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送病人做檢查時,會根據病情狀況,決定由轉送等級。
若是普通病人,由傳送人員陪同,稱D級轉送
有升壓劑,或氧氣,需護理師陪同,為C級轉送
比較複雜的情況,對於插管,或是正壓呼吸病人,必須由我們醫師陪同,是B級轉送,也是加護病房最常見的轉送等級。
大多數情況,B級轉送過程相安無事,常被住院醫師視為一件「雜事」。因為每次出去檢查來回一趟至少半小時,很花時間。但這一次的轉送,並不單純。
病人是一位70歲奶奶,嚴重心衰竭還找不到原因,心臟打出去的血液只有一般人的三分之一,因此連帶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包含腎臟、肝臟、消化道,都受影響。也因此,病人需要高劑量的升壓劑,以及24小時連續洗腎排除毒素,扣著正壓呼吸器,瀕臨插管邊緣。
病人這兩天乳酸值高、消化極差,擔心是缺血性腸炎。隔天就是週末,醫院人力緊縮,如果不趁今天做電腦斷層來釐清真相,接下來的處境會更艱難。主治醫師囑咐今天務必做到檢查。
到了排檢時間,醫師、護理師陪同,病人暫時脫離洗腎,一切就緒,推著病人離開病房。檢查結束時,病人剛從檢查床移回推床,我站在旁邊,看著 monitor 上血壓的數字跌到60以下,心律漸漸降低,我瞬間繃緊神經,再拖下去,就要準備CPR。護理師和技術員換手量了幾次血壓,還是一樣低。情況險峻但沒有人驚慌,護理人員十分冷靜,而目光注視著我,現場的氣壓往我這裡聚攏。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醫囑來扭轉困境。
我開始回想病史。記得病人剛住進 ICU 不久時也出現過類似情況:心跳變慢、血壓下降、意識不清。主治醫師當機立斷給了碳酸氫鈉,病人血壓很快回升。抽血一驗,果然是嚴重酸中毒,心因性休克的乳酸堆積造成。
這次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病人為了做檢查暫時脫離洗腎機的庇護,我認為乳酸已再次竄高拖累心臟,我馬上下了 order,開急救車給予碳酸氫鈉中和酸鹼,速回 ICU,這種狀況不能在檢查室硬撐,這裡人力藥物都不足、空間也不夠,趕快回到加護病房才是上策。給藥後,病人雖然不夠穩定,但血壓心律略微回升,我們立刻推床,在最短時間內撤退。
從檢查室回 ICU 的路不算遠,當下卻覺得度秒如年。我一邊盯著 monitor,看著血壓上上下下,一邊確認病人脈搏,隨時準備在電梯裡CPR。直到 ICU 的門出現在眼前,我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終於看到一線希望了」
加護病房團隊迅速開始急救。主治醫師、資深護理師、同事快速進場,一邊插管、一邊給急救藥物,另一邊聯絡家屬做緊急同意。最後裝上葉克膜,病人生命徵象才穩定下來。
這次的搶救流程並不算失敗,搶在心跳停止之前拉回生命徵象,沒有CPR;但也不算成功,病人裝上葉克膜,不確定將來是否能脫離,意識也尚未恢復。
歷經這次事件,我再也不會把「B 級轉送」作為例行公事。對於需要連續洗腎的病人,只要離開 ICU,出門前要先補碳酸氫鈉,甚至直接掛一瓶帶出門維持緩衝。
現場處置不能太保守。那天的碳酸氫鈉我下得劑量太輕,下次必須更果斷,甚至多打一支強心針也不為過。
此外,應該提早聯絡 ICU,要他們先準備好急救車、插管設備及藥物,甚至派人來接應,讓病人ㄧ回到病房就能立即啟動急救流程。
再熟悉的事情,也可能藏著意外。
B級轉送就要做好緊急狀況的預案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