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颱風季(大概)終於告一段落,睽違五年後首次有颱風登陸台灣,雖然五都民眾多數沒什麼感覺,但花東偏鄉居民吃了不少苦頭,多達三個颱風對東部偏鄉造成諸多災情,分別是杜蘇芮、海葵和小犬。
為此,我去訪問了一些剛到東部偏鄉移居/短居的都市朋友,從而整理出「颱風」這項天災來臨時,不同於都市的體驗和議題探討。
杜蘇芮颱風來襲後,我曾寫了一篇文章呼籲這個社會需要更嚴肅看待颱風。內容主要描述颱風在都市媒體圈的娛樂性質,對比沒有媒體話語權的災區,並探討面對天災時的應有態度。而今年颱風季結束後,我想來總結經驗,並且告訴讀者:若你是一個想體驗偏鄉生活的都市人,當你移居鄉下(東部偏鄉老平房)體驗颱風,你會體驗到什麼?而這些體驗背後又隱藏什麼議題呢?首先來定義東部偏鄉,本文的偏鄉意即「偏遠地區」,因此花蓮市區、台東市區並不叫偏鄉,只能稱為離五都比較遠的大城市,之類的。根據內政部定義,偏遠地區必須離縣市政府達一定距離,人口密度低到一定程度,這類地區通常資源有限,面對天災時會相當辛苦。
多數人很難真正理解「資源有限」這個詞彙,因為從小到大生在資源豐沛的環境,享受資源就像呼吸一樣理所當然,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幸福,而這正是本文核心想探討的重點。
假如你成為一位資源有限的東部偏鄉居民,防颱要做什麼?颱風天會是什麼體驗?需要把座騎山豬綁在豬棚嗎?以下且讓我娓娓道來。
生活準備
首先,採收蔬菜!
颱風過後,許多蔬果、香草可能會死亡,為了不浪費,必須及早採收。台灣夏天多半蔬菜是休耕的,因此除非是秋颱、或是種稻米、金針、高山高麗菜之類的夏季作物,不然農損不至於太嚴重。此外像我們家還多了一項射魚工作,由於東部颱風前後至少有7到10天不適合下海漁獵,我們還會提早去抓幾條龍蝦回來。
接著是水電部分,東部並沒有水庫,偏鄉用的是山泉水,無論管線或水質都可能受到影響,所以必須要事先囤水,以免颱風天斷水,被迫在水患未退時就進山檢查管線,可能導致意外發生。
至於電力,年長一些的讀者應該都經歷過颱風天停電點蠟燭的日子,隨著以電線地下化為代表的整套基礎建設完備,如今颱風天都市已經不易停電了。不過東部偏鄉可不是這樣!以我家(花蓮玉里近郊)為例,三次颱風停了三次電,一次比一次久,10月上旬的小犬颱風甚至停電超過10小時,因此蠟燭、手電筒、行動電源的準備必不可少,並且最好拔掉多數電器的插頭,或關掉總開關,以免復電時一瞬間的高電壓造成電器損傷。
排水
現代偏鄉房屋多半是磚瓦平房和小透天,差一點的就是鐵皮屋,它們並沒有先進的排水系統,通常都由居民自己動手做坡度、挖水溝、插管子,用土炮的做法將水引進溝渠,甚至有些直接挖個土坑當廢水池,讓水慢慢自然滲透排掉。
手工做法日常堪用,但面對天災時容易出問題。以屋頂排水管或日常排水溝渠為例,很可能由於上禮拜長出來的一叢雜草、風吹來的幾片竹葉堵住水道,颱風排水量大時就造成回流倒灌,讓整個家裡大淹水,而外面恐怖的風雨,讓你無法出門檢查問題何在,只能痛苦地在家裡撈水。
為此,颱風前的疏濬十分重要,水溝、屋頂、各管線洞口都需要確保暢通,假如你有三分地,且並未時常維護,就可能需要一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來完成排水。

加固
鄉下的家園可能有許多(半)室外物件,包括前廊、玻璃窗、車棚、雞舍、柴堆、工具間、瓜棚、樹木、電線、擋土牆......等等,這些物件可沒有經過什麼破風強化、結構組合設計,材質上更不是高耐蝕、高強度化的科技結晶,許多都是居民用木頭鐵絲綁一綁,糊一點水泥、貼兩塊鐵皮的產物。
這些造物不一定能禁得住暴風侵襲,因此颱風前得做好整修工作;此外,與這些空間相關的物品,多半是以日常取用方便,而非防颱為前提去擺放,所以颱風前必須做好加固、收納、防雨工作,整體而言,會增加2到4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來完成加固。
完成自家加固後,要切記不可出門,因為你不知道別人有沒有加固。鄉下建築強度和樹木修剪的經費都不如都市,這代表一旦颱風直撲,你被招牌、樹木、鐵皮砸中的機率會高得多。8月底海葵颱風來襲時,鄰居家被狂風掀起,飛過我家門的大鐵皮,光是我親眼看見的就有6片,鐵皮又重又銳利,任何一片擊中都是致命傷。
重建家園
住在東部偏鄉,即使做好萬全準備,只要被暴風圈壟罩過,那麼無可避免會對家園財產造成一些損傷。打開門,你會看到滿地的斷枝、落葉和不知道從何而來的鐵皮,多走幾步,你會看到菜園一片狼藉、雞舍屋頂不見了、到處都是會造成蚊蟲肆虐的水窪,還倒了一棵樹,所有災情需要好幾天才能清理完畢,而且必須花上一筆錢。
絕望的是,颱風過了,沒有颱風假,該上班囉!
於是,你像個都市人一樣衣著整齊的去上班了,差別在於真正的都市人家裡絲毫不受颱風影響,而你事先為了防颱需要花一個工作天,為了善後,又增加了一週的工作量,由於你不具備真正的農民身分,即使具備,也沒有產生官方定義上的農損,因此政府一絲一毫都不會幫助你,偶爾有良心企業體恤員工,提供放假和補助,但那並不是社會共識,多數偏鄉居民仍處於求助無門的窘境。
一位在恆春經營潛水/旅宿的朋友提出一個社福概念:「重建家園假」,我深深感到認同。
符合某些條件的偏鄉居民應享有「重建家園假」與相關補助,因為同為公民,他們所付出的重建成本比都市居民高太多了。當然,這些偏鄉居民沒有缺胳膊少腿、失去大半財產,在鏡頭前痛哭崩潰,激發都市觀眾的聖母心,但偏鄉居民確實普遍受到颱風傷害,一個社會福利合理的國家應該有相關措施去協助他們。

公共建設
除了家園內部,生活區域的公共建設,也是偏鄉居民必須承擔的無形成本。
以橋樑為例,2022年的918地震,花蓮玉里地區所有聯外大橋都出現損毀,一年後,除了玉里大橋有在做基礎工程外,其他橋梁工程進度緩慢,可以說完全沒在動,好不容易2023年1月在高寮大橋舊址堆出一座便橋,7月被颱風沖垮後,拖到9月底,縣長來巡視時都沒有工程跡象,在地居民也都不清楚到底何時會造橋?甚至有沒有要造橋?
當然,他們有爭取經費、招標、發包,但這遲緩的進度,卻得由居民來承擔,例如從河西(三民、大禹)要去河東(赤柯山)採金針的民眾,會增加將近半小時的通勤車程,這對早已面臨高工時、低薪且重度體力勞動的採工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結語
在當代台灣的大都市,防颱一詞,基本上已經跟「買好食物」劃上等號了,其他大小事情不需要操心。然而,這一切的容易都是國家長期發展的結果。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台灣都市的供水、供電、排水系統已經很穩定,颱風已經很少造成真正的災情,而現代建築的防漏、抗風、防震也相當優秀,多數人不必擔心家裡淹水、窗戶破掉、長時間停電,不需要事先防颱和事後整理,等到暴風圈過去,就像個沒事人一樣回到日常生活,運氣好還可以賺到放假。
這是現代經濟體系促進極致分工化的結果,讓人們全心投入專業工作和花錢消費,不要把精力放在產值低落的生活瑣事上。
而偏鄉居民呢?他們脫離不了現代經濟體系,一樣被迫去參與生產消費的遊戲規則,然而沒有中央山脈和基礎建設的保護,颱風來臨時,他們被迫承擔更多安全風險,這點其實是合理的,因為這是憲法保障人民居住自由下的自由選擇。
然而,天災過後城鄉差別極大的重建成本,是不應該發生的,台灣在921大地震後,已經痛定思痛去生出一部「災害防救法」,然而實際上在偏鄉生活過,便會知道它還有一些努力空間,去更加落實在需 要偏鄉居民身上,而這也會促進政府一直想推行的: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地方創生......之類的平衡發展理念。
別讓鄉村生活太悲慘,都市年輕人才會嚮往移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