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這邊聽 📎錄製時間: 2024.10月
這集小編邀請到在實習期間表現亮眼、風趣又有創意的實習生 Yvonne,以及她的指導前輩 Phoebe,一起來聊聊在藥廠工作的日常、挑戰與歡笑!
從辦公室小插曲到創意衛教點子,Yvonne 如何用年輕人的視角,讓「疾病宣導」變得超有梗?
你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關心哪些健康議題嗎?讓我們一起來聽這場世代交會的對話吧!
小編開場這一集「小編在那邊」,邀請到暑期實習生Yvonne,來聊聊在公司實習的所見所聞。她思考獨立、有自己的邏輯觀點,非常適合從年輕世代的角度,分享實習心得與看世界的方法。同時也請到帶領她的同事Phoebe一起來參與。
一開始的自我介紹就很有趣,Yvonne用自己安排的小哏: 能來這邊「三生有幸,祖先發爐」,逗笑了在場所有人。
小編也趁機分享了自己年輕時親身遇到「發爐」的故事。
當年小編正在南部的衛武營接受新兵訓練,結訓後要抽籤決定是否被派往外島服役。回家放假前,母親叮嚀他記得拜拜、祈求不要抽到外島。雖然心中有叛逆情緒,小編在拜拜時並沒有直接祈求「不要抽到外島」,而是默默地對神明說:「請送我去該去的地方。」沒想到拜完沒多久,香爐竟然真的發爐了 — — 不是一般的香火旺盛,而是整個香灰堆冒煙燃燒,場面十分驚人。
結果抽籤當天,小編真的抽到了金門籤。對於那個年代的家庭來說,去外島服役代表著許多未知的危險,海上甚至時常傳出士兵失蹤的消息,因此抽到金門讓家人相當擔心。後來小編也真的在金門服完兵役。
因此「發爐」的經驗也成為小編難忘的一段回憶
實習時做了些什麼?
用遊戲推廣巴金森病-手指操
小編開場問Yvonne:「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這次實習主要做了哪些內容嗎?」Yvonne清楚地說明:「我是從七月到九月(2024年),在這邊實習三個月,主要負責針對大學生族群,推廣巴金森病的認知。謝謝小編跟Phoebe給我很多靈感,也問同儕之後,決定用遊戲方式來進行。」
她提到,靈感來自亞洲家庭特有的溝通方式 — — 用反話表達關心,遊戲設計了一些題目,前面開始會以「你敢怎麼樣, 你試試看」這樣的反話作為引導,讓同齡人感受這種文化特色,並在遊戲最後引導大家認識。即使爸爸媽媽,有時候都會拿反諷的方式關心我們,讓我們有點受傷,但我們還是中華大孝子,我們還是很孝順的人,所以我們都會提醒父母,每月八號進行巴金森病的手指檢測,以這樣子的鋪陳概念去做一個遊戲,讓大家知道巴金森病手指操,每個月要進行的提醒。

社群世界的變化難以預測
小編接著問:「你結束實習後,回到學校這一個月,有沒有什麼想法?」
Yvonne分享了她這段時間的感觸:「真的有感受到社群變化很快,像是有些內容爆紅的原因,往往很難歸納得很清楚。」她舉了最近爆紅的歌曲〈阿帕特(Apartment)〉為例,雖然有人批評歌詞淺薄,但歌曲旋律洗腦,加上改編自韓國喝酒遊戲的元素,讓大家一聽就想模仿、分享,形成病毒式傳播。

小編談到「所以說,他能紅不是沒原因的。」
Yvonne補充。「只是那個背後的脈絡,我現在還沒有完全參透。但這也提醒我,未來如果要做推廣或設計內容,一定要不斷累積經驗,去抓到受眾的喜好和行為模式。」
為什麼選擇這份實習
小編也好奇地問:「當初為什麼會想來這一個實習的位置?這和你念的科系好像沒那麼直接相關?」
Yvonne笑著回應:「因為我一直想要試試看藥業這個領域。身邊很多學長姐一開始進快消品(FMCG),但後來多半都會轉去藥業,因為覺得那邊環境比較友善、文化更適合長期發展。」
她補充自己念的是工商管理系,屬於可以廣泛探索的科系,這次選擇進入藥業相關實習,主要是希望能早點找到自己想深入耕耘的方向,加上自己可能有一點小小的創意,也喜歡有思考空間的工作,像這次公關行銷相關的職務就覺得滿契合的。真的也要感謝祖先發爐,才有機會進來學習!
觀察學長姐的職涯路線
小編進一步追問:「那些轉去藥業的學長姐們,之前都在FMCG(快消品)的做什麼職位呢?」
Yvonne回答:「大多是做Marketing(行銷)、供應鏈管理(SCM),也有一些是業務。但真正轉到藥業的,大多是行銷跟供應鏈相關職務。」
小編點頭補充:「其實藥業確實有門檻,尤其法規繁多、需要熟悉特定知識,跨領域轉進來的人,通常在入門上會花一點時間適應。」
面對疾病行銷 遇到什麼挑戰
小編問到:「面對疾病行銷,有什麼障礙或者是挑戰嗎? 」
Yvonne分享,最大的挑戰就是「與受眾產生連結感」。她說,很多人只有在自己或身邊的人真正罹患疾病後,才會意識到疾病的存在。即使知道自己四五十歲後可能會有風險,但在二三十歲的階段,往往會覺得那是「很久以後」的事,因而缺乏危機感。再加上藥品行銷受到法規的高度限制,宣傳時無法像一般商品那樣自由直白,使得溝通上更有難度。
面對產業規範的無奈
談到這個話題,小編也笑著打趣問Yvonne,「是否因為經歷了藥業實習後,能理解同業們常感慨的「法規綁手綁腳」?
雖然一開始是開玩笑挖坑,但小編也認真補充說,市面上許多保健食品可以大肆宣稱「降血壓、降血脂、預防中風」,即使管理鬆散也能繼續行銷;而真正針對疾病、嚴謹遵循法規的藥品,卻有許多資訊無法公開,反而讓民眾健康意識容易偏差。
初到公司時的用心準備
聊到當初面試時的情況,Phoebe特別提到,她對Yvonne印象很深。
因為在面試時,Yvonne不只了解公司背景,甚至能清楚講出巴金森病相關知識,顯示她事前做了很多功課。
Yvonne也坦言,自己在面試前,把公司所有社群媒體都加一遍,仔細看了各種推播內容,覺得設計簡潔、主旨清楚,導流也很順暢,讓她對這份工作充滿期待。這樣的努力,也成為她最終選擇加入的原因之一。
問到實習之後是否有落差,Yvonne直接地回答:「沒有!」她覺得自己在實習期間,實際參與的專案、協助產出的成果,與當初看到的公司形象是一致的,讓她有很大的成就感與認同感。
與其他實習生的交流與學習
這次招募了十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實習生,Yvonne一開始誰都不認識,但很快就交到了新朋友。她提到,其他實習生大多來自藥學或生命科學背景,做事風格各異,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有人能從瑣碎、枯燥的工作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也有人每天都很期待上班。這些正向的態度,讓她在遇到專案挫折時,也能提醒自己調整心態。
雖然實習已經結束一個月,Yvonne還是有持續與部分實習生聯絡,但更多時候,是透過社群媒體持續關心彼此的近況,這段短暫但深刻的實習經歷,也為她留下了難得的人脈與回憶。
三個月實習的收穫
真正從零開始的專案經驗
小編問Yvonne:「這三個月的實習,實習的收獲是什麼?」
Yvonne很快回答:「我覺得主要有三個。第一是了解專案執行中會遇到的挫折,第二是學習如何自己處理事情,第三則是怎麼樣在需要的時候,去求助或自己主動尋找資源。」這些經驗,讓她在專案推進過程中不只是完成工作,而是學會了如何獨立解決問題。
小編進一步問:「在專案管理上有滿足你當初要來實習,想要看的東西嗎?」
Yvonne點頭:「有啊。職位描述的時候,有強調會讓實習生獨立執行專案。一開始我還以為,可能Phoebe前輩會幫我們列出前期資料,結果完全不是!真的是從零開始,我覺得這個是很珍貴的。」她說,和在學校不同的是,這裡沒有現成的背景資訊,全靠自己去詢問同儕、蒐集資料,然後一步步搭建出專案。「資源其實很充足,但怎麼運用、怎麼規劃,都得自己獨立來完成。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難能可貴的經驗。」
實習生不是替代人力,而是打造學習場域
小編補充說明,公司在設計實習計畫時,有明確規定:不能把實習生當作替代人力使用。實習生們接觸的專案,都是特別為實習期間量身打造,確保每個人都能在過程中學到東西、有所成長,絕不能分攤正職人員的日常工作。
「我們會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援,比如疾病知識、媒體公關的基本操作,但實際上專案的發想與執行,都是實習生自己獨立完成的。」
系統性的基礎課程支援
Yvonne也馬上補充:「這個一定要講!公司安排得很完整,循序漸進地教我們:一、公關,做了哪些事;二、在疾病的公關,又做了什麼事情;三、針對巴金森病,現在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她覺得,這樣由淺入深的課程設計,讓她在實際操作之前,能先建立好必要的基礎,對後續專案的執行幫助非常大。
小編表示,雖然我們也可以和特定科系簽訂實習合作,但我們這個部門從來沒有特別限定要找公關傳播學系的學生來實習,我們反倒也把這個過程,當作是有一個新人,跟著我們一起認識疾病,這樣的交流和共創,比科系背景更有價值。
經過這段實習後 現在怎麼看巴金森病
小編問Yvonne:「你一開始對巴金森病的認識,和現在自己也做過相關衛教後,你現在自己怎麼看,巴金森病這個疾病?」
Yvonne分享:「我現在會覺得,及早治療真的是保障生活品質的唯一方式。現在大家重視的,不只是疾病本身的控制,而是在控制疾病的同時,怎麼確保病患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這也是可以延續壽命的重要因素。」她特別提到,巴金森病的治療若能及早開始,可以有效延長所謂的「蜜月期」(症狀較輕微、控制良好的時期)。而且這個疾病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老化現象,「所以真的很需要定期做簡單又直觀的自我檢測,比如每個月八號的手指操,既快速又能提早察覺風險。」
看見台灣健康教育的落差
聊到這裡,小編也提到:「其實現在在台灣,真正針對巴金森病進行持續性健康教育的單位真的很少。我們在推這件事的時候,常常會覺得有點寂寞,好像如果哪天我們不做了,就真的沒人管這一群病患了。」
小編補充,雖然有些學會和組織也在努力,但整個環境還是很初期,很多基本認知需要重新建立。尤其是針對台灣特有的挑戰,比如:
◆病人在確診巴金森病之前,平均要在醫療系統中「流浪」兩到三年。
◆初期症狀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老化或肌肉問題,病人常跑復健科、家醫科,很少直接到 神經內科。
◆許多人直到症狀明顯,比如手抖,才意識到可能是巴金森病,但那時病程往往已經進展。
重新教育,從基礎做起
小編分享:「因為看到這些現象,我們後來特別加強前端的教育,讓大家知道巴金森病的早期徵兆,包括情緒變化。因為很多人只以為巴金森病是身體的抖動,卻不知道情緒改變也是早期警訊,因為這個病影響的是腦神經,情緒本來就是腦神經中樞的一部分。」
在沒有到出現抖之前,是不會意識到是哪一個疾病,因此病人到醫院時,醫師通常會建議做手指操,因爲這樣子的發現,所以我們決定推廣「手指操自我檢測」,每個人如果年紀符合或是高風險族群能夠養成自我檢測的習慣,就更容易在症狀初期找到真正專門治療巴金森病的專業醫師,更早獲得專業的協助。
同學常搞混巴金森病與阿茲海默症
Phoebe問到:「Yvonne,你做完這個案子後,接觸到那麼多同學或同儕,他們真的了解巴金森病嗎?」
Yvonne分享自己的觀察:「大家很容易把巴金森病跟阿茲海默症搞混。他們會覺得阿茲海默症不但有失智,還會伴隨抖動,把這些症狀混在一起。」
小編也說明,其實這兩個疾病在臨床上有高共生率,都是屬於腦神經的疾病病變,所以確實容易混淆。不過以台灣的發生率來看,最常見的還是老人失智症,其次才是巴金森病。
讓健康知識提前傳遞出去
小編進一步指出,台灣的教育過程中,很少有人教導健康知識,每個人對疾病的認識,通常都是自己生病了,才開始上網Google。所以Yvonne的實習案子,意義就在於:「讓主要患者的周邊族群提早認識這個疾病,有可能影響到真正的高危險族群。」小編也對Yvonne這次用「孝順」作為切入點,提醒年輕世代關心長輩的健康,這個設計也讓溝通變得更自然、更有情感連結。
「中華大孝指」遊戲設計,切中台灣文化特色
Yvonne開心地提到:「可以把我設計的遊戲『中華大孝指』的封面放上來嗎?雖然現在已經不能玩了,但可能看到這個名字,大家會記得這個遊戲是講什麼的。」

小編也讚賞這個設計非常巧妙:「你結合了台灣家庭文化裡的孝順觀念,又搭配巴金森病手指操的主題,‘孝指’這個哏真的很棒。只是時間比較短,還滿期待未來有機會再延伸。」
Phoebe也提議:「明年如果實習案有2.0版,還希望Yvonne能回來傳承經驗給下一屆的實習生!」
用創意打破典型,身邊人給出好評
小編好奇問:「那你做完這些活動後,同學們的反應是什麼?」
Yvonne笑說:「他們都很驚訝!他們覺得這種方法很新鮮,因為傳統印象中,衛教就是圖文說明,列症狀、防範方法。他們沒想到可以用遊戲,來做這種健康教育,反而讓人印象深刻。」這樣的反響,讓Yvonne也覺得很欣慰,也很感恩。
年輕人普遍經由醫院來獲得疾病衛教資訊
小編觀察到,雖然業界嘗試用各種創新方式進行疾病衛教,但年輕族群實際接觸到的資源仍以醫院為主,尤其是對於較符合年齡層的疾病認識上,仍有距離感。
談到大學生對疾病資訊的獲取方式,Yvonne認為多數人主要還是從醫院接觸到。「比如說腸胃炎去醫院,順便看到其他疾病的衛教資料,但通常那種傳統式的衛教方式很難引起興趣。」她分析,雖然外部已有很多創新衛教方式,但因為與大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加上接觸管道有限,因此難以真正打入這個族群。
小編補充,不同年齡層對健康資訊的需求本就不同,而Yvonne的觀察也再次印證了這個差異。
大學生關注焦點:心理健康、容貌焦慮與身材管理
小編好奇大學生目前關注的健康議題,Yvonne列舉了幾個主要方向,包括女性健康(如子宮頸癌疫苗)、心理健康、容貌焦慮,以及與減肥、健身相關的健康議題。
她坦言,許多同學之所以注重健康,其實背後動機往往來自外貌焦慮,而非單純為了提升身體機能。這樣的焦慮循環,也反過來影響了生理與心理健康,可見年輕世代對「健康」的認知與上一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心理健康議題崛起,背後藏著社群媒體的影響力
為何心理健康成了這一代學生口中的顯學?Yvonne與現場其他人分享,這並不是單純靠學校宣導而來,而是因為一連串負面事件,如校園輕生案件,讓大家開始重視心理狀態。Yvonne特別指出,社群媒體的盛行也是一大推手。
她認為,在社群媒體上,人們傾向只展示最光鮮亮麗的一面,隱藏了背後努力與挫折,使得同儕間容易產生落差感與焦慮。「現在的內卷,就是大家只看到結果,卻看不到過程,這會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產生更大的衝擊。」這樣的現象,使得心理健康問題在年輕世代中愈發普遍。
小編也認同社群媒體如同雙面刃,雖然能帶來資訊流通的便利,但同時也加劇了比較與焦慮的情緒,成為新時代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社群媒體焦慮:不同世代有不同的煩惱
談到社群媒體對不同年齡層的影響,現場笑稱,長輩們焦慮的點可能是「為什麼別人的長輩圖這麼厲害」,或是「退休生活PO得太精彩」,形成另一種版本的社交焦慮。這也顯示,無論年齡大小,只要使用社群媒體,就無法完全避免比較與焦慮,只是焦慮的內容各自不同罷了。
社群影片觀看習慣
社群影片的觀看習慣與舒壓作用
小編分享了自己喜歡觀看的YouTube內容,特別是一些退休長輩拍攝的登山踏青影片。這類影片剪接簡單,主要分享交通方式與登山路線,透過親身紀錄,讓觀眾彷彿一同探險。他認為,這些YouTuber不像是在炫耀,而是真心想要分享資訊。
小編提到,看這類輕鬆的影片,像是種花種草,即使自己沒有空間可以實踐,也能透過觀看紓壓。他笑說,自己還會看健身影片,雖然沒有打算真正去舉啞鈴,但單純觀看就能帶來放鬆。這樣的觀看行為,反映出現在社群平台上的內容,越來越多是為了提供情緒價值,而非單純的知識學習。
目的性與情緒影響下的觀看選擇
實習生Yvonne則分享,自己一開始觀看社群影片,主要是出於學習目的,如攝影剪輯技巧、轉場方法等。但後來發現某些社群內容會帶來負面情緒,因此逐漸轉向觀看寵物、美食或嬰兒互動等能讓自己開心的影片。她特別提到,自己家中也養狗,雖然無法訓練出網路上看到的那種高難度技巧,但仍喜歡以獵奇的心態去觀賞。
此外,Yvonne也會追蹤時事,像是萬聖節創意扮裝,藉此了解流行趨勢及熱門配樂,方便之後製作限時動態時使用,增加觸及率。
社群影響力與消費行為的關聯
當被問到是否也看旅遊類內容時,Yvonne表示自己喜歡觀看極地冒險、越野自行車挑戰、跳傘等極限運動影片。她強調,這些影片讓她能一窺自己無法親身體驗的世界,滿足好奇心。
公司前輩Phoebe則分享,她最常觀看衣服、美妝與保養類影片,覺得看著別人護膚、打理自己很療癒。雖然實際上很少完全照做,但影片內容仍會刺激購買欲望。Phoebe坦言,常常因為網紅推薦就整套購買,雖然有些產品只用一次就閒置了,但當下還是會有一種「跟著買就對了」的衝動。
小編指出,這類在社群上有影響力的網紅,確實能左右粉絲的購買決策。相較之下,小編偏好觀看較少置入性行銷的內容,像是介紹種植、農村生活的YouTube頻道「Garden Answer」。他欣賞這種即使開設了周邊商品販售,但影片本體依舊專注在分享生活的作風。
Phoebe則笑說,相比之下,她看YouTube花了不少錢,不僅購買美妝產品,甚至會因為健身影片購買瑜伽墊、舉重設備、彈力繩等器材。她坦承,這種「好像跟著買就能變得一樣好」的心理,讓她忍不住下單。
網紅能有效宣傳疾病衛教知識
在討論社群平台作為健康衛教傳播工具的可能性時,實習生 Yvonne 分享了她的觀察與專案經驗。
她認為,要讓大學生自然接觸到衛教資訊,最重要的是「不經意」的引導。就像她這次專案中,透過一位網紅分享「手指操」的內容,意外引起大學生的興趣與參與。
Yvonne 提到:「要讓大學生接觸到衛教資訊,從他們熟悉、願意追蹤的網紅下手,是一個很有效的做法。這些網紅年齡跟大學生接近,說的話比較能被認同,也會讓學生覺得『欸,他們都在在意了,我是不是也該重視?』。」她補充,找對符合目標族群的 KOL 合作,確實能提升衛教議題的自然滲透力。
子宮頸癌衛教為何打動年輕族群?
在談到子宮頸癌議題時,公司前輩 Phoebe 好奇地問:「以前我們這個年紀根本不會去在乎子宮頸癌,現在大學生為什麼會覺得重要?」
小編則說明,因為子宮頸癌預防的年齡層本來就是鎖定學生族群,因此國內有藥廠,每年都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在校園教育宣傳上,自然也讓大學生們有了高度的意識。
Yvonne 補充:「以前沒有人提醒我們,現在有人講了,我們自然會開始注意。中間那個『跟我有關嗎?』的思考過程,被縮短了。」她形容這種轉變像是降低了衛教的門檻,讓關心自己健康變得更直覺。
熟悉的小型網紅,更能引爆真實流量
小編也分享,從 Yvonne 這次專案中,他重新思考了以往找大型網紅的策略。過去合作多集中在百萬 YouTuber,但這次 Yvonne 推薦的一些中小型 KOL,雖然在主流名單中找不到,卻因為更貼近大學生生活圈,帶來了驚人的互動成效。
Phoebe 則補充:「Yvonne那支短影音很厲害,一支影片觀看次數快兩萬,算是非常好的成績。」

實習後的心得分享
從營運公司中累積寶貴經驗
小編問起實習的感受,Yvonne笑著說,真的收穫很多。她分享到,能在一家真正營運中的公司實習,讓她見識到完整的工作流程,從發想、執行到收尾的每一個環節。
「很有幸可以從頭看到尾,像是一開始Phoebe教我們分析公關案例,從怎麼開始發想一個疾病專案,到後來有機會參與記者會,實際看到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傳播方式,背後的策略都讓我學到很多。」對比一些新創公司可能還在摸索的狀態,她感受到在一個多線運作、節奏緊湊的公司裡實習,帶來的學習深度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高標準的工作節奏,保持正向理解
小編半開玩笑問:「看了這麼神經又這麼變態的營運節奏,會不會乾脆覺得不要畢業,不要工作比較好啊?」
Yvonne倒是很正面地回應:「好像每個產業都是努力把事情做好,這種忙碌其實是做好過程的一部分。」Phoebe感慨,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這麼成熟的想法。
小編也補充,現在大學生中,很多人的第一志願竟然是當YouTuber。
Yvonne笑說,這也可以理解,自己以前也曾幻想過當圖文創作者,「但真正開始做了以後,現實考量、受眾期待等等,會讓人發現,要找到一個自己能堅持下去的理由,才有可能繼續。」
在實務中遇到撞牆期,學會調整與成長
聊到實際執行案子時的挑戰,Yvonne坦承有過撞牆期。「那時候會直接去想手段,比如這個好像會紅,那我就做,但後來才發現,要回到核心想清楚,這個手段到底有沒有跟我想傳遞的訊息扣在一起。」幸運的是,公司給予她嘗試的空間,沒有人直接否定她的提案,而是讓她自己在過程中摸索、調整。
適合什麼樣的人來這樣的實習?
談到未來的實習招募,Yvonne建議:「要有創意、資源活絡能力強的人,會比較適合來。」 她強調,比起一條路走到黑的人,更需要願意多方嘗試、主動提問、找解法的人才適合。「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對這個議題有關心,如果只是想洗履歷,可能不會從這裡得到最多收穫。」
實習經驗與未來職涯的連結
小編和Phoebe也提到,實習表現雖然不會有硬性評分,但確實會成為未來找工作時的重要參考。 Phoebe感嘆,像Yvonne這樣積極、有想法的年輕人現在很少見。
不過Yvonne自己倒是很謙虛,認為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卷」,只是比起追求頭銜,更希望能找到真正喜歡又能讓自己成長的事情去努力。
關於大學生的學習態度
在聊到大學生上課態度的變化,Yvonne坦言,「要看學科,也要看個人興趣。」有些學生進來後發現,專業內容和原本想像的有落差,就容易失去熱情。她也分享,自己的學校很開放,「如果覺得課堂學不到東西,教授也支持你自己去尋找等價的學習機會。」
這種尊重自主學習的風氣,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工作與在校學習的差異心得
工作與上學的不同感受:成就感與探索
回到學校一陣子後,Yvonne分享了她對於工作與上學之間差異的感受:「上學真的相對沒有那麼多負擔,但我不會說哪個比較快樂,因為兩邊都有收穫。」她坦言,比起坐在教室裡,自己在工作的過程中,無論是這份工作、上一份工作,或是社團經驗,都更容易感受到回饋與成就感。
「當然,現在我的工作經歷還不算長,也許之後累積多了會遇到倦怠,但目前為止,這樣的探索讓我覺得很有價值。」她認為,持續進修或回到校園學習,都是為了未來鋪路,也提醒自己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我身邊也有朋友正在糾結要不要轉學,因為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我覺得,廣泛詢問有經驗的人,去了解不同領域,勇於嘗試,是找到自己道路比較好的方法。」Yvonne笑說,這些都是自己目前很淺顯但真實的體悟。
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學習態度差異
小編也分享了自己在學校授課、參與分享會時的觀察:「現在的小孩真的很難對到眼睛,不管是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眼神總會飄走。」即便如此,他也提到,雖然互動比較難,但只要提問,學生們還是會回應,只是整體氛圍明顯和以往不同。
談到研究所與大學的差異,Yvonne認同地說:「研究所的學生真的比較認真,因為這已經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圍了,是自己選擇要投入的,所以會更投入一點。」相比之下,大學生活中,除了學業,許多人還把交朋友、談戀愛等事情視為「必修課」。
「雖然這樣講可能會得罪大學生啦,我自己大學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特別認真上課,而且也沒什麼愛情。」Yvonne笑著自嘲。
小編則打趣地說:「大學百分之百的人都一定會有愛情嗎?」現場大家笑成一團,氣氛輕鬆又真誠。
實習後的連結與未來期待
小編最後也感性地提到:「很高興實習結束後還能看到Yvonne,我對你的評價是越來越肯定,將來一定是人中龍鳳!」他還分享了自己翻看十年前第一屆實習生的近況,有人已經成為媽媽、有人熱愛運動、有人在海外任職,感嘆時間飛逝,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非常謝謝Yvonne,也謝謝大家。」在這樣溫暖又帶點感慨的氛圍中,訪談畫下了句點。
【延伸閱讀】
中華大孝「指」-50歲以上一定要知道的手指檢測!
📌 https://lihi.cc/J9iJ8
🎧 想聽完整的訪談內容嗎?歡迎點擊收聽、收看本集節目
🔸完整節目請收聽🎧 https://lihi.cc/whnlZ
🎦【節目影片看這裡】小編在那邊
藥廠實習生駕到!靠這招成功面試進藥廠?|小編在那邊 S5.EP14(一)
學生在意哪些病?你是身體警覺派,還是拖到生病才緊張?|小編在那邊 S5.EP14(二)
年輕人在意健康的原因竟然是這個?網紅真的能幫助推廣衛教嗎?|小編在那邊 S5.EP14(三)
謝謝你的閱讀,請給小編一個愛心吧!💖
並把文章收藏起來!也請多多分享和留言交流~
Follow 小編在那邊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各大Podcast平台 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