅10人,才開始進行擴編。
- 獨特的面試方式:他們用獨特的面試方式,所有應徵者,要來跟正式員工合作2天,來以此驗證是否真的有實力。
- 每月交付:第一周規劃,以此減少技術債。第二、三周,執行,每日例會。第四周,全員測試、修復以及撰寫文件。第五周發布。
- 開發人員社群:跟使用者零距離
案例三:Office
Office 團隊的高階主管,為了避免過度服務,宣布不再新增功能。過度服務是指,沒有按照使用者需求,做了一堆,大家根本不會用的功能,反而讓產品變複雜。這樣的情況,就很容易出現在功能具備又成熟的Office產品上。
- 不再新增功能,全面以設計師優先於功能,優化原有功能的使用者體驗
- 改變衡量成功指標,為保留率,以此判斷哪個功能對使用者是有價值的
- 從套裝軟體改成 SaaS 訂閱制服務
案例四:Cognitive Services
內部團隊以牛津專案開始的產品,一項AI OpenAPI 服務。也是後來代表微軟與OpenAI 合作的部門。
- 向一百個人借20%的時間:剛開始牛津專案的人非常少,也沒什麼資源。他向組織內的專業人才、有興趣的人才,借一點上班閒餘時間,來為這個專案提供部分的協助。才讓這項專案走下去
- 對外誇獎上下游合作公司,對內大膽用年輕員工:讓對外其他企業高度願意與之合作,對內年輕員工更願意去挑戰跟接受風險。
案例五:Bing
一直輸給Google 搜尋引擎的 Bing,透過創新拉近跟Google 的技術距離。
- 同樣改變衡量成功指標,改為市佔率,最適合Bing 的指標
- 打造試飛:新功能只給部分使用者體驗,試飛最重要的是,結束後的回顧會議,討論蒐集的資料,並研擬下次試飛重點。
- 擁抱新興技術,將搜尋引擎融入AI,讓搜尋品質追蹤Google
五大創新轉型
- 安全的設計(資安)
- 無障礙的設計
- 注重隱私的設計
- 設計負責任的AI
- 永續設計
四大成功關鍵
- 成立超有幫助的小團隊
- 提早布局,而不只是遵循法令
- 提早部屬工具
- 上下同心、內外連動
創新標準化
- 建立新語言,例如BXT、試飛
- 建立新指標
- 用對工具
- 建立探索、設計、開發的流程。心理學家克莉絲阿吉里斯提出雙迴路學習,探索、設計與開發是不斷來回修正改正,開發可能回到設計、探索也可能進到開發等等。
創新的生命週期
不同階段找適合的人來做,開拓者(Pioneer),喜歡新的挑戰、機會與觀點。屯墾者(Settler)他們更在意把創意落地,打好基礎,在新舊事務交界排解問題。城鎮規劃者(Town Planner),整合前面兩者的成果,變成一套完整的系統、流程,藉此擴大規模與效率。跨界者(Boundary Crosser),處理前面三種人的衝突,協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