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30 早上參加 心靈畫布|學齡期親職教育線上課程
【支持學齡期孩子建立健康的性別認同與自我理解】
感恩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舉辦講座
感恩陳莉婷諮商心理師
透過課程知道性別議題還是很值得被重視跟關心,若是孩子曾說過:「我跟其他男孩/女孩不太一樣嗎?」 假使家長們有這樣的經歷,你們會如何正視跟回應呢?那麼家長們會如何跟孩子聊聊呢?


感恩諮商師首先也有先提到一個內容,分別於兒童諮商和兒童早療有何差別小小解說❗️
▶️兒童諮商是早期療育的一環,這會由政府提供相關資源提供相關幫助,也可以獲得相關的療育費用上的幫助。 ▶️而兒通心理諮商會比較單純在做這方面的幫助。
🔺️那麼有銜接療育這一塊會著重協助發展遲緩/特殊生等等,則需要進一步提供更有利於這階段的相關正向幫助。

在兒童發展過程包含在團體生活的情況,家長也都可以試著關心孩子各方面狀態,以及身心靈的發展/情緒發展。身也有關於跟身體方面的發展以及對於 #性別的認知與認同。
性別包含著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表達,諮商師建議家長們面對在這方面的探索時,若是發現孩子某個發展現象跟自己期待或認定的不符合,不建議直接否定,避免影響孩子的感覺探索❗️
不曉得家長們有無在面對孩子的服裝打扮的變化,假使發現了孩子有穿著跟自己原性別不太相似的打扮,諮商師建議家長先別急著批判、數落、擔憂,可以尊重其價值觀與感覺探索的發展。
我也有過在孩子服裝打扮這一部分有一點點影響到,有時會希望女兒希望可以穿一些佯裝,或是有時想給兒子嘗試不同花色的服裝,但慢慢的發現孩子有自己的審美觀跟觀點,我也開始適度放手與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覺得他們開心就好,而且不傷及他人也無妨 😁

《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差異》
√性別認同關於「我是誰」 ; 性傾向關於「我愛誰」。
√常見誤解 : 性別不符合傳統刻板印象≠同志。
★重點 : 清楚分辨兩者,避免誤標籤孩子。
當孩子還處在自我性別探索的過程,家長們有多一點耐心與理解和尊重時,不但是可以增進親子間的關係,也能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跟矛盾❗️

《性別光譜概念》
▶️性別不是二元選項 , 而是一種「光譜」。
⎯⎯ 引用Sandra Bem的「性別角色光譜」&Judith Butler的性別表演理論
▶️性別不是非男即女 , 而是由多項特質組合光譜。
▶️「一個陽剛女孩或溫柔男孩都是真實的存在」這句話是好溫柔的提醒 😊
若是對性別光譜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找到性別角色量表(BSRI),可以測量一個人具備多少陽剛特質、陰柔特質、中性特質。
諮商師也特別提到這大多數的性別差異的問題都跟祖留的觀念,而現代價值觀一直在進化,可以讓思維更多元,而不再那麼狹隘。 ☞比如 : 過去是男主外女主內,或是男孩只能穿藍色,而女孩只能穿粉色。 🤔不曉得大家也有遇到類似的境遇嗎?
🔺️性別角色不等於生理性別
就像女孩比較陽剛,而男孩感覺比較柔弱
這些也都是值得去尊重的,而這些性別展現也不代表未來孩子們就會變成同志❗️
有很多的人格特質不一定都是跟性別特質有關,很多時候也可能來自受到環境的差異性影響,若是待的環境會對性別差異的認知與認定有偏見,那麼就很有比較可能被性別刻板化的對待,而待在這樣的環境生活與發展也會變得沒那麼自在與快樂 🙂

《Judith Butler : 性別表演理論》
性別不是「本質」 , 而是「行為」與「社會互動」中的產物。
√Butler認為 : 我們每天的行為、穿著、語氣 , 其實都是在「表演性別」。
√性別不是固定不變的 , 而是可被打破、重構的。
多數人在性別這件事總是追求 一致性,倘若發現對於一致性沒有達到符合的需求內,很容易顯現偏見跟排斥,甚至有出現不友善跟焦慮感。 ☞例如 : 發現女生比較粗魯沒氣質。
若是發現家中男孩想跟其他女孩穿同樣的服裝或鞋子,不代表這個男孩性別原本就是很有問題的;舉凡男孩想跟一個女孩穿高跟鞋或鞋子,或是想跟女孩上芭雷舞課或彩妝課,也是很可能意味這個男孩只是有興趣或好奇或想體驗而已,所以才會鼓勵家長可以先了解與關心,再進一步溝通,也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跟分歧❗️
諮商師特別在這邊分析幾個情況作探討,當家長對孩子的種種變化有狹隘的觀點跟批判,有時可能來自家長有淺在著不太曉得怎麼教育孩子的認知,這時候會鼓勵家長嘗試做心理諮商,也可以藉由透過正當的管道與方式得到兩全其美的解方。
➴關鍵思想 : 性別是我們「做」出來的,不是我們「是」什麼。
√男性打扮柔和喜歡照顧小孩≠不男性化
√女性喜歡冒險、主動表達≠不女性化
男女之間的相處能讓我們思索要如何達到平衡,若是過於用個人主觀來看待,也會影響孩子未來這方面的認知,包含面對孩子擇偶時也會有不同的對立。

《性別是光譜,而非對立》
當遇到讓我們不解的性別對象,假使看到女孩不確定是否為女生,可以試著用「你是什麼樣的妳呢?」來交流,而不直接問 : 「妳是男生還是女生呢?」。
☘︎根據kohlberg認知發展理論
▪️3歲具備初步性別概念
▪️6-12歲為社會角色內化的關鍵時期
當我們重視孩子性別探索的表現,也可以減少壓抑其自我認同發展,所以在孩子小時能進一步教導性別認同的課題。

《學齡其性別認同發展三階段》
➊性別穩定性
➋性別一致性
❸性別恆定性
每個階段若缺發支持,可能影響自我價值與自尊發展,家長們若是願意一起跟著接觸這類別的課題,相對的有諸多的不理解跟對立就會有機會大大減少。

《孩子如何表達性別認同》
➊行為 ➋語言 ❸重點
▶️從這邊也可聯想到家長也有常見的疑惑 包含 ⭕️孩子只是一直好玩 ⭕️這會導致性傾向改變 ⭕️我只是不想讓孩子受傷害
當進一步發先父母在這方面有很多的批判與不認同,或是可能因誤解而有所不理解時,往往也很可能來背後有著家長的焦慮,所以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重新認識性別的課題也是挺好的。

《心理學觀點 : 性別探索不是叛逆,是自然發展》
依據心理學家Erikson的理論,在幼兒期與學齡前特別會出現性別探索行為,當理解 ‘’這不是叛逆 ,是自然發展‘’ ,也能讓關係和諧許多❗️
♦︎若是過早禁止,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鼓勵父母可以試著
❤︎接住好奇,而不是急著糾正
❤︎給予安全空間與探索自由
一旦在性別探索裡,能讓孩子建立自信、自我認同與情緒穩定,當父母可以開放心胸的心態和孩子好好聊,並且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面對問題與看待問題的正向思維,也能有助於孩子在性發展有著更好的走向❗️

《支持孩子的關鍵 : 安全感與被接納》
➴依附理論核心觀點
♦︎強調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早期互動關係,深刻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
➴有足夠的安全依附的孩子會有的表現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感受到我被接納 我很重要 √能自在表達情緒與需求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也是影響孩子深遠的發展,即便只是父母的回應口吻也會影響孩子的感受跟認知,而過於硬性、沒耐心的父母也會讓孩子有迴避型的情感的可能發生,父母願意多點和諧、穩定、開朗 , 往往可以使孩子比較有安全感。

《安全感的力量 : 滋養探索與成長》
➴安全依附不是「控制」, 而是讓孩子有
√被理解的心理空間
√被支持的冒險基地
➴有安全的孩子 , 更能 √勇於探索多元的自我面向 √從挫折中學習 , 而非逃避 √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與情緒彈性
用接納語言讓孩子感受到 : 我被理解、我很安全;當家長願意用支持語言來回應孩子時,在心理學上觀察到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願意多說一點心理話,面對孩子不同的事件發生。
接納式與評價式的兩種回應,也會給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截然不同的結果;評價反應容易蓋掉情緒訊號,接納回應比較能夠接住。
臨床觀察持續被否定的孩子易出現焦慮、憂鬱、自傷行為,那麼家長能夠多一點開放性的提問跟回應也是很好的練習機會。
★教養小語
接納,不等於認同一切,而是允許孩子 「先做自己,再學成長」。

《建立安全表達空間的五要素》
➊不批判 ➋主動傾聽 ❸尊重界線
❹避免貼標籤 ❺給予選擇權
諮商師也特別提醒,如果孩子還小不太會表達,可以鼓勵使用畫圖方式或其他方式來替代這樣溝通,也可以在一個家庭有著支持策略
,進行每天5分鐘的對話,甚至可以用不同情境來演練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切記 : 不求指導,只需陪伴與傾聽
在不同文化也會有不同的教育方針跟價值觀,,當父母面對他人目光與文化壓力,需要找到適合的心態調適方式來因應,同時也鼓勵父母是否能夠先穩住自己 ,才能好好接納孩子不同面貌。
在這個過程也能多練習跟自己內在對話,更能夠有助於明確辨別不同聲音。 🔺️你的穩定 就是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之源
父母除了可以透過一些正向的相關課程取得正向的幫助,也能抽空陪同孩子閱讀跟性有關的繪本,必要時則可以試著尋找專業的諮商管道協助,而日常生活也可以多培養自己說一些正向語言,從 #心理效益 也有助於建立自主與被理解的雙重認同感。
一旦父母學到如何運用緩解內心矛盾的技巧,以及透過專業建議,都能慢慢地解決親子間的難題。
💐家長也能試著為孩子做出一些『行動清單』
➊為孩子打造「做自己角落」( 穿著、繪畫、角色扮演 )
➋ 每週固定一段「性別無評價對話時光」
❸對外回應批評時,示範尊重與立場堅定的說法

《總結 : 支持孩子的四大原則》
➊傾聽不急評斷
➋確認孩子的感受是真實的
❸提供多元資訊與選擇
❹與學校、家庭系同共同合作
當一步步的幫助孩子從一些心理拆解,到慢慢的把發展任務轉向程培養良好的內在動機,可以覺察到這些都能幫助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有獨特的表現與觀察。
而在陪著孩子認識刻板印象時,會有機會從多元接觸提供心理彈性的養分,進而讓孩子更理解世界不只是一種樣貌,對「不同」不會立即反感或否定,也對「自己」的可能性有更多元、不受限。
當看見「自己也可以」的可能,孩子也有機會藉由不同故事看到像自己的角色,使得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有力量,特別對氣質不符傳統期待的孩子,與有身心挑戰或獨特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因多元角色 提供著正向的認同與希望。
父母的話語就是孩子對自我價值的第一面鏡子,當孩子在一個家庭能自由表達自我性別時,會讓焦慮與憂鬱症狀明顯較低,所以父母能做得更是練習建立孩子可以說出口的信任感,如此一來 , 更有效地避免發生數次的霸凌。
➴研究顯示:孩子的性向越被接納也能越穩定其性格發展
而有了明確正當的指引,讓孩子可以減少陷入自我否定與隱藏,還能幫助孩子理解界線與接納可同時並存。
❤︎鼓勵語錄 :
▶️孩子不是未完成的大人,而是正在成長的自己。
▶️尊重不是放任,而是承認每個靈魂都有其獨特節奏。
#性別教養 #線上講座 #心得筆記 #輸出回饋 #兒童性別成長 #性別迷失 #性別議題 #性別認同 #自我理解 #性別教育 #親職教育 #性別觀念