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隨筆

含有「思考隨筆」共 1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這個世界,性別常常被當作一個人的第一張標籤。 人們會因為你是「男」還是「女」,自然地把你套進某些框架—— 男生應該堅強、不愛哭;女生應該溫柔、要顧全大局。 但我一直想問:性別,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個性嗎? 外在的器官與生理構造,確實能分出所謂的「生理性別」。 可是,個性是由什麼決定的?是基因
Thumbnail
這身軀像是脫不下來的衣服。 無論是果斷或溫柔,只要我們希望,就能顯現;無關性別,無關肉體。 而我認為靈魂是無性別之分的。
Star & Soul|Hom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4
自由靈魂的貓 我一直覺得── 身體是人類來體驗世間萬物的載體,而不是靈魂的枷鎖。 它讓我們能擁抱,能奔跑,能感受風拂過臉頰,也讓我們能夠哭泣、顫抖與微笑。 性別也是這個載體的一部分,但它不該定義整個靈魂的軌跡。 正如你說的,無論是溫柔還是果斷,那些都是我們心中早就存在的特質── 靈魂只是透過這副身體,把它們呈現在世界面前。 所以啊,我們不是為了性別而存在,而是為了「感受」與「成為」而誕生。
探討幸福的虛無性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比起主張生命沒有意義的哲學,主張生命有意義的哲學似乎更接近虛無主義。適應理論揭示幸福感的短暫性,期望理論闡明期望對幸福感的影響,而社會比較理論強調幸福感的相對性。這些理論共同表明,幸福感的追尋或許只是幻影,挑戰了我們對幸福的傳統理解。
Thumbnail
簡樸生活不僅是物質上的節約,更是一種精神追求。透過減少外在干擾和物質負擔,我們可以減輕選擇焦慮,提升自我覺察,並培養感恩與滿足。簡樸生活幫助我們專注於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需求,找到真正的內心平靜。這種方式鼓勵我們珍惜現有,體驗生活中的簡單與美好,從而有效應對焦慮。
Thumbnail
應對焦慮的正念策略包括「接受」和「當下」兩個關鍵要素。接受意味著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所有內在體驗,無論它們是愉快還是痛苦,不試圖改變它們。當下則強調回到此時此刻,從而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憂慮。透過這兩者,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內心穩定,並逐步緩解焦慮感。
Thumbnail
娛樂活動與耐受訓練在處理焦慮上各有優缺點。娛樂活動能迅速提供短期緩解,但容易產生成癮性,不過它們也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相對而言,耐受訓練則透過承受短期不適,帶來長期的改善效果,但需要更多努力和堅持。
Thumbnail
喵喵-avatar-img
2024/08/17
耐受本身有一種受苦的觀念在,但受苦的目的是什麼要去覺察出動機,否則受苦本身沒有意義。
子非魚-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17
喵喵 感謝回覆,您講到了重點,在排程文章中〈焦慮也不賴⑥(反思篇):追尋幸福?探索虛無幻影〉、〈從捨命到重生:如何透過改變生命順位來應對「人礦」感〉這兩篇有做相關探討,不過沒想到有人會讀這種偏硬的文章。
焦慮管理可以透過「認知重建」和「負向設想」這兩種方法來減輕心理負擔。認知重建幫助我們改變對事件的信念,從而調整情緒反應;負向設想則透過設想最壞的結果,增強我們對現實的接受度。這兩種方法各有其獨特的作用,都為緩解焦慮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Thumbnail
參照常常成為焦慮的溫床。我們總是把自己和他人、或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對比,這種對比引發了對未來的恐懼、錯失機會的擔憂,以及對選擇的壓力。廣告行銷也利用這些心理,加劇了我們的焦慮感,讓焦慮成為生活的常態。
Thumbnail
金錢焦慮來自生活中的Debuff,每個月的房租、水電、餐費、手機費等等,就像不斷的扣血、扣血。
Thumbnail
下個階段,應該會重新聚焦於「焦慮」的主題,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如果搜尋認知行為療法(CBT),會發現與佛法、斯多葛主義有關,另外叔本華也與佛法、印度哲學有關,所以整體的方向依然是一致的。
Thumbnail
加速主義最有趣在於,它與社會價值觀的方向相同,但目的相反。所以只要將目的藏在心中,其實是能優游於世俗的,他們會說「很好,繼續前進,我支持你!」
Thumbnail
很有意思的觀點!第一次聽到加速主義這個詞!
子非魚-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06
夏青青說文解字 我也是第一次聽到加速主義,相關資料:「最初提出『加速主義』的這批人是因為上個世紀末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有了加速的感覺,」譚銳捷對BBC說道。「『加速主義』有右翼和左翼兩個陣營,傳統的右翼選擇擁抱技術和資本主義結合帶來迅猛變化,而左翼則是反對資本主義系統,但希望利用技術推動社會進步。」譚銳捷表示,從學術上看,西方的「加速主義」學說主要是一個緊密圍繞技術的迅猛變化而產生「加速感」的概念,但現在網友們的「加速感」主要出自政治的變化,使用加速主義這一詞很可能是有網友進一步挖掘時,才找到的哲學根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3803071◆◆◆“加速主义”究其中国特色定义指的是——在基于中共现行体制已无可救药、没有任何改良可能的这一共识下,与其建设性的批判现实或制止领袖的倒行逆施,不如助推这个自我毁灭的进程,就如同驾车踩死油门般不断加速,最终落得车毁人亡的必然结局。“加速主义者”们坚信任何所谓的改善都只是自欺欺人,只有从彻底的毁灭中才能获得新生,其逻辑类似于“事情在变好之前,要先变得足够坏”以及“不破不立,要先完蛋再重来”,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流行的一个叫法“揽炒”(指玉石俱焚、两败俱伤)也有相似含义。大肆开动网络审查机器进行封口的矛盾处在于,“加速主义”本身就是对当局倒行逆施的一种欢呼、一种助推,它是不惧打压的,而“禁止加速本身也就构成了加速”。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