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樹教授《紅色帝國的邏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世界》(2019)一書,由台灣新銳文創出版,是剖析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國際戰略格局的重要著作。作者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客座教授,亦為中國戰略分析智庫董事局主席,長期關注中國專制體制的演變與憲政改革的可能,具備深厚的政治學理論視野與批判思維。 本書嘗試建構一個名為「紅色帝國」的分析框架,從歷史、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等層面,剖析中國共產黨如何透過黨國體制運作、全球經濟滲透與話語權爭奪,逐步形塑出一種具有當代特徵的霸權模式,並進一步討論其對全球秩序與台灣地位的深遠影響。此一觀點,不僅為讀者提供理解中共政權運作邏輯的透視鏡,也為台灣未來的民主防衛與國家安全提供理性且具前瞻性的省思方向。 紅色帝國的政經模式:黨國體制的延續與變形 張博樹指出,中共體制的核心特色,在於黨國一體的治理架構。中國共產黨以自身為最高政治主體,將「黨的利益」置於國家與人民之上,透過高度集中之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控制,維繫其統治正當性與持續性。此一治理模式雖不具傳統帝國之領土擴張形式,然其全球性經濟與文化介入,實已構成新型的「非地理性帝國擴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結合對外投資、「一帶一路」倡議與貿易政策,建立跨境經濟依附關係。中國不僅以此擴張經濟版圖,更透過基建援助、債務陷阱與文化交流,輸出政治價值與統治邏輯,形成具政治效忠意味的經濟依賴型秩序。 意識形態輸出與話語權重塑 在政治經濟滲透之外,中共亦積極於國際舞台上塑造一套與西方自由民主相對立的話語體系。張博樹指出,中共以「中國模式」為名,嘗試為威權主義尋找新合法性,並透過控制媒體敘事、干預學術交流與滲透國際組織,擴張其對全球話語權的掌握。 此種意識形態競爭,並不僅止於政府對政府的對抗,而是一場延伸至民間社會、教育文化與資訊流通層次的深層角力。中國試圖將自由民主描繪為衰敗體系,藉此強化其模式之吸引力與可移植性。 對台統戰策略的複合性與日常化 針對台灣,張博樹特別分析中共近年來「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統戰策略,涵蓋軍事恫嚇、經濟利誘與文化心理戰等多層面,構成全方位、長期性的滲透與分化工程。 此種統戰已不再侷限於政治菁英或兩岸談判場域,而是轉向對台灣社會日常結構的深度介入。透過媒體投資、宗教交流、地方基層與民間團體滲透,中共試圖培植「親中聲音」、模糊主體意識、分化民主陣營,以影響選舉與政策方向。此種「軟侵略」形式,對開放社會之民主運作機制構成極大挑戰。 對台灣的警示與因應之道 本書對台灣提出多項警示,重申維護主權與民主價值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首先,在經濟層面,張博樹提醒台灣不可過度依賴中國市場,以免在關鍵時刻遭對方操控。應致力推動供應鏈重組、深化與其他民主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分散風險、維持經濟自主。 其次,在政治社會層面,需高度警覺中共對公民社會與媒體環境的滲透。資訊戰已成現代戰爭的前哨戰,台灣應強化媒體識讀教育、健全法治體系,確保輿論空間不被境外勢力操弄。 再者,在意識形態層面,民主價值的堅守不容退讓。唯有持續強化對公民的民主教育,深化自由法治的制度認同,方能構築對抗中共話語戰的內在韌性。 最後,在地緣戰略層面,台灣應清楚自處定位。面對中美對峙與區域局勢變化,唯有提升防衛能力、穩健外交策略,並積極融入民主聯盟,方能在強權競逐之中爭取生存空間與發聲權利。 民主防線的自我更新 總體而言,《紅色帝國的邏輯》提供的不僅是一幅關於中共政權的宏觀政治圖像,更是一紙對台灣未來方向的深刻警語。面對來自中國的多面向壓力與挑戰,台灣不能僅以被動防禦因應,而應主動構築具有未來視野的民主韌性與國家戰略思維。 此書不僅是一部對中國政權結構的剖析,也是一本給予台灣社會深思的鏡鑑。在當代「紅色帝國」勢力擴張與民主防線退縮交織之際,唯有清醒認識現實,方能捍衛我們珍貴的自由與生活方式。
■相關視頻■
不挑釁,中國就不會打台灣嗎?

張博樹 (1955年11月23日—).中國憲政學者。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