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那不是她平常的顏色」——孩子用藍與黑畫出情緒的求救信號

我心裡隱隱有些擔心——她怎麼了?是不是情緒出問題了?
但她去幼兒園時沒有明顯的不愉快,生活也一如往常,吃喝睡玩都很正常
只是那些畫——那些顏色,怎麼看都不像平常的她
那不是我熟悉的梨仔。那是另一種聲音,一種我說不上來但心裡有感覺的訊號
直到半年後,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那時候的她,被安排與比她年幼的孩子同班,
而老師也希望她能「像小寶寶一樣」乖乖坐好,因為其他孩子都坐得住
但她不喜歡,她長大了,她想動,她想表達不同
語言還不夠成熟的她,只能用畫筆,畫出她的不滿與困惑
——那些深沉的藍與黑,就是她心情的樣子
🔍 孩子不是在亂畫
顏色,是情緒的線索 許多大人以為孩子畫畫只是玩樂,
或是「喜歡什麼顏色而已」,但實際上,孩子選擇的顏色常常透露了他們內心的狀態
心理學研究顯示,從約四歲起,孩子開始穩定地把顏色和情緒建立連結:
- 🔴 紅色:活力、生氣、衝動
- 🔵 藍色:悲傷、安撫、想被接住
- 🟡 黃色:快樂、自信、希望
- ⚫️ 黑色:封閉、防禦、情緒壓抑
研究(如 Burkitt, Thomas & Silk)指出,孩子畫「快樂的人」時,會選用亮色調
畫「悲傷的人」時,則會傾向黑色與灰色
這不是巧合,而是他們內在的情緒語彙
🎨 孩子喜歡什麼顏色,不只是喜好,更是性格地圖
研究者 Zentner 曾發現:
- 偏好紅與黃的孩子,多半較外向活潑
- 偏好藍與綠的孩子,則偏向內向穩重
藝術治療師 Malchiodi 也提醒我們,孩子的塗鴉不一定要「看得懂」,但顏色與筆觸常是他們非語言的情緒出口。
例如:
- 畫得很重、反覆塗抹:可能情緒激烈或焦慮
- 留下大片空白:可能代表不確定、怕犯錯或想藏起來
🧠 色彩會啟動大腦
不是迷信,是神經科學 神經科學研究指出,顏色會啟動大腦中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區域,像是杏仁核、前額葉皮質等。不同顏色也會影響專注力、放鬆程度與學習動機。
甚至,內向的孩子比較偏好冷色調(藍、綠),外向孩子則偏好暖色調(紅、黃)。
🌈 而畫「彩虹」或偏好多色系,往往表示內在豐富、有包容性、也具備整合情緒的能力。
📚 顏色心理速查表:
孩子畫畫時的情緒線索
- 🔴 紅色:衝動、能量、怒氣、掌控感
- 🟡 黃色:自信、快樂、外向、希望
- 🟢 綠色:同理心、平靜、規律、安全
- 🔵 藍色:焦慮、想安撫、內向、孤單
- ⚫️ 黑色:保護、防衛、封閉、自我界線
- ⚪️ 白色:退縮、尚未準備好表達、完美主義
- 🟣 紫色:想像力、敏感、自我探索
- 🟤 棕色:穩定、渴望被照顧、實際
- 🌈 彩虹:開放、整合、多元、創造力

👩👧 畫筆下的情緒日記
媽媽的角色,是觀察者
梨仔小時候偏愛黃色,代表她當時需要信心與陽光的能量
現在五歲的她說她最喜歡「彩虹」,
我覺得那是她內在長出力量的象徵——她欣賞多元,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而阿桃最近迷上藍色
這是個溫柔的顏色,也是一種「我需要被接住」的訊號
我從不限制她們要畫什麼、怎麼畫
大象可以是粉紅色,天空也可以是紫色
因為想像力,比標準答案更重要
畫畫這段時間很快就會過去
塗鴉,是孩子用來整理自己、向世界說話的方式
我會保留她們的每一張畫,也試著從中理解她們的情緒與成長
📣 孩子畫畫時,我們該做的不是糾正,而是理解
孩子不是總會用哭鬧來表達不安,有時是透過畫、有時是偏好、有時是特別愛黏你
那都是一種「我信任你」的表現,也是一種熟人效應
他們只在最親的你面前,放心把自己最原始的情緒表現出來
所以,下次當孩子拿起畫筆,請慢一點、看仔細一點
他們不是亂畫,他們正在說話
他們的語言,可能就是藍色,也可能是一張彩色的塗鴉
🎁 願我們都能看見那些沒說出口的情緒
成為孩子內心地圖裡,那個穩定、安全、有耐心的大人
陪他們勇敢,走過每一道情緒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