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走在巷子裡。
柏油路微濕。雨後的芬芳。麵包的甜香。
遠處。鳥鳴。
我看見一隻貓。
在牆頭上。曬著太陽。
橘色。閃光。金邊。
眼睛半瞇。尾巴輕輕地晃。
牠不在乎我。也不在乎遠方的車聲。
牠在想什麼?
大概什麼也沒想。
牠不擔心晚餐在哪。不煩惱自己是不是不合群。不覺得自己孤單。
牠只是在享受。享受這片陽光。享受這陣微風。享受牠自己。
人生也是這樣。
總有人問,你怎麼一個人?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
他們以為那是孤單。
但我心裡清楚。
那叫自由。
那是我和世界的單獨約會。
嘿,我的快樂,不需要別人批准。
從不。
我的世界,我就是太陽。
我可以自己發光。
溫暖自己。
自在獨行。

短文解析:
讀到這裡,這篇短文在你心中留下了什麼樣的漣漪呢?
先想想,再往後讀
或許,你會在我的思緒裡,看見自己的倒影。
序幕:一個暫停的時空
開頭的巷子、微濕的柏油路、混雜著雨後青草與麵包的香氣。
那是一個我刻意為之的「暫停」。
在那個瞬間,我放慢腳步,打開所有感官去全然地感受世界。
城市的喧囂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周遭只剩下最純粹的聲音、氣味與感受。
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描寫,能邀請讀者與我一同進入這個寧靜的時空,為接下來的內心思考,做好鋪墊。
貓的啟示:一種我所嚮往的自在
然後,我「看見」了那隻貓。
牠是一個關於「自在」的象徵。
我寫「牠不在乎我」。
身為人類,我們幾乎無時無刻在意別人的眼光,我們的行為舉止很大程度上被他人的存在所影響。但這隻貓不同。
牠的存在,純粹是為了自己
牠的滿足感來自於自身與自然的互動,陽光、微風與自己。
當我寫下「牠不擔心晚餐在哪。不煩惱自己是不是不合群」,我其實是在書寫人類共有的焦慮。我們總是在為未來擔憂,為複雜的社會關係而煩惱。
而貓的「什麼也沒想」,正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禪意,一種擺脫了精神內耗的境界。
獨處的再定義:從孤單到自由
我們的社會,習慣用「孤單」、「寂寞」這類詞彙,去標籤獨處的行為。
我自己也曾被這樣問過:「你怎麼一個人?」
我選擇用「自由」這個詞,是因為它強調了「主動的選擇權」。
獨處,是我主動選擇了一段能與自己或世界深度交流的寶貴時間。
我稱之為「我和世界的單獨約會」,這是一種充滿儀式感和期待的美好關係。
成為自己的太陽
貓需要外在的太陽來獲取溫暖,但作為人類,我們擁有更強大的內心力量。
我們不必等待誰來施捨陽光,不必將快樂的鑰匙交到別人手上。
「我的快樂,不需要別人批准。」
這是一句賦權的宣言。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定義自己的快樂,都有能力從內心長出溫暖與光芒。
所以,我寫
「我的世界,我就是太陽。」
這不代表自大或與世隔絕,而是指一種精神上的自給自足。
當我成為自己的太陽,我便擁有了溫暖自己的能力,也擁有「自在獨行」的底氣與勇氣。
我將它分享出來,是希望告訴每一個偶爾感到不被理解的靈魂:
享受你的獨處,那不是孤單,那是你最真實、最自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