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

含有「佛洛伊德」共 27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尼采的故事也很精采,誕生於1844年普魯士,與威廉四世大帝同一天誕辰,所以父親為他取了這有意義名字,他也表示喜歡這生日,因為當天都舉國歡騰普天同慶。 父母親都是清教徒,所以尼采很早就看透宗教的虔誠與形式化。不過父親早逝,他是祖母、兩個姑姑及寡母與姊姊(注意:充滿女性的環境下)寵愛呵護長大,不愛與隔
《哎咕島消失的舔甜歌姬》講述因可怕的過去而被村民隔離的「撕裂惡魔」,不但因一場英雄事蹟而被接納,還和島上的偶像「世界末日」相戀,最後卻發現這全都只是自己的一場夢。
Thumbnail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先知」這本書裡,優美的描述了婚姻裡該畫下的界線:「在你們密切結合中保留些空間吧!好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舞蹈。彼此相愛,卻不要使愛成為枷鎖,不如讓它像在你倆靈魂之岸間流動的海水。一同跳舞放懷歡欣,卻讓你們各有自我,正如琵琶的各絃是分開的,雖然它們顫動的奏出同一樂曲。站立在一起卻不要
Thumbnail
佛洛伊德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王道。 那夜,他循著夢的氣味回家,卻誤入另一個自己。 當現實與夢境交疊、時間失焦, 他才發現——所謂「清醒」,也許只是另一場尚未結束的夢。
Thumbnail
一字橘-avatar-img
2025/10/14
在現實與夢境的灰色地帶,清醒的是誰?做夢的又是誰?最真實的夢無不是此時此刻,好喜歡洛城的這個故事。我在你經手的每一塊的時空當中,開始思索著你所思索的問題。
【洛城廢墟】-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14
一字橘 謝謝,帥橘🥰 這個故事,是我親身做過的一場夢改編的。 那天凌晨三點多醒來,覺得太奇特,怎麼也睡不著,就順手把幾個印象最深的片段記下來。 這夢太真實,一直在想是不是藏著什麼訊息,在提醒我注意最近發生的一些事?
徐志摩有句傳誦華人世界近百年的話:「我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唯一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這句話之所以會不斷被人引用,我想是來自於每個人內心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希望找到能「身心靈」合一的唯一靈魂伴侶。 這種心情不只存在於人際疏離的現代,二千多年前古代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在書裡就講了一則傳說,可以用
Thumbnail
路克日誌-avatar-img
2025/10/14
把婚姻分析好透徹! 不能靠容忍與妥協, 而是要適應及尊重。 感謝分享好文🙏
本文深入探討楊德昌導演的遺作--經典電影「一一」,解析電影中角色所面臨的溝通困境、自我認同迷惘、以及現代社會中的異化現象。作者藉由自身經歷與觀影體驗,細膩地描繪電影所觸及的家庭關係、親子互動、職場壓力,並引申至對當代教育體制的反思,佐以精神分析理論增添理解,最終闡述「一一」片名及其豐富的多重意涵。
Thumbnail
5/5一一25周年4K數位修復版
Midori-avatar-img
2025/10/14
剛去電影院看完一一,楊德昌的作品從恐怖分子、牯嶺街、到一一,電影中的角色互動都像是擦邊球,各種語言與動作都像是嘗試表達自我接近彼此的手段,卻不曾真正理解彼此。「因為每個人都困在自己的某個關卡裡,已是左支右絀自顧不暇。」 真是孤獨。 不過,好奇在精神分析的治療設置中,一方面要建立治療關係,同時也用特別的setting來模擬真實活著的孤獨狀態嗎?(治療師坐在後面,被分析者的感受是既有親密的對治療師的投射,同時就像是在跟自己講話的孤獨狀態)?
3P夢拓野-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14
Midori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也可以採用面對面方式,是否使用躺椅,端看治療頻率以及治療師與來訪的討論。目光不用交會,確實帶來某種隱蔽的效果,像溫尼考特所言[別人在場時孤獨的能力]。但有時個案也會因此覺得恐懼......
付費限定
讀冊聽課紀錄~ 斯賓諾莎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偶然性,也不是線性的因果論,世界是由必然的自然法則構成,所有行動都源自存在的本性,是慾望的能量。 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中,慾望(conatus)是存在的本質,每個人都在努力保存並增強自己的存在力量。這就是他不同於其他哲學家認為人都說理性的存在。 人之所以消耗
5/5斯賓諾沙
付費限定
[讀冊時間] 在專業哲學界中似乎是相當不利的因素。在專業哲學界裡,佛洛姆往往往被評為沒有深度的通俗思想家。 人們傾向於把晦澀當作「有深度」,通常會景仰那些說話讓人似懂非懂的哲學家,並把這些哲學家視為了解世界奧秘的人。在專業哲學界中這種傾向又更為嚴重。 佛洛姆在大眾問引起極大關注的另一個原因是他
付費限定
這一篇是哲學大師談愛情,非常到位~ .........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男女之間的愛其實是一種渴望,希望將不同的性別完全融合在一起。兩人所追求的是,在其他關係中難以見到,且只屬於兩人的深厚親密感。 佛洛伊德認為,男女間的合一與愛情是性欲的表現或昇華;而佛洛姆則認為,性欲體現了我們渴
佛洛伊德把性欲視為人類行為最根本的動力,認為人類與他人建立關係,是為了滿足自身本能的欲望。 然而,佛洛姆認為,人類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關係中形塑自己的。 他認為,這種關係對人類的人格養成具有重大意義。人類需要他人,並不是因為把他人當作滿足欲望的手段,反而是透過這種關係,人們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