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 AI 系統設計
早期的 AI 系統架構較為陽春,設計重點在於「是否能提供正確答案」。使用者的期待也相對單純,只關心 AI 的輸出結果是否正確。
☄️ 1. ReFlection Pattern(反射)
「反思模式」的核心概念是:AI 在回答問題後會不斷的自我審查,透過不斷迭代來提升回答的準確性。這種模式強調單一回應的品質,而非行動能力。

🌟 現代 AI Agent 設計
現在流行的AI Agent,指的是個人專屬的智慧助理,只要交辦任務,它能透過網頁操作、程式撰寫、使用工具、調用其他AI模型等方式,以完成使用者目標。雖然AI Agent越來越方便,但是工具畢竟是工具,使用者還是需要自行判斷資訊的真假。

Agent能夠透過各種形式串接Tool
從系統設計的角度來看,AI Agent 的核心任務是「將使用者需求分解為多個子任務,並透過外部工具以滿足使用者需求」。
執行過程中,Agent 會不斷在兩個步驟間循環:
- Action(行動):執行任務、操作工具。
- Observation(觀察):評估結果、更新狀態。
☄️ 2. ReAct Pattern(原因及行動)
ReAct的強項是在每回合的「Action」使用工具與外部世界互動,且在Action結束後,Agent會進行反思:「我剛剛做了什麼?我完成目標了嗎?」並判斷是否需要進行下一次的Action,直到任務完成。
由於可以串接外部工具,如小型語言模型、MCP、外部API,有效的提升了AI Agent的實用性。

☄️ 3. Plan and Solve Pattern(計劃與解決)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實生活中,最怕碰到事情變化,這時候就需要能夠調整計畫的Plan and Solve Pattern。該Pattern有「計畫者」與「執行者」兩種角色,能夠在每回合的Action結束之後,決定是否需要調整計畫。
- 計畫者:
- 根據主要任務規劃需要做的Task(生成初始計畫-Task List)。
- 觀察每次的執行結果,決定是否需要調整計畫,並負責生成新的執行計劃。
- 執行者:
- 根據計畫者產生的計畫,呼叫一個或多個外部工具,以達成計畫目標。
這種結構不僅提升了 AI 的彈性,也讓任務執行更具魄力與適應性。

------------------------------------------------------------------------
✨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繼續閱讀其他【AI 系列免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