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事件

含有「光州事件」共 4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024年紀錄片影展的兩部影片:《記憶抹煞》與《告別提比裡亞》,深入探討國家、戰爭、暴力、記憶與遺忘等主題,嘗試為歷史中無聲者留下紀錄。《記憶抹煞》透過蒙太奇手法串聯全球歷史創傷,質疑國家權力;《告別提比裡亞》則聚焦巴勒斯坦家族四代女性故事,追溯離散與家庭情感,呈現記憶與遺忘的個人與集體戰場。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韓國電影在表現歷史題材時,不畏將其通俗化的嘗試,不論是《華麗的假期》以愛情喜劇為包裝,並在血腥的武裝抗爭現場回歸小人物本色;抑或《亂世狂愛》發展傳統的悲戀框架,透過倒敘結構安排男主角回望無法倒轉的理想與愛情;《26 年》同樣沒有寫實主義的包袱,誠實地接受類型元素的官能刺激,並在虛構故事中發展主題。
Thumbnail
1980年的光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光州人民是暴徒,還是民主鬥士?當年韓國媒體異口同聲報導光州「共匪暴徒」的聲音外,有一位德國廣播電視聯盟(ARD)記者卻拍攝到了不同於媒體所說的「真相」。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有些人可能認為「民主運動」是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是大呼民主的口號,悲傷只是催化劑;不過,《少年來了》卻揭露這些民主英雄最真實的一面:籠罩著一生的悲憤與恐懼,理念與驕傲是說不出口的痛。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歷史上,關於抗爭與革命的敘事往往是陽剛的──獨裁者貪戀權力的野心越了界,激憤的人民群起反抗,剛開始是和平示威,卻因訴求未奏效,甚至反遭鎮壓,不得已演變成武裝衝突,一旦涉及槍砲彈藥,進入類戰爭狀態──接下來,就只剩下男人的事了,老弱婦孺必須被保護,有家室的男人,也該優先退場以顧全妻兒。
Thumbnail
尹錫悅表示,宣布全國戒嚴是因國會反對黨為「親北韓勢力」,且意圖透過「反國家活動」癱瘓政府;他派軍隊包圍國會議事堂,逮捕核心政治人物,在在都是為了阻擋眼前阻礙。儘管這場鬧劇,隨著尹錫悅被罷免已經落幕,但人們無法知道,鷹犬的羽翼會不會有天又因為私己的權力,而再度揮起。就算民主,仍然恐懼著權力背後的暗影。
Thumbnail
本書探討韓國光州事件以及轉型正義議題,藉由韓江小說《少年來了》反思國家暴力與人權迫害,並與臺灣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作比較,呼籲社會重視歷史傷痛與和解。
Thumbnail
曾遭人為埋沒的光州運動,朴贊郁未在電影裡明說,而是將那些抗爭的、流血的、哭泣的、堅定的、死亡的人們安放於背景,用自己的方式持續發聲,而當代許多的韓國電影/書籍/攝影作品中,也不乏有創作者透過藝術,來重返這段(不)存在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回頭,從國族歷史的暴力中探尋自由的邊界,並向未來的正義持續探問。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要革命呢? 就為了可以用坦克車輾過幾千幾萬人嗎? 為什麼,我們曾經為了推翻獨裁並肩作戰,如今卻成了更深的黑暗?民意怒吼時,你只叫我:「讓他們閉嘴」? 「朴閣下,我已經看不透你了。我們不是說好,要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更民主的嗎?」
Thumbnail
如果你同時閱讀過韓江的《素食者》與《少年來了》,你的閱讀體驗會很不一樣。並不是說這兩本小說是作者風格割裂的兩個代表,而是「作者身影」。作者在《少年來了》直接現身。她有很多話想說、很多訴求想表達...
Thumbnail
4/5少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