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的惡魔〉
在層層遞迴的催眠與夢境中,使主角分不清虛實的疆界,「我」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是他人眼中的一種投影,抑或是惡魔操控的傀儡?關於記憶及從前所感知的一切若是虛構的,則無絕對性證據可以否定這種造假可能,也無法客觀地進行驗證,成為懷疑主義的一種哲思。同樣的概念在很多作品中都已呈現過,像是《絕地再生》、《駭客任務》、《全面啟動》等,甚至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中國歷史上的莊周夢蝶事件。哲學教授林若平藉由有趣的催眠實驗及「植入」腦中的概念,間接影響受試者開始懷疑起經歷的種種,提供了多樣性的解釋空間,亦符合偵探在各種線索間抽絲剝繭,只不過這次的主題是自身存在的假設。徐嘉澤的《鬼計》中,也有大量使用催眠與解析來偵破案件,但不會像機械降神成為後設作品,而是巧妙的與故事結合。掩卷後,餘韻漫過心頭思忖起「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不禁莞爾。
💤〈夢澤居事件〉
是運用了在推理小說中,有人敬謝不敏,有人暗度陳倉,有人嗤之以鼻的一種寫作技法—敘述性詭計。這種模式可以將讀者的思維囿限在設定好框架內,比如很粗淺的隱瞞性別(暱稱、同名、雙胞胎)、關鍵的伏筆刻意迴避不談(不完全密室、無法事前得知的行為、時空背景在虛擬世界導致物理法則不同等),到不可靠的敘事者(扮演引導故事進行的人自己是犯人卻撒謊),但這些都是作者藉由書中角色撐起的謎團無可厚非。閱讀作中作的書信或倒敘法可以確切知道當下的時間序,來思考不在場證明;倘若,作者有心要欺騙讀者,而在章回之間布局呢?這一點就難以防範了。如果每一層的核心故事都有更外圍的架構包裹著,那永遠都是後者有最大的解釋權,這篇故事留有不少關鍵伏筆,推理過程也饒富興味,在有瑕疵但邏輯可行的推理前,讀者差點被說服又被打臉,增添不少翻轉的意外性。其實有個偷吃步的辯證方式就是把嫌疑人都列為共犯,就可無視很多本不可能實現的殺人伎倆及滅證手法,但這卻是很拙劣的解釋。這篇不僅指出了視野狹隘一直在死胡同裡打轉的盲點外,還刻意顯露各種陷阱故意讓讀者朝該方向推理,掩蓋不露面敘事者存在的可能。《冰菓》中〈萬人的死角〉、《第八位偵探》中〈白色謀殺〉主述者同時也兼具共犯身分,堂而皇之的欺騙讀者。
💡〈林若平的推理擂台〉
除了有趣的數學及暗號破解外,還埋了不少自己作品的梗在其中。很多謎底並不是先入為主的在解答的框架內,比如下一個被害者不見得有被害者、找尋作品名稱不見得列在題目中等。筆者想到研究所時期計算題「求值」的題目,不是大學以前的「單一數值」解答,而是在所有可能假設下的「極值」均須分別列出,或是「區間值」,亦即給予一個公式描述其涵蓋範圍,甚至要跳出思考框架定義其為「無限平面」、「完美球體」等。所以本篇的決勝關鍵致敬了福爾摩斯的名言,令讀者像現場觀眾一樣經歷了一場心驚動魄的腦力競賽。危機解除後,冷靜思考犯人的動機,以及各方的證詞後,真相就昭然若揭了。🌁〈第五大道謀殺案〉
是奠基在真實犯罪故事中的情節,藉由課堂上提供的線索一一破解,這涉及到了面對開放式解答及需要拾遺補缺難以驗證真偽時,最佳解釋理論的必要性。現實中,常有科學邏輯無法解釋的命案,成為懸案束之高閣;虛構小說中,也會有作者沒有想好解答就直接設定謎團的例子,所以無法通過推理歸結出結果,硬要劍走偏鋒塞一個解釋就會變成海龜湯那般弔詭離奇。這篇複合消失的凶器與如何製造密室,從動機考量會出現偽裝自殺及蓄意謀殺的矛盾衝突,從共犯考量會出現先射箭後畫靶的確認偏誤,從科學角度驗證都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所以破解只能從主觀臆測的方式拆解—法醫報告。
筆者這邊分享一個案件[1]:2010年9月16日路易斯安那州一位天然氣商人陳屍旅館密室內,臟器嚴重破損,現場未留有凶器,困擾警方多時,過於相信法醫的鈍器毆打謀殺說就陷入了錨定效應遲未能破案,私家偵探的介入及法醫的認錯,才還原了當時現場的情境,果然還是要靠旁觀者清才能看出端倪。探案的獨立小組、專家證人、鑑識單位、第二意見都是為了避免陳見,為發掘真相所作出的異中求同[2]。
🏃♀️〈雨衣殺手〉
是時近效應的錯誤認知造成的誤會。推理研究社的成員線下初次聚會,因一樁尚未偵破的雨衣殺手搞得人心惶惶,社長還提出了瞥見兇手且可能就在成員之中的假設而被盯上。不及說出口的「死前留言」讓莉莉在命懸一線之時還得躲避兇手的追緝,霎時間所有滯留現場的成員怎看都形跡可疑。莉莉回想成員ID可替換成不同語言的解讀有像《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中〈血字究祕〉,幸而偶遇林若平解囊相助,才得以識破「兇手」的偽裝,情節兼顧台灣本土的趣味性及邏輯性,也把前後因果關係與動機處理得很好。要說是安樂椅神探也不為過,順道帶出角色移師台北,現代警察如果能神機妙算、鐵口直斷就好了。
🍒〈櫻桃之夜〉
是誰偷吃了蛋糕上的櫻桃?彰顯林若平童年時期就展現明察秋毫的能力,自始至終主角一直是被討論的核心,人卻無法親臨現場,日常解謎類似米澤穗信的〈小市民系列〉。在緊鑼密鼓的犯罪事件與絞盡腦汁的破解謎案後,伴隨輕鬆愉快的豆知識與不為人知的淘氣樣收尾,可以讓讀者更貼近這位類似湯川學角色的哲學教授林若平偵探。解鈴還需繫鈴人,解謎還需造謎人,《笛卡兒的惡魔》用縝密的思考辯證,享受泅泳在邏輯之海的喜悅。
跳出框架外的推理、出乎意外卻又合理的解答是作者的拿手本事,《笛卡兒的惡魔》入選2024德國法蘭克福書展、2025韓國首爾書展臺灣主題國館選書、文化黑潮之拓展臺流文本外譯Books from Taiwan (BFT)2.0 計畫 文學/非文學類亞洲專刊!意猶未盡的讀者可繼續閱讀《羽球場的亡靈》。
[1] https://www.vanityfair.com/culture/2013/05/true-crime-elegante-hotel-texas-murder
[2] https://reurl.cc/zqYNme

經專業編輯潤稿後之首發原址如下:https://news.readmoo.com/2025/07/28/250728-descar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