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含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共 14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雷馬克的故事不只關於戰爭,更關於那些被戰爭摧毀的「人」。他寫盡了流亡者失去祖國、找不到自我的痛苦,也刻畫了普通人在強權壓迫下,為了生存而做出的艱難選擇。他的文字穿越時空,提醒我們和平的珍貴,並讓我們思考:當世界再次動盪,我們該如何守住自己的人性?這正是他的作品至今依然震撼人心的原因。
Thumbnail
3/5里斯本之夜
《在飄揚的軍旗下》是改編戰後小說的作品,也是日本拍攝反戰電影中的一項里程碑,與更多角度探討。故事以一名被戰爭中被處決的士兵遺孀,多年來一直想知道自己丈夫為何被處決,而踏上尋找真相的旅程,但除了知曉前線殘酷外,每個士兵對丈夫的印象都有差異,究竟這場戰事中,丈夫的名譽、與被處決的真正原因到底為何?
Thumbnail
2025/8/28 其實把「勝利」和「終戰」的分歧歸責於兩講作者,似有失公允。因為當年日本帝國政府如何處理太平洋戰爭,也是有「兩個詔書」與兩種態度。可以相當程度地合理推測,執政黨政府關於歐戰「勝利」與太平洋戰爭「終戰」的「一個戰爭、兩種表述」,部分來自80年前的東京。
Thumbnail
三首橫跨不同年代、語言與文化背景的歌曲:〈莉莉瑪蓮〉、〈明日君再來〉和〈亞細亞的孤兒〉,如何超越時代,觸動人心?本文將帶你深入探討這三首歌背後的歷史、政治與情感故事,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時代的縮影。
Thumbnail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傳奇角色 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隻熊的故事。牠並非一隻普通的小熊,牠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傳奇角色呢! 軍隊中的熊 1942年4月初,正在伊朗設營的波蘭軍人,向一名伊朗男孩買下了一隻年幼的熊。後來,那隻熊給送到部隊中鼓舞士氣,得名 「佛伊泰克」(波蘭語:Wojtek),意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9/04
哇!!!真的是傳奇!
付費限定
有讀者想問我關於川普對付哈佛的問題,我的答案就是以色列。我們先談一個基礎問題,那就是外面有很多人說納粹有多邪惡,我們要反納粹,納粹是極端邪惡的存在等,為何同樣是令很多人死去,毛澤東是可以崇拜的,但納粹就連提及都變成問題呢? 在二戰前的世界,反猶主義其實是非常盛行,而且可以公開談論的。那是因為在歐洲
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楊憲宏主持的「為人民服務」節目的專訪,針對東亞情勢下終戰80周年的議題,提出我的分析與看法。
Thumbnail
《見證》(Come and See, 1985)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蘇聯反戰電影,以白俄羅斯遭納粹佔領時期的暴行為背景,透過少年弗廖拉的視角呈現戰爭的殘酷與人性摧毀。本片採用壓抑的敘事風格、精巧的聲音設計和長鏡頭,營造出強烈的恐懼與無助感。導演巧妙運用「攝影」意象,探討戰爭的荒謬與自我價值的衝突。
Thumbnail
5/5見證(Come and See, 1985)
本文回顧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事件,敘述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連結成675公里長的人鏈,向全世界展現其決心。文章也探討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統治下的壓迫、以及三國最終成功獨立的過程。
Thumbnail
有趣的是這三國的最高蘇維埃怎麼這麼支持公民團體?!而且蘇聯當局竟然還不逮捕這些異議分子!? 看看以前的共產黨似乎比現在某國的共產黨有人性多了?!
跳鼠飛行日記 看看歐洲、美洲,或澳洲的幾個中國籍年輕富豪,錢哪裡來?嘿嘿😁
1945年8月15日,為多個地方學校的歷史課堂上經常掛於口邊的日子,因這一天成為了引發世界歷史上一大轉捩點之日,就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戰敗投降,由此結束了一場令世界塗炭生靈的戰爭。韓國於每年8月15日均慶祝脫離日本多年的殖民統治。回望過去80年,韓國如何透過光復節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及加強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