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克里斯多夫諾蘭開拍【奧德賽】,以他的能力和高度,加上全明星組合,應該會拍出一部很好看的希臘史詩。只是看到這消息,心想有機會應該把30年前,也就是1995年由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西Theo Angelopoulos (1935-2012)導演的作品【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再找出來看。

為了電影問世百年而拍攝的【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講一位導演A,回到故鄉希臘,尋找傳說中,據說是這是巴爾幹半島電影先驅Manaki兄弟拍攝的三卷底片。安哲羅普洛西找來好萊塢演員(哈維凱托 飾演)將其當作自己的化身,將《奧德賽》的故事轉化成現代的尋根/回鄉之旅,找尋電影的起源,踏在故土,心仍在遠方;荷馬史詩中的四位女角:卡利普索、娜烏西卡(對!就是【風之谷】) 、瑟曦和佩妮洛普,也由羅馬尼亞演員瑪雅(Maia Morgenstern 飾演)一人分飾。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西的作品,一貫地處理個人在歷史洪流下的脆弱宿命感,自我犧牲與放逐,面對民族主義紛爭多年的巴爾幹半島,我很喜歡【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片名裡的「凝視Gaze」,將荷馬史詩化成電影的隱喻,填入歷史記憶和個人情感,從片頭「靈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須凝視自己的靈魂。」,到片尾「這故事將永無止境」,每一個長鏡頭,有如時間緩緩流動著,靜謐無聲,唯一的聲音,就是希臘配樂家伊蓮妮卡蘭卓(Eleni Karaindrou)的配樂。
每一位導演都有一位專屬的配樂家,就像史蒂芬史匹伯一定要約翰威廉斯,宮崎駿就是要久石讓,奇士勞斯基的電影中少不了普瑞斯納的配樂…那安哲羅普洛西的影像就是要有伊蓮妮卡蘭卓的作品在。

伊蓮妮卡蘭卓的配樂不是功能型,這也讓她的音樂在脫離影像之外,有著很高的聆聽性。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裡,伊蓮妮卡蘭卓的配樂就像隨著導演A,漫步在歷史的廢墟中,凝視著戰爭下的磨難苦痛,那不是慷慨激昂地控訴,以中提琴為主的弦樂,透露著悲傷憂鬱沉澱的美感,不同樂器的主題變奏,更像是翻閱記憶時光的碎片。
蘇聯垮台,身首異處的列寧雕像在運送船上,岸邊的人有人膜拜,有人斥喝,巴爾幹半島的烽火連天多年,伊蓮妮卡蘭卓的配樂既是當事人也似旁觀者,靜靜看著歷史如河水流動。
來自傳統/詩歌的養分,和模擬自然的聲響,穿越時空,回望歷史,我們應該抱持著什麼態度?伊蓮妮卡蘭卓的配樂,並不是要給你答案,她給你一種思考的可能,從個人到民族,每次磨難都是人性成長的考驗過程,我們可以選擇沉浸在過往的悲慟,不斷地重複苦痛失落,面對命運、苦難、悲劇,是否能以史為鑑,避免讓未來的人再次鑄錯,提煉並提升人性美好的那些部分。
每每聽伊蓮妮卡蘭卓的作品,電影、音樂或是藝術作品的功能,不只是純粹的美感提供,也讓人擁有哲學思考。當然,這樣形容並不是要讓人聽伊蓮妮卡蘭卓的音樂時,有什麼目的,或許我只要寫「她的音樂很美」也可以,因為真的很美啊!好聽死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和湯姆荷蘭在海上拍攝【奧德賽】幕後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