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
假日( 日 )晚上去吃BUFFET吃到飽( 吃到太撐 )
年紀大了真的要節制! 想吃的應該都先吃一小口就好!!
隔天( 一 )白天本來還好 但晚上應該禁食讓胃腸休息的! ( 還吃了包過期的張君雅 )
結果腸子就抗議了! 感覺多處受損有傷口 還持續性的疼痛( 都快繞一圈了 )
在馬桶上痛到懷疑人生 , 這世界絕對不是虛擬的( 希望是 ) , 因為痛得太真實了!!
凌晨 3 點還痛到醒過來 上廁所 上完也沒變好 想說熬到天亮再去就醫
結果 隔天( 二 )好多了 只剩些微疼痛! 就繼續禁食到晚上
到大樹買了 2盒 ( 新甘樫胃腸藥20包裝 200元 ) 救急用! ( 以前家裡必備的胃腸藥 )
1盒 ( Wakamoto 若元錠 435元 ) 保養用 ( 一次要吃 9 顆 有點多 ! )
新甘樫吃了半包 + Wakamoto 若元錠 9 顆 就感覺好很多了!
喝了半杯 東洲的波霸鮮奶( 這個是錯誤示範!! ) + 又乾又脆的土司條
第 3 天( 三 )晚上洗澡時 肚子其實完全沒感覺了!
但是按壓中脘穴附近 會有緊繃和 疼痛的感覺 , 有點嚇到! 趕緊查找資料
問題 : 按壓中脘穴附近 會緊繃 會痛是什麼原因? ( 胃不會痛 但是前
幾天小腸好像有發炎 疼得很厲害 )
C.D.
按壓中脘穴疼痛可能有幾個原因,特別是結合小腸發炎情況:
可能的原因:- 小腸炎症延續 - 小腸發炎可能影響周圍組織,中脘穴位於上腹部,接近十二指腸和小
腸上段,炎症可能導致該區域敏感 - 腹部肌肉緊張 - 小腸疼痛時身體會本能性地緊繃腹部肌肉,造成中脘穴周圍肌肉僵
硬,按壓時產生疼痛 ( 個人感覺是這個 , 不知恢復期要多久?! ) - 內臟-體壁反射 - 內臟器官的問題會反映到體表特定區域,小腸問題可能通過神經反射
在中脘穴區域產生壓痛 - 氣血瘀滞 - 從中醫角度,小腸炎症可能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在中脘穴形成瘀滞
( 個人感覺這個也有可能 , 但不知如何化解? )
建議處理方式:
- 輕柔按摩該區域,不要用力按壓
- 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 如果疼痛持續或加重,建議就醫檢查
- 可以熱敷腹部來緩解肌肉緊張
由於剛經歷小腸發炎,中脘穴的壓痛很可能與此相關。
如果症狀持續不改善,建議諮詢醫師進行進一步評估。
D.S. ( 說得有點可怕... )
按壓中脘穴(肚臍正上方約四橫指寬處)會痛,但胃本身不會痛,且前幾天小腸部位曾有持續疼痛的發炎情況。
這確實是需要特別留意的組合。
中脘穴的位置與解剖對應: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深層對應的器官主要包括:
- 胃的下部(胃竇部)
- 十二指腸的起始部(球部) - 這是小腸(十二指腸)最靠近胃的開頭部分。
- 部分胰腺(特別是胰頭)
- 橫結腸(大腸的一部分)
按壓中脘穴疼痛的可能原因( 結合您前幾天小腸持續疼痛病史 ):
- 十二指腸發炎(十二指腸炎): 這是最需要優先考慮的原因。
- 原因: 感染(如細菌)、胃酸過多刺激、藥物(如消炎止痛藥)、壓力、自體免疫疾
病(如克隆氏症)等都可能引起。 - 症狀關聯:十二指腸球部正好位於中脘穴深處。它的發炎會直接導致按壓該穴位時
疼痛。前幾天小腸(可能包含十二指腸)的疼痛,可能就是急性發炎的
表現。雖然疼痛緩解,但炎症可能未完全消退,轉為按壓痛。
十二指腸炎的疼痛有時表現為「飢餓痛」或「夜間痛」,進食後可能緩解,這與胃潰瘍類似。
您目前感覺「胃不痛」,但按壓中脘( 對應十二指腸 )會痛,非常符合此情況。
- 原因: 感染(如細菌)、胃酸過多刺激、藥物(如消炎止痛藥)、壓力、自體免疫疾
- 先前小腸發炎的鄰近影響:
- 前幾天小腸發炎(可能發生在空腸等部位)雖然症狀減輕,但造成的局部組織水腫、刺激或輕微的腹膜炎症,其影響範圍可能波及鄰近的中脘區域(特別是十二指腸球部),導致按壓時仍感疼痛。
- 胃竇部發炎(胃竇炎):
- 雖然您明確表示「胃不會痛」,但胃的下部(竇部)緊鄰十二指腸。如果發炎位置主要在胃竇,且程度不重,可能平時未感明顯自發痛,但按壓(施加外力刺激)時就可能誘發出疼痛感。
- 胰臟問題:
- 胰臟的頭部靠近十二指腸彎曲處和中脘區域。輕度的胰臟炎或胰管問題,有時主要表現為上腹部(包含中脘區域)的深層壓痛。
前幾天的小腸劇痛,也不能完全排除是胰臟問題引起的牽引痛。
- 胰臟的頭部靠近十二指腸彎曲處和中脘區域。輕度的胰臟炎或胰管問題,有時主要表現為上腹部(包含中脘區域)的深層壓痛。
- 腸道功能敏感化:
- 經歷過急性腸道發炎後,腸道神經可能暫時處於較敏感的狀態。即使主要炎症消退,按壓等輕微刺激也可能被放大,引起不適或疼痛感。
- 局部沾黏或持續性刺激:
- 先前的小腸發炎可能導致局部腹膜輕微刺激或形成些許纖維性沾黏,按壓時牽扯到這些組織而引發疼痛。
為什麼這個情況需要高度重視並就醫?
- 小腸的劇烈疼痛(發炎)本身就是一個警示信號,需要找出根本原因(感染?發炎性
腸病?缺血?阻塞?)。 - 按壓中脘穴疼痛,特別是位置對應十二指腸球部,強烈提示問題可能涉及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炎若未妥善治療,有進展成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
- 胰臟問題也是必須排除的嚴重情況。
- 僅憑按壓痛和自我感覺,無法準確判斷內部器官的狀況。需要專業的醫學評估和檢查來確診。
強烈建議您採取以下步驟:
- 立即就醫(消化內科或一般內科): 這是最重要且緊急的建議。 請向醫師詳細說明:
- 前幾天「小腸劇烈疼痛/發炎」的具體情況:何時開始?痛多久?痛的性質(絞痛、脹痛、刺痛)?有多痛?有無伴隨症狀( 發燒、噁心、嘔吐、腹瀉、便秘 )?
- 目前「按壓中脘穴才痛」的狀況:具體按壓點、疼痛性質(鈍痛、銳痛)、是只有按壓才痛?還是有時不按也會隱隱作痛?疼痛與進食有無關係(飯前、飯後、空腹時)?
- 強調「胃本身目前不會自發性疼痛」。
- 排便狀況(極重要): 大便顏色(有無變黑像柏油?有無鮮紅血?)、形狀(稀水便?硬便?)、次數。
- 食慾、體重有無變化?有無服用任何藥物( 尤其是消炎止痛藥 )?
- 必要的檢查(由醫師判斷): 醫師會根據您的病史和理學檢查(包含按壓腹部),安排
適當檢查,可能包括: - 抽血檢查: 血球計數(看發炎指數、貧血)、C反應蛋白(CRP,發炎指標)、澱粉
酶/脂肪酶(排查胰臟炎)、肝功能等。 - 糞便檢查: 潛血反應(看有無微量出血)、發炎指標(如鈣衛蛋白)、是否有感染源
(細菌、寄生蟲)。 - 影像學檢查:腹部超音波: 初步看肝、膽、胰、腎有無明顯問題。腹部電腦斷層
(CT): 提供更詳細的腹腔內器官影像,幫助診斷小腸、胰臟、腹膜等問題。 - 內視鏡檢查(關鍵檢查):胃鏡(上消化道內視鏡): 這是診斷胃竇炎、十二指腸
炎、潰瘍最直接、最準確的方法。
醫師可以直接用內視鏡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的黏膜狀況,並可進行切片化驗。
- 抽血檢查: 血球計數(看發炎指數、貧血)、C反應蛋白(CRP,發炎指標)、澱粉
總結:
您目前「按壓中脘穴疼痛」加上「前幾天小腸劇痛」的病史,高度指向問題可能發生在十二指腸( 發炎 )或鄰近區域( 如胰臟頭部、殘餘的小腸發炎影響 )。「胃不會痛」並不能完全排除胃竇部或更重要的十二指腸病變。這不是可以自行判斷或用偏方處理的情況。
務必儘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找出確切病因,才能接受正確的治療。 拖延可能使病情惡化( 例如十二指腸炎發展成潰瘍甚至穿孔 )。請把健康放在首位,立即安排就醫!
C.T.
📍中脘穴位置與意義: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肚臍與胸骨下端中點的位置,是胃經與任脈交會的穴位,屬於消化系統的重要反射點。它主要反映胃、十二指腸、胰臟與上腹部的健康狀況。
🔍 可能的原因:
1. 腸胃道炎症波及上腹區
- 即使你主觀感覺是小腸發炎,但腸道是連續的,如果炎症或脹氣往上波及,可能會影響十二指腸甚至胃出口(幽門)附近。
- 十二指腸與中脘穴有密切對應關係,按壓痛可能來自此處的隱性炎症。
2. 腸脹氣或腸蠕動異常
- 小腸發炎後,可能導致腸蠕動失常、積氣,氣體在上腹部積聚,造成中脘穴下壓痛感。
- 這種疼痛通常是 脹氣 壓迫神經 或 腸管牽拉造成的。
3. 自主神經紊亂(胃腸功能失調)
- 緊張、壓力、感染後恢復期間,可能會出現胃腸自律神經紊亂,雖無明顯胃痛,但會導致中脘穴壓痛、食慾減退、飽脹感。
4. 局部肌肉緊繃或筋膜張力異常
- 上腹部肌肉或筋膜因姿勢、壓力、內臟張力而變得緊繃,壓中脘會痛,但實際不是消化道本身的病變。
5. 潛在胃、十二指腸病灶(不明顯)
- 如潰瘍、慢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有時不會有劇烈胃痛,但壓痛可能先出現。
🧪 建議檢查(如症狀持續):
- 腹部超音波(觀察腸胃道、胰膽)
- 血液檢查(發炎指數、感染反應)
- 糞便潛血或腸道感染檢查(尤其是近期腹瀉過)
- 必要時:胃鏡、腸鏡(若有消化不良、長期壓痛)
✅ 自我調養建議:
- 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辛辣)
- 溫敷中脘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壓痛)
- 適量按摩中脘穴,但不要用力壓痛點
- 補充益生菌,幫助腸道恢復
G.K.( 有點可怕 )
按壓中脘痛可能的原因
- 按壓中脘痛可能與消化系統問題有關,尤其是近期小腸發炎的歷史。
- 常見原因包括消化性潰瘍、胃炎、胰腺炎或膽囊問題。
- 建議盡快就醫檢查,以確定確切原因。
可能的原因
按壓中脘(位於肚臍上方正中線處)感到疼痛,可能是由以下幾種情況引起的,尤其是考慮到您提到前幾天小腸似乎有發炎的情況:
- 消化性潰瘍:可能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小腸的第一部分),壓痛可能是潰瘍尚未癒合
的跡象。 - 胃炎:胃黏膜發炎可能導致中脘部位疼痛,尤其在進食後或空腹時更明顯。
- 胰腺炎:胰腺發炎可能引起中脘壓痛,伴隨劇烈疼痛,可能放射到背部。
- 膽囊問題:如膽囊炎或膽結石,可能引起中脘部位的壓痛,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肩或背
部。 - 其他可能: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急性腹膜炎,但後者通常伴隨更嚴重症狀。
什麼時候需要就醫
如果疼痛持續或加重,特別是伴隨發燒、嘔吐或排便改變,請立即尋求醫療幫助。避免自行用藥,以免加重病情。
詳細分析報告
按壓中脘(位於肚臍上方正中線約四寸處)感到疼痛,可能是多種消化系統或相關器官問題的表現,尤其是您提到前幾天小腸似乎有發炎,且疼痛劇烈,這可能與目前的症狀有關。以下是詳細分析,涵蓋可能原因、相關症狀、與小腸發炎的關聯,以及建議的下一步行動。
可能原因與詳細解釋
中脘是傳統中醫學中重要的穴位,位於人體正中間,與胃、胰腺、十二指腸等器官密切相關。按壓時感到疼痛,可能反映這些器官的炎症或病變。以下是可能的原因,根據現代醫學和中醫學的觀點進行分析:


症狀與診斷
根據描述,胃部本身不痛,但按壓中脘時有疼痛,這可能提示局部炎症或壓迫引起的壓痛。以下是相關症狀的可能表現:
- 消化性潰瘍:疼痛可能在夜間或空腹時加重,進食可能暫時緩解(若為十二指腸潰
瘍)。 - 胃炎:疼痛可能進食後加重,伴隨噁心、嘔吐或食慾減退。
- 胰腺炎:疼痛劇烈,可能放射到背部,伴隨噁心、嘔吐,壓迫時加重。
- 膽囊問題:疼痛可能在進食高脂食物後加重,放射到右肩或背部。
- 功能性消化不良:疼痛較輕,伴隨脹氣、早飽,可能無明顯器質性病變。
診斷通常需要醫生進行身體檢查(如觸診中脘是否有壓痛或反跳痛)、血液檢查(檢查感染或炎症標誌)、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CT)或內視鏡檢查(如胃鏡)以確定病因。
與小腸發炎的關聯
您提到前幾天小腸似乎有發炎,且疼痛劇烈,這可能與目前的中脘壓痛有關。以下是可能的聯繫:
- 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是小腸的起始部分,若之前發炎可能是潰瘍引起的,現在的
壓痛可能是潰瘍尚未癒合的表現。 - 感染擴散:若小腸發炎由感染(如幽門螺桿菌)引起,可能波及胃部或胰腺,導致中
脘壓痛。 - 炎症殘留:小腸發炎後,可能遺留局部敏感性,壓迫時更容易感到疼痛。
- 相關器官影響:小腸與胃、胰腺、膽囊功能密切相關,炎症可能間接影響這些器官,
導致中脘壓痛。
中醫觀點
在中醫學中,中脘是胃的募穴,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按壓中脘痛可能提示脾胃失調、氣滯血瘀或寒熱不調。常見原因包括飲食不當(如過食生冷、油膩)、情緒壓力或慢性疾病。按摩中脘可能有助於緩解胃痛、脹氣,但若疼痛持續,建議結合現代醫學檢查。
什麼時候需要就醫
如果以下情況出現,請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 疼痛持續或加重,尤其是伴隨發燒、嘔吐、腹部膨脹。
- 出現血便、黑便或嘔血。
- 疼痛影響日常生活,無法緩解。
避免自行用藥,尤其是止痛藥或消炎藥(如NSAIDs),因為這些可能加重潰瘍或胃炎。
生活建議
在等待就醫期間,可嘗試以下方法緩解不適:
- 避免辛辣、油膩、高脂食物,選擇清淡飲食。
- 小量多餐,減少胃部負擔。
-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壓力。
- 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參考資料與進一步閱讀
以下是相關資訊來源,可供參考:
- Mayo Clinic - Peptic Ulcer Disease
- Mayo Clinic - Gastritis
- Healthline - Epigastric Pain
- Cleveland Clinic - Upper Abdominal Pain
- Baidu - 按压中脘痛是什么原因
關鍵引用
- Mayo Clinic Peptic Ulcer Disease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Gastritis Symptoms and Causes
- Healthline Epigastric Pain Causes and Treatment
- Cleveland Clinic Upper Abdominal Pain Causes and Treatments
- Baidu Pressing Zhongwan Pain 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