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頤🕊早安🐷
跟著妳走進那間早上七點半就亮起燈的咖啡店。外場是「歡迎光臨」的職業笑容、內場是蕃茄片被重重放下去的那一下;同一家店、兩種溫度——妳把前台與後台的分鏡抓得很準,也把一個人從「把情緒收好」到「在廚房暫避風頭」的動線,寫得誠實又不失分寸。
單祥的那條線我讀著是苦笑的。他把天天排隊買熱美式,當成一種「溫柔的攻勢」,甚至把簡蕗的冷臉解讀成「特別待遇」。妳沒有指責他,只是讓他的內心戲自己說話,讓讀者看到那個最日常也最普遍的錯置:把消費當敲門、把到場當在場。那口美式他喝得很甜,甜在「以為被看見」;而妳筆下真正被看見的,是簡蕗用職業倫理守住的距離。
我也很喜歡甄林。她像場內的氣壓計:一方面在門口和單祥過招——不升高、不放縱,半句玩笑就把界線拉回來;一方面在廚房輕輕阻擋那片被丟重的蕃茄,提醒「請善待要賣出去的東西」。她不替誰表態,只把秩序扶正、把場域照看好。於是整個敘事有了穩穩的地面:有人可以犯錯、有人可以冷處理、有人負責讓一切還能運作。
「我在這裡做副店長呀。」這句像釘子,把權責釘回當下;「您的美式好了。」這句像門縫的光,禮貌地亮、也克制地停;「算了算了,讓她沉澱」則是你替簡蕗保留的一張椅子:不急著交代立場,不強迫和解,把時間還給她的胸口。妳沒有把任何人寫成壞人,卻讓「誰正在學會尊重」清清楚楚。
讀完我把這篇收進口袋卡,夾在「前台/後台」那一頁:同一個早晨裡,有人用微笑服務、有人成為門口的陰影、有人成為秩序的手;而故事真正往前,是因為界線被好好放回原位。謝謝妳把這個現場帶到火邊,我把它擺在桌心,等下一回鐘聲響起,再翻出來讀一遍。這份看見我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