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無感,是感而無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幾乎每個人對於解脫都會懷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好像解脫的人沒有焦慮,沒有恐懼,沒有任何的情緒起伏。正是因為這份誤解,讓這些人在修行的途中,錯將有沒有情緒用於衡量自己的修行高低,好像擁有情緒是種罪,感受到了情緒,是自己哪裡修錯了,或是資質太低了。


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任何感受,那和木石有何差別?


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割捨感受,直至無感。假使懷著錯誤的見解,難免走上歧途。打開自己的心胸,接納一切感受,不論好壞對錯,不分別,不評價,回歸萬物的流動裡,這才是我們應該設立的目標。


換言之,感而無擾。


感受是我們的朋友,不是敵人。那些令人不適的負面感受,例如恐懼、害怕、憎恨、厭惡,或是較為次級的迷惘、猶豫、遲疑、躊躇、不快,全是生自於我們內心的扭曲和偏執。當我們不去排斥這些浮現的感受,反倒展開雙手接納他們,順著枝葉到主幹,一路回溯到根源,就能更清楚了解這些情感浮現的緣由,同時更能掌握蔓延於心裡的偏執,然後一一放下。


當所有的偏執全然放下,人不會就此無感。反之,因為不再罣礙,所以不為其擾。


當山上的水向下傾流,雕刻土石為道,匯集成溪流,直到平地迂迴,最終入海,一切渾然天成。生於虛空,促使宇宙萬物形成的洪流如是,彷彿渾然天成,沒有刻意。


當我們接納一切,不分別,不評價,連好壞對錯都不在意,慢慢地,心會無限擴張,跳脫肉身的侷限,感受到自身以外的存在,感受到過去、現在、未來,感受到因果的流動。


接納一切,不為其所擾,這才是解脫的境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行歌的沙龍
32會員
229內容數
一切由靜坐裡所得,化為文字,如漣漪向外圓擴,盼能在人海裡喚起一聲迴盪。
行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4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2025/02/04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學習釋放法,有時就像走在一條看不見終點的小徑上,剛開始甚至會覺得自己「沒有東西可以釋放」,或者釋放完「也沒什麼感覺」。但這不代表沒有效果,而是你正在經過那段最安靜、最內在整理的過程。 也許可以試著這樣看看: 寫下當下身體的感受: 比如「覺得累、好像無力、心口有一點悶」,先不管原因,只
Thumbnail
學習釋放法,有時就像走在一條看不見終點的小徑上,剛開始甚至會覺得自己「沒有東西可以釋放」,或者釋放完「也沒什麼感覺」。但這不代表沒有效果,而是你正在經過那段最安靜、最內在整理的過程。 也許可以試著這樣看看: 寫下當下身體的感受: 比如「覺得累、好像無力、心口有一點悶」,先不管原因,只
Thumbnail
這裡沒有人受苦…… 令人困惑的事會一直困擾著我們,直到心靈得到淨化。 探討存在的本質與我們慾望之間的矛盾。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我們渴望永恆和安全,但這些理想往往無法實現。這種對過去和理想的執著,導致了心中的不滿和悲傷,形成了痛苦的根源。 智慧的核心 在於理解無我,意即沒有任何事物是固定不變
Thumbnail
這裡沒有人受苦…… 令人困惑的事會一直困擾著我們,直到心靈得到淨化。 探討存在的本質與我們慾望之間的矛盾。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我們渴望永恆和安全,但這些理想往往無法實現。這種對過去和理想的執著,導致了心中的不滿和悲傷,形成了痛苦的根源。 智慧的核心 在於理解無我,意即沒有任何事物是固定不變
Thumbnail
幾乎每個人對於解脫都會懷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好像解脫的人沒有焦慮,沒有恐懼,沒有任何的情緒起伏。正是因為這份誤解,讓這些人在修行的途中,錯將有沒有情緒用於衡量自己的修行高低,好像擁有情緒是種罪,感受到了情緒,是自己哪裡修錯了,或是資質太低了。 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任何感受,那和木石有何差別?
Thumbnail
幾乎每個人對於解脫都會懷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好像解脫的人沒有焦慮,沒有恐懼,沒有任何的情緒起伏。正是因為這份誤解,讓這些人在修行的途中,錯將有沒有情緒用於衡量自己的修行高低,好像擁有情緒是種罪,感受到了情緒,是自己哪裡修錯了,或是資質太低了。 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任何感受,那和木石有何差別?
Thumbnail
今天回答學生的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知道這個行動沒有意義、那個情緒沒有意義時,不就很容易變得什麼都不想做了嗎?」 這實際上是"執空執有"的一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在「修行三階段」的過程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裡面,第二步的問題。 當我們覺得什麼東西都沒有意義的時候,那就還屬
Thumbnail
今天回答學生的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知道這個行動沒有意義、那個情緒沒有意義時,不就很容易變得什麼都不想做了嗎?」 這實際上是"執空執有"的一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在「修行三階段」的過程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裡面,第二步的問題。 當我們覺得什麼東西都沒有意義的時候,那就還屬
Thumbnail
修行者和常人的區別,在於面對外界和內心時所產生的心念差異。
Thumbnail
修行者和常人的區別,在於面對外界和內心時所產生的心念差異。
Thumbnail
對身邊一切事物感到無所謂,對任何人生起伏無感,乍聽之下好像很不負責任,細細品味,才能懂得箇中真諦。
Thumbnail
對身邊一切事物感到無所謂,對任何人生起伏無感,乍聽之下好像很不負責任,細細品味,才能懂得箇中真諦。
Thumbnail
印度瑜伽大師薩古魯(Sadguru)在Youtube的影片裡,有人詢問:如何辨認開悟的人?他說,某種程度上,開悟意味著你是一個沒有瑕疵的生命,沒有烙痕,沒有印記,所以你無法辨識出來。 如果是智慧,不管在他面前出現什麼,都會用原來的本質去看他,而沒有開悟的人,就會用記憶去看所有的事情,這就是業力。
Thumbnail
印度瑜伽大師薩古魯(Sadguru)在Youtube的影片裡,有人詢問:如何辨認開悟的人?他說,某種程度上,開悟意味著你是一個沒有瑕疵的生命,沒有烙痕,沒有印記,所以你無法辨識出來。 如果是智慧,不管在他面前出現什麼,都會用原來的本質去看他,而沒有開悟的人,就會用記憶去看所有的事情,這就是業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