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漫步-架構知識的「位階」,建造龐大的「住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是「皓哥這段話」啟發我對思想體系的架構思考。試著構築心中的思想大樓,其中存在著不同的「位階」或「層級」。在一層一層深入探索的過程,發現其最高層級的知識,甚至超過思想所能定義。

我的一生是一個「建造」的過程,建造自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建造一個家庭,在某家公司,有分於建造某個團隊,建造某些產品;而這些抽象的建造當中,也貫穿了建造自己的產業,包含金錢財富,自己的房屋,有長久價值的資產。有形無形的建造總是互相穿插的,無形的思想,技能,知識等等應該是帶頭的,就像勝任一個工作的條件總是需要預先具備該領域的專業,工作產生價值之後很自然的能獲取對應的報酬,才能為自己建造有形的資產。

而支持擁有這些外在有形資產的,總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內在能力,否則內在認知的狹小或不穩固,也終將導致有形資產的減損。例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繫辭傳) 就是描述內在品德與外在財富不相匹配的狀況,結果就很不好了;而李白的將進酒中「千金散盡還復來」則是對內在能力自信與把握的寫照。

因此,專注於內在的修為,把自己的思想體系,建立的又高又大,其他的事,就讓世事隨意流轉吧!人生的最終結論,與任何有形的建造無關,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古人也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而我所奉行的基督信仰,則是要建造「基督的身體」,至終成為「神的國」和「新耶路撒冷」,這些才是屬靈且不朽的。因為牽涉到屬靈深奧之事,所建造的東西就無法用「思想體系」來定位,那會讓這個東西被限制在哲學語言的層次,但在人性與信仰層次,顯然有比思想更深的屬靈實體,暫且用「空間」來描述之,建造的工作,就是在不斷「撐開」的過程。


思想漫步」系列,打造最深的根基,內容繞來繞去總指向屬靈奧秘的信仰;「精明管家」系列,則是帶點「銅臭味」而赤裸裸的金錢交易。這兩者巨大落差,在我心裡也曾存在矛盾,也許我的朋友們至今也難理解吧!到底我是個貪財浮華的小人,還是奉獻苦行的修士?我的內心極其複雜,連我也不輕易定義自己,因為自己是在不斷變化的「建造」過程中。長期目標是信仰中最深奧的部分,而短期目標卻可能是一個損益幾百元的交易,或稍微大一點就是「堅實抗風險的投資組合」。想通了,一點都不矛盾,無任何違和,就是所要建造的龐然大物中最重要的「地基與骨幹」,與細部功能性的「裝潢擺飾」的差別,所有元素都是需要的。而本文所要釐清的就是「位階」。

皓哥幽默的帶進幾個觀念,所有人免不了要先解決生存基本需求,金錢可以換來下一餐的飽食,以賺錢為目標的人一點都不可恥,非常正常。但如何能賺錢?你看銀行工作人員,每天經手大把大把的鈔票,但沒有一張是屬於自己的,所能確認的,只有辛苦一整個月後換來的定額薪水。又如大眾接觸金融市場的第一印象,就是價格的漲漲跌跌,或劃成一些線圖,開始看圖說故事,那就掉入虛無的陷阱了。無論如何,金錢就是表象中的表象,最粗淺的部分,就先定義此層級為「金融」。也許牽涉到眼花撩亂的技術指標或 K 線型態,或者也包含高深的數學計算,風險評估,選擇權定價,等等,但還是必須承認,相對於以下要深挖的東西,這些還是太淺了,所以歸類為第一層。以下先勾勒出我心中各層級的藍圖:

1.金融 --> 2.科技 --> 3.經濟 --> 4.政治 --> 5.歷史 --> 6.哲學 --> 7.人性 --> 8.信仰

raw-image


套句近年暢銷書愛用的名詞:底層邏輯。以上就是一層一層往深處探索的過程。以往的文章剛好涉及最底層的信仰,和最浮華的金融,上下包抄,佈下天羅地網,盡享天下知識與智慧的寶藏,真的很美好。寬廣的空間,足夠我在往後的數年,乃至於一生的歲月,徜徉在其中悠遊漫步。曾經研讀過 創世紀一章六節「神說,諸水之間要有廣闊的空間,將水與水分開。」,空間架出來,生命才有生長的機會。也許將來的文章,可以標注出層級,就可以比較了解自己所建造的知識體系的狀況。

金融 -> 科技

相對於直接積極交易所產生的報酬,更多的富豪是藉由創造實體生意而實現階級躍遷。觀察全世界引領風騷的產業,當然要先聚焦在「科技產業」。那帶領科技創新的企業領袖,有來來去去一直買賣自家公司的股票嗎?應該是沒有啦,他們持有大量股票,但不會因著價格的漲漲跌跌而隨之起舞,反而是專注本業,追求技術或商業模式的創新,帶給世界優秀的產品與服務,維持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讓公司價值翻倍再翻倍!他們耐得住市場的波動,因為他們懂公司,懂產業,懂市場。但若要更厲害,地緣政治,歷史,哲學等等更深層級的理念,也必定具有相當程度的定見,才足有成就其偉大。試想一下 Apple 這家公司,對其產品有著獨特的設計理念,已經牽涉到哲學與人性的領域了,那驅動力就不僅是膚淺的唯利是圖而已。

總之,專門鑽研金錢的人,可能不容易真正擁有金錢,至少要深挖一層比較有機會:掌握改變世界,推動人類文明的驅動力,就是科技創新了。現在是 2025 年,最火紅的科技莫過於 AI,從 2022 年底產業低迷時,由 OpenAI 的 ChatGPT 橫空出世,短時間內迅速擄獲全世界的焦點,大語言模型以驚人的速度進階和改版,「通用型人工智慧」彷彿近在咫尺!再加上人形機器人的進展,讓 AI 不再只是純軟體,開始與物理世界深度互動,自動駕駛車也是一個重要分支。其硬體底層由先進製程的半導體晶片,透過層層堆疊封裝,整合驚人數量的 GPU 和 HBM,讓軟體模型 LLM 可以快速訓練與佈署,從此展開龐大的產業鏈,卡到一個位置就可能跟著雞犬升天!產業鏈從最上游的晶片設計,晶圓製造,設備支持,封裝測試,系統整合,伺服器或消費級電腦整合製造等等,有許多環節可以注入價值。此外,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就是「電源」,電能的產生,儲存,輸送,變壓等等,也是剛性需求,都值得深入研究。

科技 -> 經濟

追求科技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努力,但技術力最強的公司,依然經常遭遇大幅的波動,或被「系統性賣壓」打得喘不過氣,或因「需求展望供不應求」而股價噴飛,顯然外部環境還有重大的影響因素。如 2020 全球經濟因著新冠疫情而全面 shutdown,誰知因著美國聯準會的無限 QE 政策,加上封城造成的「宅經濟」大爆發,反而造就了半導體,網路通訊,消費電子等蓬勃發展,硬生生的驚驚漲了兩年,在全人類共同承受疾病和危及生命傷痛的同時,卻讓一群金融市場參與者賺得不要不要的!連航運業都因突如其來的供需失衡莫名其妙的衝了好幾波,洞悉其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人,可以找到太多投資機會了。全球經濟系統互相連動,各國央行對就業和物價水準的判讀,做出不同的利率決策,或擴表與縮表,影響匯率波動,所有因素都會對企業的獲利產生錯綜複雜的影響。以上所提大致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範疇,更明確的說是「總體經濟」。研究各種經濟數據的預期,發布,和許多學者的分析,也是很有趣的過程。

經濟 -> 政治

2025 川普二度上台,四月清明連假,全球經歷了劇烈的驚嚇,原來關稅大旗可以這樣隨意揮舞的喔!經濟學家很清楚的解說關稅有損於全球經濟,如這個「小林說關稅」解得很清楚,但有人就是要硬幹,而他有這個權力!是經濟理論正確還是強權政治正確?原來,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稱為正確,市場如何反應就是結論了,要如何解釋大家自己高興就好。又如聯準會主席齙爾堅持看數據辦事,擔心通膨風險而遲遲不降息,一直被被總統罵笨蛋!都是台面上可尊敬的精英領導人,還同一個國家,這樣互轟,到底誰是笨蛋?難道總有一人是笨蛋?或也許沒有人是笨蛋,那真的是很困難的決策!雙方都有合理的理由堅持自己的立場。


一個電動車補貼政策,可以造就整個產業;加大頁岩油的開採能量,可以壓低油價,抵銷因關稅所造成的通膨風險,這是川普的如意算盤,這些都是政治力量影響經濟系統的案例。更有甚者,可以高舉「國家安全」的大旗,直接管制進出口商品!阿不是全球分工,效率最好嗎?沒辦法,雖然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成本大幅增加,也是必須去的,強權啊,「地緣政治」的風險啊。中國貨物美價廉,不可用就是不可用,消費者用的很爽,卻造成整個國家製造業空洞化,能不管嗎?又如 google facebook 等商業巨頭,雖然有優秀的軟體服務,卻硬是被擋在中國的國家防火牆外。所以政治力還是凌駕於商業之上,政治的權力的背後,還有軍隊和武器的支持,若喬不攏兵戎相見,就是生靈塗炭的悲慘景況,人命都不保了還有什麼餘裕去追求幸福和諧的生活!

政治 -> 歷史

以上從經濟爬到了政治這層,許多分析者,可能過度認定以「贏得勝選」或是保住權力等等,作為政治領袖的施政動機。在選舉制度的基礎下,難免有這點考量,但若一味的用這膚淺的邏輯來評論政治人物,就顯出淺薄無知了;政治的走向,通常是依循著一脈相傳的歷史。比如說,俄羅斯為什麼侵略烏克蘭,我無深入研究不敢妄加評論,只知也許普丁仍然活在往日帝國榮耀的幻覺中!另外深受歷史淵源所影響的莫過於以色列,這個民族顛沛流離兩千年,雖擁有高超的經商手腕和偉大的科學成就,但卻不斷被迫害甚至遭遇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好不容易成立自己的國家,又強敵環伺,各個要致己於死地,怎能不團結凝聚,全民皆兵,變成刺蝟般的存在!我相信其本質是愛好和平的,但對於威脅自身生存的勢力,說有多狠就有多狠。至於巴勒斯坦那塊地,似乎偷搶拐騙的非法佔有,但你可知此地在其更古早的歲月中,與他們的祖先,有何等緊密關係。

因著文字傳承,以一己之渺小可以窺探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的發展,這也是非常幸福的事。但了解越多也產生越多的無奈,大家生活在美麗且唯一的地球,豐富的資源不是用在提升民生福祉,卻用最先進的科技,殺最多的人!政治精英們一代一代的崛起,都無法停止殘酷殺戮的戰爭,「世界大同」似乎已經成為遙不可期的幻想。雖然恨惡發動侵略戰爭的暴君,也討厭害人害己的恐怖份子,但若有那麼一點餘裕,也需要去了解造成這些行動背後的原因,動機,和歷史淵源。唉!這千年的難題,有時似乎很遙遠覺得干卿底事,有時又覺得好像戰火逼近,總是不想莫名其妙的承受這一切。

歷史 -> 哲學

每個人生下來時也許覺得媽媽就是全世界,漸漸的發現有家庭,社會,國家,而遙遠的國度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why?約定俗成的背後,經年累月後,不知不覺形塑一套文化傳統,隱含著並不簡單的看世界的方法,也許可以用所謂的三觀來概括吧: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出生在台灣,傳統的信仰中的鬼神,沒有一個是創造天地的,也許有傳說什麼盤古開天闢地的,但僅僅只被認為是虛構的故事,誰真的相信有盤古這號人物?女媧能補天?罷了。20 歲時我接受了基督的信仰,相信有一位獨一的神,但我只是一個很小撮的群體,更多的人是「無神論」者,或是「唯物主義」者,或是認為大爆炸小機率卻發生而產生生命的,林林總總,其實說白了「迷糊論者」還是比較多。

川普上台後許多所謂「極左」的論述被廣泛討論,有左就有右,像全民健保這種由政府強制作莊照顧大家的政策,其實屬於左派政策。環境保護,兩性平權,人種平等並多樣化等等,都屬於偏左的政策,但都有兩面的論述。也許有美麗的願景如「生命共同體」之類的,現在已經變成狗屁的唱高調了,或是強制保護黑人或同性戀,其實變成真正的歧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這世界還是明顯區分為兩個陣營,基於共產主義的極權體制,和基於尊重多數人民的民主自由體制。我生在台灣當然喜歡民主自由,但當看到「英國脫歐」的過程之歹戲拖棚,或是披著「自由開放」外衣,而執行「道德綁架」之實的極端言論,還是覺得凡事不要走到極端比較好。但若想走真正的「溫和派」,難免還是會被極端仔挑戰,挑戰與抗爭的背後,通常不是單一政策,而是「某一種主義」之間的抗爭。以我現在的認知,極左與共產主義雷同,而其實「社會福利」也是某種程度的共產主義,不要太極端就好,若一半收入以上拿去繳稅,那肯定會很不爽。特殊情況如疫情嚴重時,我們也可接受一段時間的強制隔離規定,但若做到像犯人一樣關押,就不可接受。到底什麼主義比較好,稱爲溫和派行嗎?恐怕當此派別型成之後,也可能變成「強製性溫和」的恐怖。唉,很難。

哲學 -> 人性

前述提到一些主義學說,若深入探究可能都分別對應到硬的難啃的教科書,以個人有限的聰明才智和腦容量,不可能全面理解;但我相信不大可能僅憑單一理論就可以解釋人間百態。連看得見的物理世界,經過幾千年物理學家的努力,試圖找到統一場的理論,至今也遠遠還解不開宇宙的奧秘。宏觀世界的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在微觀世界中卻無法適用,量子力學被講的接近玄學,代表還有太多神奇現象無法被合理的解釋。幾乎所有的理論,都有著假設性的先決條件,所以只能解釋特定情境下的現象。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乃至於形而上的哲學也是這樣。身而為人,其個體與群體觀點,存在著奧秘的複雜性,所有的理論只能解釋其一小部分而已,人性超越所有的哲學!

而難以捉摸與掌握的人性,大部分時間卻表現出簡單的和諧,單純的活著沒有那麼難啦,但總是有那種少數案例,憂鬱到極致甚至無法接受自己多呼吸一天!在今年 2025 的川普炫風中,我注意到一個名詞:common sense 的革命!好像我們把各種思想學說推到極端,通通遇到死胡同,產生對抗消耗,人類互相傷害,完全困住自己!回歸常識很難嗎?我認為人性之所以寶貴,就是無法被完全的模式化,永遠有彈性,永遠有例外,但又不失規律!阿德勒的目的論明明就很好,讓個體負起責任,產生改變的勇氣;但卻有人要搞到極端,對著刑案受害者說,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WTF!不是理論不好,是適用情境不對。企業管理學也是充斥著理論,但若理論可一體適用,就不需要一堆高階中階主管了,照規定辦事誰不會,照理論邏輯推理誰不會,若只會這樣,AI 都能取代了,不需要一堆領高薪的垃圾。在這個時代,無法珍賞,領悟,並持續開發出人性的高貴之處,都會走到困窘境地。AI 的發展,也強有力的推著我們,回歸人性根本的部分。

人類應該如此評價自己,身而為人這有自由意志和精密功能的高等生命,是宇宙中頂尖的奇蹟!頭頸軀幹四肢的運動機能,五臟六腑的生理機能,情感中的愛很情仇,知性中的智慧洞見,怎麼可能探索得完?投資領域常提到恐懼與貪婪,經驗豐富的老手,敢說都能管理的很好嗎?難啦。所以光是投資心理學,就有可能終其一生也探索不完。

人性 -> 信仰

可見人是種不簡單的生命,其實光是研究一個最簡單的單細胞生命是怎麼產生的,至今都沒有確定的結論,所有的僅是「假說」。熱力學說宇宙傾向最大亂度,若無能量持續注入將歸於死寂,生命卻是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凝聚億萬種元素表現出驚人的有序!你以為科學家已經解開宇宙的奧秘,實際上並沒有;你以為醫學可以治療大部分的疾病,實際上是在死亡面前束手無策;你以為心理學家或腦神經專家已經掌握了人的內在世界,而其實人的內心不比浩瀚的宇宙還小!知識水準越高的人,只會理解到未知的領域更大;只有半桶水的偽專家會自稱為專家,自稱大師的通常不是大師,別人尊稱的比較有可能,但不管在巨觀微觀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專家,都是謙卑的尋求者。對自己最偉大的看法就是「虛無」到連塵埃都不是。

生命的產生已經難倒了所有科學家,「意識」從何而來?更是虛無飄渺到不知如何研究。因此有人大膽跨出習慣的領域,大膽的「相信」一些無法證明的事情。藉由信心的腳步,竟然也可以「實證」許多事情!但終究許多的經驗片段是基於主觀,無法歸納成放諸四海皆準的定律,只有極為少數的規律可以勉強被大眾理解,也許所謂的因果規律,吸引力法則等可以算是,稍微多說一點立刻會被歸類為「玄學」,淪為說說笑笑的娛樂。

但「信仰」卻是每一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課題,他是人生的「必須」。生命的歷程所面對的內外部環境,既然是「未知,虛無,無常,複雜...」,就必須有自己的一套面對方式。不信神鬼的人,其實他的信仰就是「人定勝天」,或可說,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神。窮困出身的人,也許相信金錢可以解決所有事情,金錢也可以成為一種信仰。許多的哲學,相信「追求內心的幸福快樂」是他的目標,也有許多不同的方法,或苦行,或行善,或靜坐冥想,這些都可以構成一個人的信仰。信仰對象不一定是所謂的宗教,選擇全部都不信的人,也是一種選擇。所有的信或所不信的都牽涉到「未知」的部分,什麼都不信的「懷疑論者」也是一種信仰,因為宇宙中有可能存在一種「客觀事實」但他選擇全都不信,他憑著信心選擇不信!這也很厲害。

人的一生短暫的幾十年,到底要完成什麼「使命」才可無憾?若選擇拖字訣,許多事情不做,許多選擇不選,當時間過去,就自然做了「不做」這種事,就自然選了「不選」的選擇,蓋棺會論定的。信仰的世界相對於「確知」的世界,更是無限的寬廣,不要想著在斷氣前一刻,默念個什麼咒語之類的就可以翻轉一生的頹勢,在腦袋還清醒,身體還健壯,就必須非常積極的準備。此基礎沒打好,恐怕一生努力建造的東西,轉眼就歸零了。


以上,從金融到信仰,我終於把每一個樓層都架構好了,這就是一個空間,空間廣闊就可以滋生萬物了。這個建造體,不是一個思想體系,也不是一種哲學,是一個可以「安然居住」的地方,就用一些啟發我非常多的聖經節來結尾: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廣闊的空間,將水與水分開。神就造出天空,將天空以下的水,與天空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神稱天空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創世紀 1:6~8)

「神賜給所羅門智慧、極大的聰明、和寬廣的心,如同海邊的沙那樣不可測量。」(列王紀上 4:29)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是為你們豫備地方。」(約翰福音 14:2)


Newman 2025/6/18

導覽頁:紐曼的思想漫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ewman的沙龍
25會員
128內容數
漫步是一種境界。
newm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不是黑天鵝! 只可能在事後,也許會領悟過來,但條件是:必須活著!然後,我們認知的極限,又被擴大了一些。而每次的擴大,也帶來對未知領域,更加的敬畏。 「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一切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四十夜降雨在地上。正當那日,挪亞和他三個兒子閃、含、雅弗
2025/04/10
不是黑天鵝! 只可能在事後,也許會領悟過來,但條件是:必須活著!然後,我們認知的極限,又被擴大了一些。而每次的擴大,也帶來對未知領域,更加的敬畏。 「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一切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四十夜降雨在地上。正當那日,挪亞和他三個兒子閃、含、雅弗
2025/03/24
這一段非常可愛的經歷,曾經寫在 創世紀020,隨著青少年進度再度重溫,對神人關係的親密,依舊驚奇。這次是先有口說,才有文稿,神的話不僅在深思熟慮或默想中,也必須在公開分享時,流暢的湧流出,這是我一生的功課。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那時天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口。」(創世紀 18
Thumbnail
2025/03/24
這一段非常可愛的經歷,曾經寫在 創世紀020,隨著青少年進度再度重溫,對神人關係的親密,依舊驚奇。這次是先有口說,才有文稿,神的話不僅在深思熟慮或默想中,也必須在公開分享時,流暢的湧流出,這是我一生的功課。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那時天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口。」(創世紀 18
Thumbnail
2025/03/13
剛得到老父親的祝福:「願神賜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並豐盈的五穀和新酒。願多民服事你,多國跪拜你。願你作你弟兄的主,你母親的兒子向你跪拜。凡咒詛你的,願他受咒詛;為你祝福的,願他蒙福。」(創世紀 27:28~29) 這是個敬虔的家庭,從祖父亞伯拉罕蒙召,有了全新的開始,開始傳承神的祝福。祝
Thumbnail
2025/03/13
剛得到老父親的祝福:「願神賜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並豐盈的五穀和新酒。願多民服事你,多國跪拜你。願你作你弟兄的主,你母親的兒子向你跪拜。凡咒詛你的,願他受咒詛;為你祝福的,願他蒙福。」(創世紀 27:28~29) 這是個敬虔的家庭,從祖父亞伯拉罕蒙召,有了全新的開始,開始傳承神的祝福。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
Thumbnail
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