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九年,1995年上映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的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才終於在2004年上映,若非剛巧身處當年的情境,很難想像那樣的等待對觀眾來說是多麼地煎熬。當首部曲的最終,傑西與席琳在月台上激烈地擁吻道別,那半年之約,原該讓人滿心期待,沒想到半年之期的落空之後,竟然一轉眼過了九年。更讓人驚訝的是,原來九年心心念念的折磨,不單單只是影迷,劇中的當事者傑西與席琳更是尤有過之。耐人尋味的是,現實與電影的重疊,不單單只是模糊了原以為清楚的界限,還拉扯出更多情感的涉入與自我的投射,關於愛情,也關於人生。

承接著首部曲的經典,「愛在日落巴黎時」仍然以男女主角不斷地對話做為電影的軸心,而且兩人不論是在咖啡廳、遊船上、車上,甚至是連男女主角在公園散步時,導演都還刻意讓透過鏡頭的同步移動,讓畫面更聚焦於兩人。尤有甚者,在那不變的背景之中,語言反而得以躍出畫面,成為核心的媒介,編織著更深邃的意象。而且,這部電影的編劇,除了導演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之外,還含括男女主角,彷彿電影不只是電影,那對於角色的投入,發自內心而生的對話,都使得這部電影的精彩,絲毫不亞於首部曲。

電影一開頭,就在巴黎極為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那是一場新書發表會,而作者正是傑西。導演透過書迷與傑西的問答,漸漸了解到書中所寫的內容,竟然就是九年前的那一場浪漫邂逅。而也在那樣的覺察之後,彷彿下意識地開始搜尋席琳的身影,畢竟這是巴黎啊!果不其然,就這麼一個不經意的鏡頭,觀眾跟著傑西一同望見了處在書架之中的席琳。那一剎那不由放聲驚呼,卻也在那一刻才意識到電影才播放不過幾分鐘,竟然就涉入如此之深。想來,那絕非是幾分鐘光景所挑起的在乎,而是九年的醞釀衍生而成的一種執著。那一刻,相信不論是電影中的兩位主角,抑或是觀眾,相逢像是釋放了原本壓抑的種種思緒。像是停不下來一般,腦袋裡充盈著各式各樣的想像,關於這幾年中兩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於是乎,故事就從發表會結束後開始,這其中還不忘先鋪陳,傑西因為還得趕赴機場,所以他與席琳只能有極短的時間得以敘舊。兩人決定先從書店移往咖啡廳,行走的過程中,兩人所交談的第一個話題,當然就是眾人所關心,更是兩人最在意的半年之約。席琳先詢問傑西是否赴約,當得到否定的答案之後,她才像是放心地表示,當年為了參加祖母的告別式,而不得不失約。有趣的是,那簡短地確認過程,卻勾起了熟悉的氛圍。時隔九年,兩人之間仍存在著一種小心翼翼地探問;不同的是因為當年的美好,也許彼此之間有了更多的坦承,關於愛情與自己。

可不是嗎?光是從席琳的態度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內心的拉扯,她先詢問傑西當年的約定,當傑西說他沒有赴約時,席琳像是放下心中的大石,揮別多年的愧疚一般,舒了一口氣。然後才說自己也沒去,之後當席琳解釋爽約的理由得到傑西的認可之後,她態度立刻轉變成十分介意為何傑西竟然失約。那指責般的口吻呈現出席琳的在意,這也才讓傑西坦承,他不僅赴約,而且還想盡辦法想要聯繫上席琳。那矛盾的言語,遮掩的情感,彷若是首部曲中的重現。兩人依舊不安,依舊害怕在愛情的議題中,碰觸著關於付出的多寡,彷彿那連結著自我的輕重,甚或是輸贏。

一個不得不的失約,與一個赴約後的失落,都透露著兩人對彼此的在乎,話題的點燃,瞬間釋懷了心中的芥蒂,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裡頭還偷偷地藏著壓抑多年的希冀,甚或是想像,關於彼此、也關於愛情。是故,也許害怕破壞那美好的開始,接續兩人聊著彼此的近況,卻巧妙地避開情感的議題。那關於職涯的分享,帶著一點自我實現的歡愉,甚或還有一點意氣風發之感。殊不知那往往是昔日愛侶,久別重逢後的一種防衛。

所有的言詞都像是要彰顯著,即便對方缺席了自己這幾年的人生,依舊能無悔地活出一種精彩。只是,有些時候那樣的宣告其實是一種自欺,帶著傷害性的自欺,尤其是當越在乎對方之時,那防衛的系統也就更加炙熱。因為那樣的愛,藏著比較,該說是一種心痛的比較。就深怕自己愛得比對方還深,付出比對方還多。而在自尊心不足的狀態下,「輸」彷彿就賠上了那搖搖欲墜的自我認同。彷彿自己為這段愛情所受的罪,毫無意義,也毫無價值。
於是防衛成了必然,可是即便如此卻依舊難掩內心渴望知曉更多的真相或者說細節。於是就像是當年邂逅所舞出的首部曲,關於情感的揭露,就在那時間的推演之中,在逐漸放下心防之後越發凸顯。然而眼下不同於首部曲中,兩人相處的時間可以從傍晚到隔天日出的「悠閒」,而是眼看著即將日落,飛機起飛時間迫在眉睫的「焦急」。所幸,九年前的情感勃發,那留存在心中的美好與甜蜜,成了卸下防衛最好的基石。而且,至少兩人都沒遺忘當年的約定,這也就足以讓防衛有了缺口,這該可算是「好的開始」。至少可以藉此,加速了從防衛到坦誠的時間。

尤有甚者,傑西還把當年的美好邂逅寫成書,對席琳來說,更是一種鼓舞、一種安慰。因為愛情的執迷,兩人都渴望被記得,也都非常害怕被遺忘。所以透過關於「書本」的討論,成了一種「繞道」,讓彼此得以回味當年的美好。這其中,顯然席琳的防衛更甚於傑西,所以她不時用「遺忘」來帶過。殊不知,這樣的過程反倒越發挑起了傑西的防衛。為何會如此,對席琳來說,傑西的書讓她感到安慰,她是被記得的。相信在知道傑西寫了這麼一本書時,她該是多麼的欣慰與歡愉。甚至那還得以衍生出許多的想像,關於彼此。可是當她接續開始查找關於傑西的訊息時,卻發現他已經結婚且育有一子,那像是一盆冷水直澆心頭,原本塵封多年的狂熱情感,瞬間崩解。
席琳無法理解,當傑西那麼在乎她,甚至為彼此寫了一本書,那樣的愛情豈容質疑。但果真如此,為何他又已經另娶她人。誠如當傑西詢問席琳看到書的感覺時,席琳回應當自己被寫為書中的角色,她覺得有些受寵若驚,可卻又有點困惑。席琳想要相信那段愛情依舊在彼此心中佔據著不容取替的位置,但是一如首部曲中那浪漫的夜晚,她極其害怕傑西只是把兩人之間的情感視為一場甜蜜而浪漫的短暫激情。相較於此,若她反而將其視為改變她一生的邂逅,那不僅會讓她感到難堪,甚至會摧毀她的自尊。所以她小心翼翼地探詢著,先是透過「遺忘」來自保,然後從傑西的激動與在乎,慢慢地重新找回她心中關於愛情的相信。

兩相比較,傑西是比較願意坦露自己,或者該說傑西是準備好的。一如當年傑西在火車上主動邀約,眼下其實也是傑西透過出書再次「邀請」席琳現身。所以傑西比較願意陳述他內心的情感,也許因為許許多多的感受早已化為文字,是故對於席琳的愛情,傑西無須再去隱瞞。而且隨著互動時間的增加,彼此之間像是找回九年前那份熟悉的感覺。兩人不斷地開對方玩笑,卻也都能點到為止。那停不下來的交談,像是很久不曾如此訴說內心的種種。殊不知,情愫也在那樣的熟悉裡,悄悄地復燃。
於是乎,傑西更為大膽也更為直接地陳述對於席琳的情感,他甚至一改原先的隱晦。先是對席琳直言,寫書的用意是為讓他不要忘記兩人在一起的所有細節,提醒著自己關於相遇的美好與無可取替。而後更對席琳表白,寫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要找到她。當然不可否認地,這段對話的發生,某一部分也因為席琳較願意放下一點防衛,也開始願意坦露內在的情感。尤其是過程中有一段話,就像道出了兩人內心的感受,那就是提及年輕的時候,總會以為還會遇到很多人,可是之後在現實生活中,才發現那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

就這樣兩人的話題逐漸地移轉到對於當年錯過的懊悔,那是一種彼此都能懂得的心痛,也在那關於痛楚的共鳴之中。彼此關於現實的種種,開始從先前所言及的美好與光明,轉而朝向悲痛與晦暗。因為彼此在心痛中,找著了共同的立足點,關於當年的錯過、關於當年的失落。然而那樣的陳述,卻像是對那曾經錯過的愛情,持續的添加柴火,於是火勢彷若一發不可收拾。
讓人著迷的是,電影安排兩人乘坐塞納河的遊船,在那穿越一座座橋樑之下的過程中,明亮與黑暗不斷地交織,那像是給予彼此一種保護色。在暗黑光線的橋下,關於坦露自己內心的情感,可以避免直視的尷尬。再則,在那幽暗的氛圍裡,彷若給了自己貼近內心情感的可能。當船隻穿越橋下之後,光明復現,彷若又回到現實中的角色,彷彿又得承擔那不得不的框限。真實與角色的拉扯,就在那黑暗與光明之間交織出一幅極為迷人的圖像。不僅如此,若反覆咀嚼這段期間的對話,著實耐人尋味。

比如說,傑西言及直到他在準備跨入婚姻,在前往教堂前,彷彿在街角看見席琳的身影。而席琳也坦承,她有幾度感覺在紐約看見了傑西。然而就因為兩人心中都認定對方不可能在紐約,所以只是自己的誤認,甚或是幻想。可是這樣的自白背後其實存在著對彼此的在乎,那濃濃的思念以及渴望再次相遇,以接續情緣的想法。傑西是著迷的,面對風采依舊、言談動人的席琳,彷彿關係中空白的九年從未發生過。席琳是心動的,面對著傑西那近乎告白的言語,但是她卻也努力地扮演著理智的角色。不管那像是喃喃自語般地說著,過去了就過去了。抑或者每每在意亂情迷的當口,旋即嘗試將話題轉到傑西的婚姻。明與暗,交錯著,在船上、在心口。情的難,就像席琳所言,世界並不像我們想的無拘無束。
然而,也許兩人都並不知曉,當心中關於愛情的火焰再次點燃,那不單單僅止於浪漫的回憶,那美好的感受與想像竟那還拉扯出這些年不斷壓抑的自我。這期中,除了甜蜜,還有憤怒。對席琳來說,她並不想要呈現這部分的自己,因為如此一來只是凸顯自己是多麼的在乎傑西,而她害怕表露出這樣的自己,她害怕這樣的呈現會再次讓她受傷。可是一如首部曲的中情節,時間的壓力帶來即將告別的焦躁,於是乎席琳再也忍受不了。

時隔多年,她終於可以大聲地控訴,控訴九年前的邂逅毀了她的人生。她直陳她對自己已經沒有感覺,她把自己所有的浪漫情愫都投注在那個晚上,從此再也無法找回相同的受。她更對傑西說,那個夜晚從我身上取走了一些東西。而讓席琳感到心痛與不安的是,即便接續的人生,她仍然努力地想要跨入愛情的世界,但卻總覺得愛情再也不屬於她。當傑西試著要安慰席琳時,倒是徹底激怒了席琳。那當口,席琳終於可以毫不忌諱地說出她內心的真正感受,她昭思暮想的男人已經結了婚。她痛恨著傑西一副浪漫情人的姿態現身,那挑起了她的情感,卻也旋即終結了她的情感。
傑西以為,他只要不同於九年前的含蓄,他只要毫無保留地呈現他對席琳的在乎,就能找回原有的愛情。殊不知,所謂的愛情是存在著獨佔性的。傑西一方面呈現著他的幸福,一方面又展露著他對席琳的在乎。那對席琳來說簡直情何以堪,九年前的恐懼再次浮上心頭。席琳一方面感到畏懼,一方面卻也感到憤怒,是否自己終究只是傑西人生的過客。那一夜情的想法,想是一種被輕視、被傷害,甚或是一種污辱。席琳的怒,席琳的恨肇因於席琳的愛,而當愛情再次被引燃,原本被壓抑的情緒也就像是翻天覆地一般地爆發。
席琳憤怒而絕望地控訴著,因為深愛著傑西,她的人生從九年前開始,就無法再好好地去談一場戀愛。她的心已死,因為那愛情的傷,讓她感受不到痛苦。席琳原以為,那就是現實,那就是人生。可偏偏傑西的書,卻提醒著她曾經是一位如此令人著迷的人。那樣的浪漫與多情,對比著眼下的疏離與漠然,她原是悲傷,她悲傷於九年前的邂逅毀了她。但是眼下更加強烈的感受卻是恨,因為那段毀了她的愛情,卻無礙於傑西。比較的念頭突然盤據在席琳的腦海,那受傷的心靈再也無法掩飾,她毫無顧忌地呈現著因為深深地愛著對方,而打亂了自己的人生。那是控訴,然而那是劇痛而衍生的控訴,那更是多年來內心的肺腑之言。然而,席琳一股腦兒宣洩之後,她的下一個反應,就是想要逃走。因為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如此赤裸裸地呈現自己,她不敢也不想要去面對接下來可能遭遇的心傷。

所幸,傑西想辦法阻止了席琳的離開,因為他心疼著、他也感動著。一個人如此被深愛著,那是一種幸福。可是當對方因為深愛自己,而陷入生活的泥淖,那是一種不捨與心疼。當席琳毫無保留地表現出自己的深情,傑西也不遑多讓地將話題轉到「度日如年」的眼下生活。他並沒有如席琳所想的快樂,他只是活在婚姻的假象中履行義務。而最厲害的是,傑西說出了一段讓席琳無法反駁,卻也深深地感動地話語。他說了幾個跟席琳有關的夢境,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是他站在月台上,而席琳坐在火車不斷地經過傑西的面前。最後,傑西說愛情早已在九年前席琳沒有依約出現的那一天,他就已經把它遺留在那裡了。
從剛開始,兩人互訴最近的生活,悄悄地藏著相互比較誰過得比較好的一種防衛。轉而到分離時間迫在眉睫,兩人開始互訴衷曲,而那一首首的哀歌,竟是誰過得比較慘。防衛的心態,讓人想要告訴對方,即便人生中沒有你我依然可以綻放光芒。卸下防衛之後,真實自己所顯露卻是,人生中少掉了你,彷彿一切都失去了光芒。愛情,就是在抬舉與輕忽之間拉扯,那背後是一種渴望,卻也是渴望所衍生的不安。得與失,彰顯著面對愛情時,人們總會在心中擺放一個天秤,衡量著、評估著。自己與對方,付出與獲得,每一個失衡的狀態,都會使內心的警鈴大響,牽動著複雜又強烈的情緒。
可上述關於自我與付出的議題,又偏偏交纏在一起,當付出比獲得多,就像是對方比自己重;當獲得比付出多,就像是自己比對方重。而自我的議題,更往往拉扯出更多的質疑、惶恐與否定。憤怒與悲傷、歡笑與感動,隨著天秤的傾斜而有了截然不同的反應。尤有甚者,改變可能只在轉瞬之間。這是愛情難懂之處,然而這或許也是愛情迷人之處,因為人們總會願意去相信,不管眼下如何難捱,天秤終究可能傾斜到另一邊。地獄與天堂的擺盪,或許讓人感到捉摸不定,甚而焦躁不安。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最恐懼的往往是心中的天秤不再傾斜,或者即便傾斜卻已無動無衷。

是故,傑西為何想要寫書,為何還想跟席琳見面,席琳為何想要到書店與傑西相會。他們都想要知曉對方過得如何,但內心更深切的期待,也許是在相遇的過程裡,或可重新觸動內心所以為不再運作的天秤。與首部曲相同,戲裡時間總扮演著巧妙的催化劑。傑西努力地想要延續兩人互動的時間,而席琳則每每在情感躍動的情境裡,告知對方時間已經到了。表面上對席琳來說,那像是一種決斷的抽離,像是一種現實的提醒;然而骨子裡卻藏著一種關於情愫的翻攪,當傑西願意為自己延遲,當傑西願意去調整行程就為了與席琳有更多的相處時間,對席琳來說,都是一種關於愛情的宣示。她享受著,也著迷著。
最末劇中就以席琳跳著舞,帶點俏皮又含括著一點挑逗地對傑西說著,你快錯過班機時,可以感受到席琳與傑西都正享受著天秤的搖擺。那久違的生命力,透過愛情再次被喚醒。有趣的是,整部電影充盈著與時間賽跑的高張力,卻偏偏在終點前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席琳輕柔的舞步,搭襯著音樂,讓一切都慢了下來。坐在沙發上的傑西,也變得毫不在乎,因為當下彷若永恆。他們會再次錯過,抑或者他們會重拾情感,也許音樂與節奏說出了不可說的秘密,但不管如何,彼此都沒說出口的結束,留著一份甜蜜。因為天秤剛好擺動到,兩人都滿意的位置。愛情,破解了時間與人生的魔咒。時間的凝結與生命的駐足,那魔法一般的存在,在愛情面前,彷彿都變得理所當然。此時,切忌末要去分析天秤的角度,因為執拗地以理性層面來解讀,往往是徒勞無功地。
「愛在日落巴黎時」是部極其特別的電影,電影的時間與觀影的時間交錯,不論是等待的九年,抑或者過程中的一個多小時。漫長與急切,訴說著愛情裡的時間軸是獨立於外在世界。人性裡,習慣性地複製與再造,每每在愛情中受挫。可偏偏那不按牌理出牌的狀態,卻又每每得以讓人在炫惑中耽溺著。當天秤再次啟用,也許那早已麻痺的存在,因為自我議題的再次被挑起,而響起了久違的鈴聲。喜與悲、怒與懼,就這麼編織出一幅關於活著的印記。原來,那所談的不單單只是愛情,而是關於存在的焦慮。
誠如前述,電影與現實時間的一致性,拉近了主角與觀影者的距離,當主角屢屢回望九年的改變,那不禁也撞擊著觀者的內心。當愛情挑逗著存在的議題,當憤怒控訴著錯過的嘲弄,是否關於自己的人生,同樣也在懊悔與失落中顛簸前行。青春的追悔也好,現實的哀悼也罷!電影給予了投射的可能,然而謝幕之後,不妨試著去貼近因投射而活躍的內心。也許時間的洪流,淹沒了曾經的浪漫、曾經的無畏,但節奏的改換,卻有可能找回或者遇見曾經的自己。也許那不過是原有生活中所泛起的一小圈漣漪,但那所牽動的靜默而緩慢的擴散,卻可能沁入心中,輕輕地撩撥著人生的種種課題,關於愛情、自我與存在。
延伸閱讀
什麼是愛情,奇蹟般地邂逅:「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觀後感
什麼是愛情,不完美的真實:「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